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新名胜,济南华不注。
山河湖泉城,处处有典故。
华山古时称“华(huā)不(fū)注”,又称金舆山。古时济南八景华山有二:“齐烟九点”、“鹊华烟雨”,历朝历代都吸引过无数文人墨客流连忘返,醉情山水吟诗作画。趵突泉前的对联“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澜声震大明湖”,出自《鹊华秋色图》的作者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华山当年的风景可略见一斑。直到清初,华山仍为“济南第一名山”,与大明湖、趵突泉齐名,位列济南三大名胜。
到了近代,华山周边湖水干涸,变成大片农田,渐渐淡出游人视野。就在几年前,提起华山,即使很多在济南生活多年的人,也对这处历史上曾经闻名遐迩的山水名胜不甚了解,甚至根本不屑一顾。
从2013年起,华山片区按照“传承历史文化脉络、重现鹊华烟雨美景”的要求,定位打造“济南第四大名胜”。2019年,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华山像一只春蚕,破茧重生,仿佛一夜之间变成现在这样“文化底蕴深厚,自然景观宜人,旅游配套完善,生活舒适便利”的省城旅游打卡新地标。
2019年5月1日华山历史文化湿地公园二期工程对外开放
山
华山古时称“华(huā)不(fū)注”,山名取自于《诗经·小雅·常棣》,其诗曰:“常棣之华,鄂不韡韡”(读音:唐迪支花,额付伟伟)。“华”即“花”,“鄂不”即“萼跗”,谓之花蒂。山名“华不注”(读音:花夫住),意为此山如花跗注于水中。华山海拔197米,形状如水中尚未开放的莲花,民间也称华不注是“花骨朵”的转音。
华山也叫金舆山。春秋时期,齐晋“鞍之战”即发生于此。《左传》记载,鲁成公二年(前589年),齐顷公亲率大军在今济南北马鞍山下与晋军决战。齐顷公骄傲轻敌,言称“灭此而朝食”,结果,“齐师败绩”。齐顷公被晋军追逼,“三周华不注”,战车金舆的马缰绳被树枝挂住,眼看被擒,幸得大臣逄丑父舍命相救才得以逃脱。
河
华山南有小清河,北有黄河。小清河最早的源头即出自济南泉群,河水清澈甘洌,向东流经济南的历城、章丘,流入渤海。华山北原有济水,济南、济阳、济宁都因济水得名。早在汉朝,泺口就是济水岸边重要码头。宋代以后,大清河夺济水河道,清代黄河夺大清河河道入海,不时泛滥成灾。现在黄河已成为济南城中河。华山也因此成为济南“北跨”战略桥头堡。
湖
唐朝时,济南城北一片泽国,鹊山湖环绕华不注,因湖中广种莲花,故又名莲子湖。李白游济南时诗云:“湖阔数千顷,湖光摇碧山。”直至元、明之时,鹊山、华山以南仍是一派湖光潋滟。清咸丰五年(1855),大清河被黄河夺道,鹊、华两山就此隔开。河道几经决口,济南北郊泥沙淤积,辽阔湖泊成为陆地。2017年起正式开挖的华山湖,湖面面积3700亩,最深处达5米,华山重现“单椒秀泽”美景。
泉
华山有泉,名“华泉”,也叫“华水”,为济南市七十二名泉之一。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称之为“齐顷公取水处,方圆百步”。清乾隆《四库全书·山东志》中载:“华泉,在城北十里华不注下,深莫测,泉甘而冽”。华泉历经数次喷涌、淤塞,2001年华泉清淤,砌筑泉池,并由著名书法家武中奇题写了泉名。
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
谷虚久恐元气泄,岁旱不虞东海枯。
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澜声震大明湖。
时来泉水濯尘土,冰雪满怀清兴孤。
