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正文

铁营豪情在 枣乡红韵长

来源: 大众日报 2019-07-29 18:41:48

  盛夏酷暑,乐陵市朱集镇的千年枣林浓荫蔽日。枣树树皮黝黑坚硬、枝干遒劲且布满尖刺。历经岁月的洗礼,它们依旧朴实无华、顽强生长,似在诠释着冀鲁边区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不屈不挠、英勇无畏的精神品格。铁营豪情在 枣乡红韵长

  1937年10月,就是在这片枣林,一场阻击战打响了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的山东抗日第一枪,抗日烽火在冀鲁边区燃起。长期的浴血奋战中,边区抗日军民进行了气壮山河的英勇斗争,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史诗。

  初心不忘,干事创业。今天的冀鲁边区,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动能转换成效显著、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党带领人民群众高扬冀鲁边精神、投身新时代奋斗实践。

  初心永守——

  不负重托,为人民谋幸福

  作为山东抗战的“先行区”,冀鲁边区形成于1937年,其中乐陵是核心区。“第一个抗日民众团体和武装、第一次抗日武装起义、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打响中共领导的山东抗日第一枪,这里曾创造了山东抗战史上多个第一。”乐陵市党史研究中心主任宋秀利介绍。

  “派兵去山东”!1938年,毛泽东发出伟大号召。同年9月,肖华率领一一五师“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抵达乐陵,调整了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并任书记。从此,乐陵成为边区抗日斗争的领导核心所在地,青年农民积极参军参战、抗日武装力量发展壮大。冀鲁边区赫赫有名的“小个子大英雄”李安甫便是在这一年参加的八路军。当时,他仅13岁。

  如今,94岁高龄的李安甫仍话语铿锵、思维清晰。“1939年下半年,我和另外两个战友一起宣誓入党,激动得一晚上没睡着觉,心里老高兴了。”说起当时的感受,李安甫依然笑得很开心。“我是党员了,就要冲在前、带好头。”当时身高仅1.2米的李安甫,凭借精准的枪法,曾执行秘密刺杀侵华日寇任务,屡立战功。

  抗战时期,像李安甫一样的共产党人心怀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信念,艰苦奋战、抵御外辱。“这样的初心,激励着我们要坚定担负起责任,在新时代带领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朱集镇大常村党支部书记赵云海说。

  记者蹲点采访期间,赵云海正忙着给村里的600亩枣树浇水。“这些枣树由我们合作社统一种植,收成以后给枣农分红,他们还可以腾出时间出去打工,这样就能有两份收入。”赵云海说,统一科学管护,还有专家来指导,有利于促进红枣品质提升。

  再有两个月,挂满枝头的枣就成熟了。到时如何销售,枣农完全不用担心。赵云海说,合作社与枣制品企业签了订单,收购价格比市场价高30%左右。他们今年还在枣树下试点种植油菜花、油葵等,发展林下经济,增加村集体收入。

  基因传承——

  敢闯敢干,直面挑战不退缩

  穿行在位于铁营镇的乐陵化工产业园,清华大学化工系科研成果转化等项目正在火热建设中,处处涌动着加速发展的热潮。而在过去,这里曾被人们称为“铁营洼”,10万亩盐碱涝洼地,种树长不大,种粮产量低。铁营何以“铁赢”?历史给出了答案。

  1943年2月3日凌晨,2万多日伪军对乐陵铁营大洼实行“铁壁合围”。“我军近400人被包围其中,面对20倍于我的强敌,我军将士顽强抵抗、浴血拼杀,战斗持续了一整天。”宋秀利说,这场突围战是冀鲁边区最惨烈的战斗之一,只有十几人突出重围,大部分壮烈牺牲。

  战斗结束后,有6位无名烈士安葬在铁营。今年已76岁的万金河,曾长年守候6名无名烈士墓。1970年,万金河被任命为铁营村联办中学校长,他带领学生为这6位烈士立了一座碑。“为了能凑齐立碑的砖块,每个学生都从家中带来一块。”万金河说,之后,每周他都会扛着锨,到墓前转一转,除除草,添添土。

  万金河一守就是45年。2015年,6名无名烈士遗骸被迁葬到冀鲁边区革命烈士陵园。在整理遗骸时发现,每个烈士身上都有许多弹头和弹片,其中最多的身上竟有34片,这些弹片现被保存在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中。

  革命精神要弘扬,红色基因要传承。“身处新时代的我们,不需要面对这种生死考验,但要传承先烈们英勇奋战、不畏牺牲的精神,投身到一次次发展建设的战斗中。”铁营镇党委书记、乐陵化工产业园负责人李涛说。通过不断改造提升,去年6月,乐陵化工产业园获批山东省第一批省级化工园区。

  “靠前服务、主动服务、一线服务”吸引着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落户。去年12月,山东凯瑞英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医药中间体产业链项目开工建设。企业总经理、清华大学博士唐强介绍,这个项目核心技术为世界首创,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30.6亿元。

  截至目前,园区共有31家企业进驻,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0亿元。“预期到2022年,现有在建企业全部投产,新引进投资过10亿元项目5个、过5亿元项目10个。”李涛说。如今的铁营镇,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激情满满,这场园区腾飞、地区经济大跨越的战斗仍在继续。

  使命担当——

  解民生之忧,谋民生之利

  眼下,乐陵新城花园棚户区改造项目正紧锣密鼓地施工中。预计到今年底,贾庵、毛东、毛西等5个村庄的农户就可以搬迁入住。选择“最好的地块”、制定“最优惠的政策”、为百姓建“最好的房子”,在乐陵,一座座“民生地标”拔地而起。

  “群众期盼什么,我们就干什么。”乐陵市委副书记苏兰武语气坚定。这样的鱼水深情早在抗战时期就已结下。冀鲁边区革命根据地之所以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并不断发展壮大,离不开600万边区人民的支持与拥护。

  冀鲁边区没有山,人民群众就是最大的靠山。当抗日的烽火在乐陵熊熊燃起,当地群众义无反顾地投身战斗当中,朱集镇大常村的常大娘便是其中之一。白天,她除了放哨、送情报,还给伤员做饭、洗衣服;晚上,她和丈夫带领一家人挖地道。时间一长,她家的地道,成了边区抗战的“大本营”和“指挥部”。抗战期间,经常大娘掩护的同志、救治的伤员有数百人,她能说出名字的就有60多位。

  生死关头,老百姓为什么会舍生忘死地保护共产党员、支援八路军?“这是因为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八路军是听党指挥,不怕牺牲、英勇作战的军队。”苏兰武说,战争年代,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在今天,更应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一年365天,让留守人员天天都能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和关怀,这是乐陵开展“365暖留工程”的目的。除了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也是这项举措关注的对象。该工程覆盖村庄522个,建成留守人员服务中心467处,四点半学校468个,留守妇女创业点155处,邻里互助对1686对。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冀鲁边区党员干部正坚定人民立场,尽心尽力解民生之忧、谋民生之利,奋力书写新时代各项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 责任编辑:王慧敏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