首页 > 文体 > 正文

精神原乡 钢铁情结——读《齐冬平新诗选》印象

来源: 文化视界 2021-11-23 10:09:04
  齐冬平的大多数诗作不仅着重于情感的抒发与表达,而且还自觉地对于人性本身进行揭示与反思,体现出诗人写作的思想深度。

近年来,诗人齐冬平的创作呈井喷之势,诗歌作品数量相当可观,《齐冬平新诗选》就是他最新创作成果的展示。这部诗集由“向山而行”、“庚子清和”、“远方之美”、“异乡梦呓”、“灵魂密码”、“钢铁家园”、“相约梦田”几个小辑构成,展现出诗人的精神原乡、钢铁情结、现实精神、人性关怀,在艺术表现层面上整体呈现出明朗、质朴的抒情风格。

下面,围绕精神原乡、钢铁情结、现实精神、人性关怀这四个关键词,我对《齐冬平新诗选》展开印象式的简要阐述与评说。

精神原乡  钢铁情结——读《齐冬平新诗选》印象

《齐冬平新诗选》

精神原乡:无法忘怀的东北故土

所谓精神原乡,简单而言,就是指一个人的精神原点与心灵归宿地。对于诗人齐冬平来说,他的精神原乡就是他永远难以忘怀的东北故乡,那一片能够让梦想快速发芽的肥沃黑土地,始终是诗人魂牵梦绕的心灵家园,也是他诗歌创作的灵感源泉之一。诗人在《土地》一诗中这样写道:“吟唱着我爱这土地/从黑土地启程/一曲颂歌/悄然中来/悄然中离去/泪水也在悄然中洒落。”可见,出生在东北、成长于东北的诗人,对白山黑土有着深深的眷恋。读他的诗,你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对家乡的无限深情。

诗人的情思总是先从故土萌芽,从故土起飞;而笔下的文字,总是试图回归自己的故乡。例如,诗人在《小路》中这样描述自己的故乡与其童年记忆:“原点在集贤镇,无名的河流/一个人躺在河边的草地上/跷着二郎腿,把玩着两只毛毛狗/童年便静悄悄地跟着落日走远/大哥在金陵求学,二哥在县城上班/厚厚的一本手抄诗集里/拥挤着唐朝的诗人们/每天会见一位,文字中触摸诗人的形象/平平仄仄,哥哥说古人都摇着头读诗/于是每天上学和放学 都摇着头走路。”在诗中,诗人的故乡面貌,通过原汁原味的童年生活记忆展现出来了,故乡情结也得以含蓄地凸显。

诗人眷恋故土的情感,正如阳光眷恋着山川、河流与大地一样,热烈而持久,即使诗人身处异乡,来到了繁华的大都市工作、生活,他在潜意识里也经常惦念自己的故乡。这里举《湿哒哒的雾帘一拉到底》一诗为例,诗人如此描述城市的雾霾天气:“雾气像条棉被子/把城盖紧 以防流感/空气良好 湿度98%/望着窗口 钢厂的拼图不见了/灰蒙蒙的 灰蒙蒙中只有/重卡和轻轨来往的噪音/故乡的原风景回旋着。”诗人已由故乡走到繁华的都市世界了,但他在异乡依旧不时回忆起家乡黑土地之上纯净的天空与美好的风景,让自己的灵魂奏响出一曲低沉的思乡之曲。

精神原乡  钢铁情结——读《齐冬平新诗选》印象

《齐冬平新诗选》

钢铁情结:诗人社会身份与使命意识的自觉彰显

诗人齐冬平以积极的心态、宏阔的视野,高度关注当下中国社会所取得的工业建设成就。在社会职业上,诗人一直从事钢铁冶金行业,他以热爱本职工作的职业热情,描绘了一幅幅社会主义中国钢铁生产与建设的美好画卷。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诗人写下多首诗篇来纪念冶金工业建设70年的光辉历程:从解放初期的重建鞍山钢铁厂、武钢金色平台、包头钢铁明珠,到武钢一米七、上海宝山滩涂上的“宝钢第一桩”、湛江钢铁基地的“湛江蓝”,再到“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巴基斯坦的山达克、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瑞木……都在他的诗中得到了呈现。

