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后期,我在济南泺源大街旁一家酒店大堂里偶然看到一本精美的油画挂历,是本双月历,加封面一共七张,画的尽是济南老街巷老建筑,老火车站、小板桥、剪子巷、王府池子、按察司街……一幅幅扑面而来昨日时光。
老济南按察司街 郭健画
当时正值济南提出“五年大变样”,老城内的街巷、建筑被大量拆除,城市改造与建设加速进行。但历史信息大量消亡,历史文脉发生断裂,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变得焦虑与不安。我甚至不得不将自己用相机和文字记录和叙述老城的计划提速。当我看到这组油画用严谨的构图和厚重的色彩来在现济南美好的过往时,我感到震撼与敬佩。这位画作者是何等的先知先觉,当很多人还都在为新建设新面貌而欢呼雀跃时,他却用炽热的情感和冷峻细腻的表达来定格老济南的历史瞬间,让人留恋与回味。挂历上没有作者署名,我多方打听,得知他的名字叫郭健,当时资讯显然没有今天这样发达,他的联系方式一直未能找到。
数年后的一个偶然机缘,我终于与他取得联系。一个冬日中午,我俩相约,历山路南首一间粥铺二楼,环境清幽,我们对面而坐,清粥小菜,一酒一茶,把盏对饮,甚是惬意与温暖。那时我方知,他与我一样,是土生土长的济南人,他也属牛,与我同龄,只是小我几个月。我喜欢他的画,他喜欢我写的《济南乎》,一直摆在他家案头。一对同龄人,又都对家乡济南如此热爱,惺惺相惜的我和他一下拉近了距离。
老济南德华银行旧址 郭健画
郭健平易和蔼,不善言辞,见人总是平静的微笑,更绝少肢体语言。他常常孤形单影,享受独处的时光。聚众合群的娱乐更是找不到他。但他内心有一种执着,一种追求,那就是他所钟爱的绘画艺术和他的家乡济南,一旦聊起绘画、聊起济南,他便打开话匣子,用缓慢的语速讲述他所知道的故事。
说起来,郭健老家是泰山脚下的大汶口镇,一个依山傍水的考古圣地。其父早年来济南求学、供事与定居,郭健便出生在济南。起初他家住十二马路父亲单位宿舍,属百年商埠的最西端。母亲是地道的济南人,娘家住东关东仓街一个传统四合院里。那时父母工作忙,郭健上小学之前的大部分时光是在姥姥家的四合院度过。
旧时济南东关一带,人口稠密,民宅错列,街巷纵横,但没有什么大商号,整个片区静谧安宁。郭健姥姥家所在的东仓,附近还有西仓和南仓街,都是过去粮仓所在地。姥姥住的院子原先是家有钱人,门楼、影壁、两进院落,青砖小瓦,木门木窗棂,院子里种着石榴、海棠和无花果。北屋住着的老太太便是当年这家的大小姐,一直没结婚,一天到晚板着脸,和谁也不打招呼不说话,院里人都偷偷叫她“老姑娘”。院子里的其他房子都充了公,分配给几家人居住,但后院只归“老姑娘”使用。郭健姥姥住东厢房。小时候他印象最深的便是“老姑娘”屋里散发出的不可名状的气息,陈腐、奇怪,与众不同。那时生活困难,他跟随舅舅到街上打油条、喝豆浆,便算“开洋荤”。他家还经常去买一种现在失传了的稀粥,当地人称“油粉”,是用做粉条、粉皮时剩下的绿豆水加麦粉、香菜、豆腐和粉条煮成,颜色黑乎乎,略带酸味,喝着感觉还不错。上小学时,郭健回到十二马路随父母生活。后来又搬到商埠的核心地带,位于经二纬二路父亲单位的另一个宿舍,前院便是颇具欧陆风情的洋楼德华银行旧址。
济南老火车站 郭健画
郭健自幼爱好不多,除喜欢听音乐唱歌外就喜欢画画。上初中后,父亲便请单位的一位颇具美术功底的同事司学义给郭健辅导美术。正是这位司先生,告诉他什么是国画,教他如何临摹《十八描》,如何画连环画,带他骑着自行车到黄河之滨写生,更重要的是还教给郭健做人的道理。司先生便成为郭健走上艺术创作道路上的第一位启蒙老师。
70年代末,高中毕业下乡返城后,郭健被分配到位于南门大街鉴泉畔的济南工艺美术总厂入职。这家当时还令人羡慕的艺术工厂生产国画、油画、羽毛画、面塑等,还是济南最早一批接待外宾的“开放单位”。郭健的工种是油画制作,也正是从这一时期,他开始大量接触油画技艺。因厂里画种齐全,师傅经验丰富,向老师请教,与同事切磋,郭健的艺术技艺提高很快。当然更多时间靠得是自己苦学、感悟,多看、多练。1982年3月,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美国哈默藏画500年名作原件展》,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办国外艺术精品大展。激动不已的郭健请了假,自掏腰包,坐八小时绿皮火车进京,排着长队观展。当他看到从文艺复兴到印象派、野兽派,从达芬奇、拉斐尔到梵高、毕加索,横跨500年历史的110件旷世经典之作后,更坚定了他从事艺术创作的信念与恒心。
郭健在绘画上悟性好,造型能力强,经过几年历练,其绘画技艺长足进步。但六七十年代中学阶段的学业荒废,没能进入大学深造一直是他心中的缺憾,他励志坚持,寻求改变与突破。1986年,他以专业课全省第一的优异成绩被曲阜师范大学艺术系录取,不仅圆了他的“大学梦”,也使他有机会系统攻读艺术理论。
作为风景油画创作,他笔下既有广西桂林山水奇观,也有贵州苗寨民族风情,还有江南古镇秀丽水乡,也不乏沂蒙山区乡野田园。也许他在人生启蒙阶段姥姥家居住时老城的气息刻入脑海,抑或与德华银行小洋楼朝夕相处时那种美丽雅致根植心田,他对家乡济南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爱,爱的深沉,爱的执着。可以说,在自己的诸多作品中他最钟爱的、最具统治力的、最被社会认可的还是老济南系列作品。从80年代末,他背着画架画板走街穿巷写生开始至今,他有一百多幅老济南风情系列油画问世。即使近年他画过一些如泉城广场、“东荷西柳”、“三馆一院”的新济南,他总感觉不及他画老济南那样得心应手,那样自然、洒脱与厚重。
不管是他细如发丝的写实,还是刀劈斧砍的大笔触,在他的画作里,经典与伟岸老火车站钟楼,风雪交加中的德华银行的倩影,学院街长着蒿草的门楼,小板桥街枕着泉溪的民居,王府池子畔随风摇曳的杨柳,剪子巷里雪中临街石楼,芙蓉街深处的小杂货店……无不是那样淡泊,宁静,深沉,伤感,随遇而安,与世无争,像这座老城固有的品格一样。可以说,老济南系列油画,成了郭健特有的标识,提到老济南油画就想起郭健,提起郭健就不能不提他的老济南油画。
老济南芙蓉街 郭健画
在我2013年底出版《济水之南》时,书中《清泉石上流》一篇,写的是剪子巷及其周边的故事,但我遗憾的是没有拍过剪子巷及小板桥一带的风景,只好请求郭健,用他笔下的两幅油画为拙文配图,从而大大增强了本文的视觉冲击力。
如今已是花甲之年的他,谈到未来仍一如既往的淡定,不做过多的自我设计。但有一点他说得坚定:“过去的一切都属于过去。艺术无止境,我也永远不会满足,如何挑战自我,是我下一步要正视和面对的。”(牛国栋)
作者近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