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墓志铭一直是殡葬文化中的重要一脉,是墓主人一份浓缩的历史档案,同时,墓志铭呈现的也是微观的当时社会。墓志铭始于东汉,发展到南北朝时,形制、文体已经定型,一般由墓主人后代拜请其有名望任官职的挚友撰文书写,或由墓主人的子孙自己撰文书写。
当时人写当时事,墓志铭是第一手珍贵的实物史料,比正史志书的传记具体细微,供后世史志的人物传记撰写作依据,补其所不及,匡其谬误。不久前,济阳县垛石镇前刘村发现的唐代临济县令顾忖墓志铭,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墓志铭不仅记录了顾忖的一生,也呈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数十年以来,济南地区也出土了大量的墓志铭,其中不乏作为史料研究的重要资料,成为补充历史、解说历史的重要佐证,展现了曾经济南的万千世界。
王府池子的故事可见于明代德庄王朱见潾墓志铭
唐朝开国名将秦琼的旧宅原来并不在传说中的五龙潭;明英宗朱祁镇之子、德庄王朱见潾原是因贪恋济南湖光山色,才奏请从德州改封济南;至今在济南鞭指巷有旧宅的清代年轻状元陈冕,黄河决堤时散尽万贯家财赈灾济民……这些或是纠正了正史的谬误、或是补充了人物传记的具体细微,均是济南地区出土墓志铭的巨大史料价值。
秦琼之父秦爱墓志铭:
秦府旧宅不在五龙潭
1995年,在济南市经七小纬六路银行宿舍楼施工中,发现一座石室墓葬,墓主人秦爱,正是唐朝开国名将秦琼的父亲。从秦爱墓志铭中可知,秦爱字季养,齐郡历城人。他的儿子秦琼随李世民南征北战,以骁勇闻名,多立战功,并参与“玄武门之变”。关于秦琼英勇善战的故事,千百年来流传民间,可谓家喻户晓。而秦爱墓志铭最大的历史意义,就是纠正了正史、地方志及民间传说中有关秦琼家世的误传。
济南民间关于五龙潭的传说中,传闻五龙潭在唐朝玄宗时期是开国名将秦琼的府邸。玄宗时期,秦琼之子与一些仁人志士聚集在府里痛斥朝廷的腐败与奸臣的恶毒,结果被小人告发。玄宗大怒,派人来济南缉拿秦琼之子时,突然电闪雷鸣,有人见五条金龙闪现空中,随即秦府塌陷,塌陷处形成渗坑,大量水冒出,形成了今天的五龙潭,自此秦府便消失。
五龙潭畔
秦爱墓志铭的出土证实关于五龙潭曾是秦琼旧居的说法实为“误传”。从墓志铭中可以看出,秦琼的曾祖父秦孝达、祖父秦方太、父亲秦爱三代均系魏、齐两朝文职官吏,而《旧唐书》、《新唐书》均漏载,此可以补正史之缺佚。至于《隋唐演义》等白话小说中称秦琼“乃祖是北齐领军大将秦旭,父是北齐武卫大将军秦彝”一说,纯属对秦琼家世的演绎。另外,历城县志等地方志误载秦家世代冶铁,出身寒微,俗谓“冶铁秦家”,墓志铭可以纠正这个误传。
济南民间一直传说的秦琼故宅即今西门外沙苑、五龙潭等处,秦爱墓志铭证明这实为误传。墓志铭载秦爱于大业十年(公元590年)终于齐州历城县怀智里宅,后于贞观二年改葬于齐州历城县怀智里。根据铭文出土地点,今天的经七小纬六路一带在唐代当属怀智里。按唐时“里”的范围,五龙潭一带与经七小纬六路显然不可能同属怀智里。
明代德庄王朱见潾墓志铭:
改封因留恋济南的湖光山色
1993年农历除夕,长清五峰山之南青崖山明德王墓群中一座墓被盗,济南市文物管理处及长清县文管所对被盗墓葬进行抢救性挖掘,是为德庄王朱见潾墓。朱见潾这个名字,可能大多数人比较陌生,不过明朝的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则广为人知了,朱见潾即朱祁镇的第二子,第一代德王。景泰三年(1452年)封荣王,天顺元年(1457年)三月“复东宫”,封德州,但因爱恋济南湖山泉水之胜,以德州地方贫瘠、风沙过大为由,要求改建王府于济南。
朱见潾墓地宫门
朱见潾来到济南后,经过精心选择,他看中了城区最繁华的地段——珍珠泉畔建造德王府。王府规模宏大,建筑豪华,它东至县西巷,西至芙蓉街,南至今泉城路(原院东大街、院西大街),北至后宰门街。据乾隆《历城县志·故藩》记载:“德(王)府,(在)济南府治内,居会城中,占(城)三之一。”可以想象当时德王府的规模之宏大了。
德王无参政之劳,终日沉溺在声色犬马之中,朝朝宴舞,日日笙歌,尽享人间富贵荣华。他曾在濯缨湖上赋诗一首,“印月池头月正明,主人曾此濯冠缨,肯夸风景殊人世,却爱源流合圣清”。这位皇子独霸湖泉后的得意之情可见一斑。朱见潾在藩五十二年,在王位六十一年。正德十二年(1517)薨,年七十,谥号庄王,葬于济南长清境内。
清代状元陈冕墓志铭:
仁厚济世的年轻状元
清代济南历史上,曾经有过一名声名远扬的年轻状元陈冕。陈冕幼时从师于山东举人、翰林院编修王芷庭。光绪元年(1875年),年仅17岁时顺天乡试中举,曾任咸安宫教习,国子监学正。光绪九年(1883年),24岁的他第四次入礼部贡院会试,出榜之后,他以其政论、文才与书法名动京城。同年,“癸末科”进士殿试在北京保和殿举行,他被皇帝钦点为状元,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状元之一,也是清代建朝以来的第105位状元。
如今的状元府
陈冕的墓志铭拓本,由其曾孙陈建邦提供,墓志铭中不仅记载了这名年轻的状元声动京城的才气,也补充了陈冕为官时遇到黄河决堤,与其父亲一起救灾的情景。1883年,黄河决口,山东历城、邹平、利律等县40余万灾民无家可归。陈冕与父亲陈恩寿一次捐出数万银两巨款用于救灾,并亲自到灾区察看灾情,抚恤百姓。“中宪公急散家财,佐有司济困厄,以劳瘁致疾。”陈恩寿因操劳过度于同年十月去世,临终前勉励陈冕“毋负科名,继成厥志”。经过几次黄河泛滥后的抗洪救灾,他已将祖上积攒的钱财捐出了多半。
“闻山西大祲,捐千金赈之,又作书募人济赈,得万余金。”光绪十九年(1893年),山西发生大旱,陈冕将家中余财凑成黄金千两全部捐献,并在济南街头当场写字募捐。就在这一年,34岁的陈冕因病逝于济南鞭指巷“状元府”内,后葬于东郊丁家庄的陈氏墓地。陈冕宅第在城内鞭指巷,现在仍大体保存;茔地在历下区姚家镇丁家庄村,已废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