--赵孟頫咏《趵突泉》诗
城
1923年,康有为游历济南,在其《新济南记》中留下“南京钟山紫金峰、北京翠微山、煤山,扬州的七星山、苏州的横山,然山水之美皆不如华不注也”的赞誉,他甚至建言“城宜移都会于华不注前”。如今,一座规划占地面积14.6平方公里的现代化新城——中海华山珑城绵延华山周边,而独具山泉湖河于一体的大型社区国际国内也屈指可数。
华山地处济南城市景观轴线上,也是打造“曲阜——泰山——华山”齐鲁文化轴的北部重要端点。2002年,济南市政府聘请两院院士、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建筑学教授吴良镛先生为济南做了《泉城特色风貌带》的规划研究。吴先生撰文颂赞华山国家历史文化生态湿地湿地公园,谓之“借名画之余晖,点江山之异彩,谋城乡之统筹,福百代之子孙”。
《鹊华秋色图》是元代画家赵孟頫所作,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元贞元年(1295年)作者在任满济南路总管府事,奉召进京又称病辞官回到故乡吴兴。祖籍济南的好友周密自曾祖父随宋高宗南渡客居吴兴后,从未回过故乡,听作者赞美济南的优美风光,勾起了思乡之情。作者便挥毫泼墨,淡淡墨彩,极尽鹊华美景。作者还在卷中题记:“……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乾隆皇帝巡幸济南曾命人从宫中取来此图,在大明湖鹊华桥上遥望鹊、华两山,后来因皇后病逝迁怒此画,两次都欲烧之而终不舍。这张让华山闻名于世的传世名画上,乾隆皇帝御笔题写了“鹊华秋色”,并盖了“乾隆鉴赏”、“古稀天子”等26个章,足见对其喜爱之至。
鹊华烟雨是济南八景之一。济南东北部的鹊山、华山两山之间,原为鹊山湖,湖光浩渺,碧波万顷。阴雨迷雾,两山时隐时现,如二点青烟,恰似一幅水墨淡彩,人称此景"鹊华烟雨"。
据传,一代词宗元好问写《济南行记》时,曾梦见在华不注山碰见的一位老者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根据元好问华不注遇仙的传说,人们在其显灵处修了吕祖祠,显灵之处也被人们称为“飞仙岩”或“升仙岩”。传说当年和尚下山担水,一只狼进去了,和尚担水进去后将门关住,狼就将和尚吃了,然而狼却出不了庙门,最终饿死在庙里。这个故事还有一个版本,是说“吃了道士饿死狼”。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华山有精彩描述:“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发,望同点黛。
华山南侧和东侧有两座桥梁,原拟名“鹊华桥”“烟雨桥”,盖取自鹊华烟雨之意。根据近期在华山脚下挖出的石碑,上有清嘉庆年间重修崇正桥碑记记载。华阳宫在明嘉靖十一年改为崇正祠,宫外的水闸因此改叫“崇正闸”,桥也自然成了崇正桥,鹊华桥遂恢复原名称为“崇正桥”。该桥为三孔桥形,全长95米、宽17米。
这座桥,民间有很多传说,吕剧《井台会》中凄美的爱情故事,据说就发生在这座“蓝桥”之上,所以井台会,民间也叫蓝桥(相)会。讲述的是一对青年男女,相知相爱,为对抗父母的包办婚姻,双方约定蓝桥相会私奔。女孩在风雨交加的桥上望眼欲穿,没等来爱人,误以为爱人被大水冲走,于是投河殉情。后来人们就把爱情生死相约的地方叫做蓝桥,而把一方失约或者殉情的,叫做“魂断蓝桥”。
烟雨桥从南卧牛山一带直通华山东侧,桥长200米,桥面净宽14米,设计为21孔连桥,是济南所有景观桥中孔数最多的一座,亦胜过颐和园长度为150米的17孔桥。