比如,齐冬平在《海岛男子汉》(组诗)中专门选择在海岛出生的李伟伟作为先进人物个案,叙述主人公成为中冶宝钢生产一线管理骨干的人生历程,表现了诗人对于劳动、光明、青春价值的庄严礼赞,与诗人对于祖国建设日新月异的巨大成就的自豪情感有机融合在一起。概言之,此类作品在过去与现在的时间回溯中,展现了当下中国社会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作品快捷的节奏与钢铁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构成了巧妙的对应关系。

在大量作品中,诗人选取了“钢铁”这一工业意象来展现他的诗与思,建构了一个崭新的艺术空间。“钢铁”意象的精心设置与艺术性锻造,表现出他内心深处浓郁的钢铁情结。在《钢铁的生命》(组诗)中,诗人这样写道:“钢厂的生命/掩映在工厂的花香中/高炉是铁矿粉、焦炭、石灰石/野性的合唱 吹是高炉进行时/让“野性”合唱队升温、沸腾/让炉内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火红的时代卷走时代风云/钢铁的生命锻造后 铸就/新时代的钢铁长城。”短短几行诗句,“钢铁”意象的现代性呈现,对我们反思现代性诗歌经验颇有意义。这里所说的“钢铁”,不仅仅是指作为铁碳合金的一种金属元素的“钢铁”,也是指在钢铁基础上所形成的“钢铁文化”,包括现代工业文明以及工业文明背后的科技伦理和审美精神等涵义在内。人类的现代文明史,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就是一部金属工业发展史,当钢铁深入大地,也将深入作为现代人的我们的生命与灵魂。

如何在“钢铁”中抵达生命、认知世界,建构出一个包容的、诗性的钢铁世界?诗人在《力量总是一种心情的绽放》一诗中这样艺术性地描绘钢铁的形象:“一膛沸腾的炉火/燃过几代赤诚的青春/红色的钢花舞动/捻出前辈的呼唤/捻着夫人的呢喃/还有以钢厂命名的/孩子们的笑声/红色的基因茁壮/以青春的名义/还以青春的证明/建设者永远年轻/一座座伟岸的高炉/在秋天 欢歌抟鹏。”在这个意义上,齐冬平笔下的“钢铁”形象(意象),就显示出了极为重要而非凡的意义。诗人不仅致力于工业文明历史的宏大书写,更抓住了“钢铁”形象(意象)在当下所具有的社会主义经验,这就赋予了 “钢铁”一种全新的时代使命和红色文化价值。

诗人还对“钢铁”予以现代性美学形象的塑造。在诗作《缓冲地带》中,他这样写道:“金属的噪音/成为时尚/当时尚 把城卷起/温度只是旁观者/上升一度/晨的醉意正浓/一簇簇鲜花傲慢地游走/碰撞着撕下街角热烈的广告。”鲜花的游走衬托出钢铁的柔性、温暖的一面,而“时尚”、“广告”这样的词语与字眼,也彰显出“钢铁”的现代性审美特质。

现实精神、人性关怀的双重呈现

齐冬平的诗歌创作具有强烈的现实精神,诗人做到了紧扣时代,反映时代的脉搏,书写自己与他人的奋斗、欢乐、愿望和梦想,与时代同频共振。所谓现实精神,是指诗人具有鲜明自觉的现实关怀意识,能够在写作中自觉关注当下的社会现实问题,敢于直面自己及他人的现实生存境遇,并对之进行真实地反映与揭示。读过齐冬平作品的人总能从诗中读出自己的故事与现实境遇,能从诗中找到共鸣,感受到时代的脉动。

