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我随威海市作协“大海与阳光”采风团走进了文登。历时两天的采风,作家们精神饱满,意气风发,走进山野乡村,探寻历史遗址,造访红色纪念地,行于山水自然之间,真可谓不亦乐乎,做为采风团一员,我同大家一样乐在其中。我出生并成长于文登,是地道的本土乡人,自以为对家乡的自然风貌以及风土人情无所不知,甚是熟悉,然而这次采风让我感到,过去我所知道的只是“雨湿地皮”,浅尝辄止而已。此行所到之处所见所闻,经过认真观察,细细品味,让我豁然开朗,对“文登学”之说,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提升,似乎品出了“文登学”历史风韵的厚重,红色基因记忆的深刻,崇文尚学风气的浓烈,文化传承的炽热,感悟甚深,受益匪浅。
这次“太阳·大海”主题采风活动,按内容分为历史风韵、红色记忆、名人轶事、农村文化,艺术园地等五部分,我们在短暂的时间内分别到过天福山、沟于家村、慈口观村、梧桐庵村、六度寺村、樱红石语艺术基地、召文台、米山水库展览馆等地。一路走来,我们沐浴着山水自然的恩惠熏陶,感悟着历史风韵的厚重,接受着红色基因革命教育的精神洗礼,共享着新农村建设的丰硕成果。让我感受最为深刻的是,无论历史的还是当代的,人文的还是自然的,城市的还是乡村的,都绽放着文化的芬芳,凸显着强烈的文化力量,这一切都透着“文登学”的气息,展示着气势不凡的“文登学”气象。
召文台,是文登著名的文化地标,据史料记载,当年秦始皇来到此地,召集文人名士登山,赋文吟诗,纵论沧海,歌功颂德,小城因以文人登山而得“文登”之名,此地亦得名“召文台”,薪火相传,如今凡到文登者必登召文台,以览文登历史文化概貌。站在召文台下抬头望去,那座高大的石牌坊鹤立鸡群,牌坊两侧镌刻的楹联格外引人注目:祖龙驻跸文士登山古今得名自昔始,黔首知书田夫晒字昆嵛佳话至今传,此联由著名文化学者、书法家,文登人于植元题写,字迹遒劲有力,隽永灵动,这幅楹联讲述了两个故事,一是文登的历史由来,二是文登人习文晒字的一个传说,真乃巧妙绝伦。
登上召文台进入“名士馆”,众人眼前一亮,这里真是星光灿烂,耀眼夺目,馆内展示了上古时期以来,于文登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突出的46名文登籍和客籍的先贤名士事迹,他们是“文登学”人的杰出代表,是“文登学”文化的真实写照。郑玄,汉代经学集大成者,创立“郑玄学派”,公元167-184年,在文登长学山阳建“康成讲堂”,注经讲学,弟子数千,是文登文化教育开拓者。徐士林,文登泽头人,清康熙年间进士,官至巡抚,出身寒微,笃直刚方,清正廉洁,勤政爱民,忠孝两全,去世后,乾隆皇帝亲笔撰写祭文“流芬竹帛,卓然一代之完人,树范岩廊,允矣千秋之茂典”。
馆中展示的还有唐代末年文登首位进士何弼实,明著名理学家、文登士中翘楚刘必绍,“明时文登四君子林洙、丛兰、宋廷训、刘必绍,清初著名诗人、书法家丛大为,当代抗日英雄理琪、张修己、于得水,被毛泽东主席称为“红色专家”、“长江王”的水利专家林一山,开国将军、“中国好人”张玉华,被誉为“中国保尔”的著名战斗英雄军旅作家赛时礼,胶东第一名全国劳动模范张富贵,文登名士群星闪烁,辉耀古今。
文登建置一千四百年,沉淀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发大,文化滋润了这方热土,养育了文登人民。传说早在四千多年前“羲仲宾日”的故事就发生在文登,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就是羲仲在文登旸谷山,通过观察日出日落而确定的,清雍正本《文登县志》载:“旸谷,在县西北六十哩,尧命羲仲日处。”这些史料让我茅塞顿开,仿佛找到了“文登学”的历史渊源和答案,厚重历史文化的沉淀积累,凝聚成无形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代一代人的接力传承,形成了崇文尚学的文化气象,生长出了今天主流文化的文登学。历史文化就是源头,文登学从久远的历史文化源头走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几经磨砺,千淘万漉,最终始得赤金。文登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气象,如一股清流,滋润了这方热土,以一种无形的巨能催化着社会的进步发展。