华阳宫的来历传说很多。相传东汉刘秀讨饭到山脚下的郅家村,村中有个郅矮子收留了他,后来刘秀做了皇帝,娶郅矮子的妹妹为妻,郅家从此大富大贵,在山脚下广置院落,还出资兴建了华阳宫。这可能是华阳宫最早期的来源。华阳宫到底是哪年建的,谁也说不清楚。现存资料公认的是金代道教全真派丘处机弟子陈志渊于1220年扩建而来,从此香火旺盛,发展至今。
1949年,华阳宫被军队接管,1953年被山东化工厂使用,直到1999年,山东化工厂才撤出华阳宫。华阳宫的封闭,对文化保护起了一定作用,但也使得景区的文化影响力大大减弱。
华山北侧,光华大道和鹊华大道之间,有条“丑父路”。就是因华阳宫忠祠供奉的舍身救主的一代忠臣逄(pang)丑父而命名。
宋代文学家曾巩的《登华山》中有“丑父遗忠无处问,空余一掬野泉甘”的诗句,就说的这个故事。
忠祠外墙上原来有《忠祠二十四忠碑刻图施财记》。图记上如此说:“华阳宫东配殿祀春秋齐国忠臣逄丑父是也,左传记述齐晋鞍之战舍身救齐君者也“。
孝祠供奉的是孔子的学生闵子骞,济南闵子骞路因此得名。二十四孝里面的“鞭打芦花”就是说的他的故事。春秋末期,闵子骞十岁丧母,其父再娶,但继母李氏对他百般虐待,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做的棉衣里装的是棉花,给闵子骞做的棉衣里装的是芦花。冬天外出驾车时,闵子骞冻得手脚僵硬,他父亲看他穿的厚厚棉衣,以为他偷懒假装,愤怒地拿鞭子抽他,结果看到衣服破裂,露出的是芦花,震惊之余,羞愧地决定马上赶着车回家休了李氏。闵子骞双膝跪在车前替继母求情:“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留下高堂母,全家得团圆……。”继母从此也深受感动,遂对孩子们一般看待。这个故事流传很广,也有的地方称为“单衣顺亲”。
华阳宫四季殿东西两侧各有一棵虬枝交错的古柏,一名“赐福柏”,一名“落凤柏”。相传古时曾有凤凰落于树上,后人相信,两棵古柏携有仙灵,只要在树上绕红线三圈,烧香三炷,“赐福柏”就会赐于你的男孩身体健康,博学多才。“落凤柏”会保佑你的女儿长大后像凤凰一样漂亮美丽,聪颖吉祥。这棵树就是900岁的“赐福柏”。
庵本义是不对外开放的房屋,特指女性修行者居住的寺庙。中国佛教中,净土宗和禅宗影响最大。净土庵,顾名思义,是净土宗尼姑专司念佛的场所。
相传,该组建筑为民国时期济南一位银行行长的姨太太贞秀的居住修行之地。贞秀十分受这位行长的喜爱,但在内宅之中疲于争斗,她便不时前来华阳宫,甚至小住一晚。银行行长怜其路途辛劳,于是特意修了这座净土庵,并配有厢房供其前来烧香。谁知因居住适宜,这位姨太太竟是不愿再回去,从此就在这里常住不走,带发修行了。这也是华阳宫最后的一位尼姑。
棉花殿供奉的是“蚕神”,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有个女孩,父亲连年征战,女孩思父心切,对家里白马许愿,说如能找回父亲,就嫁给白马。白马就历经千辛万苦把女孩的父亲带回家来。父亲听说女孩要嫁给白马,惊怒之下,杀了白马,把马皮晾在院子里。结果发现,马皮裹着女孩儿被大风吹上天,等找到一看,女孩儿在一棵树下已经变成了一条虫子。父亲很伤心,就把这棵树叫做“桑”,可能那个时候,桑心桑心的,才是正确发音吧。女孩就变成了吃桑叶的蚕。女孩儿给父亲托梦,说已经成了蚕神,保佑父亲和乡亲五谷丰登。后人就建起了这座供奉蚕神的庙宇。这是济南唯一的一座棉花殿,全国也仅有两座。
诗仙李白当年来齐州,也就是现在的济南府,在紫极宫入了道籍。按照当时的说法,只有入了道籍,将来才可以成仙。当年唐朝皇帝信奉道教,下令全国的老子庙都改成紫极宫。华阳宫的三元宫当年就是紫极宫。李白陪济南太守游鹊山湖,写下“湖阔数千顷,湖光摇碧山”,这“碧山”就是华不注山,于是又登华不注峰,写下“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秀俊,绿翠如芙蓉。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含笑凌倒景,欣然愿相从。”李白说他遇见了一位白发童颜仙人,就是赤松子。赤松子借给李白一头白鹿,他自己却乘坐两条青龙。李白欣然含笑与他一起凌空而上,日月大地都留在身下成为倒影。因了这段故事,将这座亭子命名为“赤松亭”。