齐冬平的大多数诗作不仅着重于情感的抒发与表达,而且还自觉地对于人性本身进行揭示与反思,体现出诗人写作的思想深度。齐冬平对于人性的思考几乎自觉或不自觉地贯穿在本诗集的所有题材之中,即使在对那些现实题材的处理与书写中,我们依然能够发现诗人的人性关怀意识的曝光。例如,在《拿什么来拯救我的灵魂》一诗中,诗人如此真诚地坦白自己的灵魂状态:“一往无前 冲锋/我愿是个使者 一个护理员/担负起护理员的责任/搀扶、拥抱、抬起/一个个颤动的灵魂”。这样真情的灵魂告白的诗句,在这部诗集中几乎比比皆是,这里不再举例了。

从现实精神、人性关怀的双重呈现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于中国传统诗歌文化与美学精神有着自觉地继承,以自己的努力延续、弘扬着中国诗歌审美文化的历史根系与长久生命力。这里再举《摇着头读书,可否走进 < 离骚 > 》一诗的一个诗节为例:“天空湛蓝 阳光很暖/急促的马蹄声 征战尘烟/还封存在士大夫的胸口/与汨罗的一江春水滚滚东逝/佳话在莫名的悲哀中流传/求索精神刻印在DNA里/黑发人世代攥握忧心/站立在龙舟前头 舞动魂魄/《天问》《离骚》的汉子。”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留下了《离骚》、《九章》、《九歌》等光辉诗篇。屈原忠于祖国、关心人民、眷恋故土的爱国情操,坚持进步理想、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嫉恶如仇、修身洁行的高尚品格,在这首诗里成为当代诗人齐冬平自觉继承与刻意弘扬的民族文化与精神传统。

精神原乡  钢铁情结——读《齐冬平新诗选》印象

《齐冬平新诗选》

综上论述,我们可以比较全面把握《齐冬平新诗选》的思想艺术特色。在此必须强调一下的是,虽然齐冬平对传统诗歌美学文化精神充满敬意,也自觉继承,但他并不是一个纯粹传统型的诗人,在他的以“钢铁”为核心意象的诗歌文本中,也展示出鲜明的现代性美学趣味。并且,在齐冬平一些“题材时尚”的诗歌文本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极具现代性色彩的艺术想象力与审美趣味,例如,诗人在《打开延时模式,可以走进四维》一诗中这样言说“四维空间”:“不仅仅是多了一个维度/空间在我们的思维之上/时空瞬间万变/运动的绝对性持续/在那里,我们都是线性的/万物都是高速的游牧状态/只是,看到了却走不进去”,从中可以见出诗人现代性的诗性思维。因而,齐冬平作为一个传统与现代复合型的诗人能够得到有力地指认,对于其诗歌文本的解读可以从单维度向多维度展开。总而言之,在这部最新的诗集里,诗人齐冬平对于精神原乡、钢铁情结、现实精神、人性关怀等方面的内容予以了艺术性的表达,情感真挚、涵义丰富而引人回味。当然,从艺术层面来说,齐冬平在语言表达与诗歌技艺上尚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作为朋友,我衷心期待诗人今后的诗歌创作能够不断取得突破,日臻佳境,为我们奉献更多优质、成熟的现代诗文本。(谭五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新诗研究中心主任、著名评论家)

艺术家简介

精神原乡  钢铁情结——读《齐冬平新诗选》印象

齐冬平,笔名亦平、老东。生于黑龙江北安。山东人后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冶金作家协会副主席。倡导把新时代诗歌和文学作品书写在共和国钢铁大地上。代表作有《西部,凝固的山口》、《家山墙的故事》、《沸腾》、《中冶旗帜》、《在大洋的那一边》(组诗)、《钢铁的生命》(组诗)、《马迹山之歌》(组诗)等。

著作:《齐冬平新诗选》(2020)、《齐冬平诗选》(2019)、诗集《未来港》(1991)、新闻作品《新闻鼻》(2004)、文化作品《文化决定成败》(2008)等。

[ 责任编辑:周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