踏着明媚的阳光,拂煦着清凉爽快的秋风,我们又来到天福山,走进“天福山起义纪念馆”,再一次接受红色教育的精神洗礼。我曾多次来到这里,但每一次都有新的感觉新的收获。这次为我们讲解的是一位小伙子,他的讲解声情并茂,震撼人心,当他高亢地唱起当年的“暴动歌”时,激情昂扬,铿锵有力,洪亮的歌声仿佛把我们带入那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这里的故事,这里的英雄,这里的每一件文物,每一段文字,每一幅图片,都带着红色的印记,让我们再次深深感动。来到起义指挥部旧址,一种历史沧桑感油然而生,百年老屋,历史记忆,院里一棵百余年的老梨树,虬枝交错,斑驳陆离,在这里坚守着历史的见证,守望着革命先驱的大无畏精神。离天福山较近的沟于家村,当时曾被称为文登革命摇篮“小延安”,理琪和张修已曾在这里密谋策划了天福山起义。我们来到村里,参观了理琪故居纪念地和红色记忆馆,再一次被深深打动,感慨万千。
天福山是打响胶东抗日第一枪的革命圣地,成为文登红色基因的深刻记忆,在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共和国四个集团军,成长了近百名将军,有八千多名文登儿女在战争中为国家和人民献身,在北方中是烈士最多的县市。革命的历史,红色的基因,永恒的记忆,正是文登学的重要文化元素,体现着文登人民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牺牲精神,凝聚着一股伟大强劲的能量动力。
沿着曲折的小路,我们走进了农村,分别深入到了慈口观和梧桐庵村,实地进行考察。这两个村都是新农村建设的典范,沐浴着新时代的春风,村容村貌,经济收入,都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农民兄弟们收获着希望,享受着生活的美好。让我印象最为深刻地是,文化已注入了农村,正彰显着生动的活力,产生着正能作用。慈口观,有着传统道教遗风,他们重新修复好道观遗迹,归整残垣断碑,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同时还建立村历史记忆馆。梧桐庵村修建了红色记忆馆,通过展馆向人们讲述革命历史故事,同时寻根溯源,弄清自己从那里来,建立了于氏石刻长廊,以此彰显自已的姓氏文化,在长廊两侧,有一幅木刻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幅楹联道出了村民的心声,更是他们在生活中对传统文化的深切感悟体会。农村的巨大变化,让我感受到文化润物细无声的育化作用,如今的新农村发生了质的飞跃,文化的气息,正在农村蔚然成风,这个了不起的巨大变化向人们展示着,当代文登学的文化气象焕发着勃勃生机,正在农村的沃土中茁壮成长。
昆嵛山六度寺,有一家名为“樱红石语”的民宿,主人是一个聪明的文登年轻人,也是一位画家,他利用废弃的军营修建而成这间民宿,成为远近闻名的文艺创作基地,吸引了不少国内外艺术家来这里创作。我们夜宿“樱红石语”,凉风习习,山野寂静,我在灯下回顾采风的全过程,思考着白天的所见所闻,一个巨大问号在我的脑海里闪现出来,那个疑问的精灵,不断地逼问我:“什么是文登学?”是啊,文登学是什么?我陷入了深沉的思索之中。
思来想去,我似乎找到了一个确切的答案: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积淀,凝聚起主流文化的构架;一代一代人的接力传承,赓续着源源不断的向往;红色基因萌动着新的文化元素,铸就了文化硬核的力量;崇学尚文朴实的风气,形成独具一格的文化气象;善良纯朴的性格,忠厚义气的品质,构建了文登人的精神家园,这就是“文登学”之深刻厚重内涵。对自己的考量判断,我很自信,也很满意,转念一想,我们走过的见到的,不就是“文登学”吗?(李富胜 二零二一年十一月七日)
作家简介
李富胜,山东威海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威海市作家协会终身名誉主席、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威高集团文化顾问,被中央文明委、人事部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工作者,享受省部级劳模待遇。先后发表各类文学作品三百余万字,其中由长篇小说《天边有个威海卫》改编的同名电视剧获第18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第20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广播剧《为了孩子》、《那片蓝蓝的海湾》获山东省五个一精品工程奖;创作的歌曲《领航中国》(与曲波合作)入选国庆60周年演奏曲目和惟一领唱歌曲,《你和人民在一起》《甲午祭》(与曲波合作)获泰山文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