华阳宫号称“江北第一巨观”,现存古代建筑36座,祀神殿宇21座,建筑面积2817平方米。华阳宫现存壁画面积300余平方米,其中,元君殿东西两侧山墙上的精美壁画尤为珍贵:东西山墙上每一侧有12幅壁画,构成了“碧霞元君源留泰山宝鉴”的完整故事,表现了碧霞元君从出生到成仙的整个过程,全国罕见。
从华阳宫建筑格局和历史经历来看,没有得到比较大的皇家恩赐,特别是宋朝以后,大多是由民间力量发展而来。因此,华阳宫和其他寺庙不太一样的就是华阳宫体现了浓厚的民间特色,供奉的神仙包含了老百姓求子、赐福、消灾等种种日常需求,包含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企望,几乎涵盖了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华阳宫里神仙全”的说法,老百姓有哪方面的需求,就到这里面拜哪方面的神佛。高高举起的香烛火焰,照亮自己,也是在向神案后的神佛表明心灵。
古人常说”举头三尺有神明”。信仰神灵,遇到某方面不如意,就会到相应的祭庙中叩拜这方面的神。当你把香烛举过头顶,神明在供桌上面三尺的地方看着你,如果你心地善良虔诚表白,神明就会显灵帮助你。即使你不来朝拜,无论你在什么地方做任何事,你头上三尺的神明都会看得清清楚。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就是中国人传承千古的信仰。
华山历史文化生态湿地公园,占地9375亩,辽阔水域可与小清河、北湖、大明湖、护城河、趵突泉等连通,恢复华山片区山水重连、单椒秀泽的同时,也搭起从济西小清河源头到章丘白云湖的济南湿地系统框架,重现《鹊华秋色图》中所描绘的山水相映,长河一线盛景。
清初杰出诗人、文学家王士祯,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济南府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16岁应童子试,连得县、府、道第一。23岁游历济南,邀请济南文坛名士集会于大明湖天心水面亭上,即景赋秋柳诗四首。全诗句句写柳,却通篇不见一个“柳”字,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此诗传开,大江南北名家唱和,产生了享誉文坛的“秋柳诗社”。当时王渔洋和朋友们酒酣兴致,又从大明湖乘船来到鹊山湖,在华不注山脚下登岸继续饮酒会诗。诗人登岸处,因此现在有了一条“渔洋”路。
华山片区东部,是同为“齐烟九点”之一的卧牛山,也叫九里山,山体完好时海拔140余米。面朝东南,耸立着高大牛角石的“牛头”“牛尾”则在山西侧。清末民初,卧牛山也曾盛行颇具规模的山会、庙会,热闹非凡。但因过度开采,山体损毁严重,山体只有海拔81.8米。
站在千佛山牌坊处,看到的九点烟中这一处残缺不全,成了历史伤疤。2013年4月起开始修复,投资1亿元,种植各种乔灌木10万余株,复建卧牛山地质公园。
公园占地面积1027亩,分为五大景观区。春天满山槐花,秋天处处红叶,山体悬崖峭壁,怪石嶙峋,还有奇特的矿坑遗迹。晨起听森林雾语,细处看卧牛遗韵,置身其中,却也妙趣横生,充满探险的味道。
(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