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正文

小小哨子吹的都是济南乡音 探访“济南泥哨”的前世今生

来源: 大众网·海报新闻 2019-07-29 17:58:26
       济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国家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古老的石塔——隋代柳埠四门塔、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灵岩寺,均在这片土地上默默伫立千年。济南,诞生了许多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名君大舜、神医扁鹊、名将秦琼、名相房玄龄……著名诗人李白、杜甫、黄庭坚,词人李清照、辛弃疾,著名小说家刘鹗,近代文豪老舍等都曾在济南生活工作游历,故有“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之佳誉。

        济南,不仅人杰辈出,更有天赋地灵,风景秀丽,泉水众多,城内72名泉争涌,尤以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久负盛名,自古享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柳”之誉。千佛山峰峦秀丽,守护南界;大明湖润物无声,滋润北城。而“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也成为济南的独特风光。

        济南,在40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留下诸多古老建筑、千年大树、特色名吃、名家桥段、奇人轶事、隽永典故。

济南,值得去追本溯源,值得去重走一遍,值得去再书画卷。即日起,大众网济南站推出人文地理类新闻栏目——《城·事》,在现实中勾勒济南背影,在往事中讲述济南印象,在历史、现在、未来的穿越交错之间,记录济南,爱上济南。
小小哨子吹的都是济南乡音 探访“济南泥哨”的前世今生

                             谷善龙与“齐鲁第一泥哨”

“破铺衬,烂套子,拿来换哨0努力下,“济南泥哨”重焕新光,今年已申请济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小哨子吹的都是济南乡音 探访“济南泥哨”的前世今生

                                                       谷善龙制作的“牛头形”泥哨

 创新传统造型 新型泥哨成市场“宠儿”

7月23日,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非遗泥哨馆里,“济南泥哨”的创始人谷善龙正在忙碌。

“来得正好,我正在捏泥哨。”一见面,谷善龙便向记者展示着手中的新作品。一块黏而微硬的泥巴,到了他手里,三两下就多了体态和灵性。

正是由于谷善龙的潜心研习,在传统山东“阳谷哨”基础上,注入新灵感、新工艺,独具特色的“济南泥哨”应运而生,并在2019年初申请为济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小小哨子吹的都是济南乡音 探访“济南泥哨”的前世今生

吹奏泥哨

谷善龙说,他与泥巴的“缘分”要从小时候说起。“小时候我爱用泥巴捏各种造型,尤其喜欢捏泥哨,小伙伴也总围着我转,因为我捏的泥哨声音最响,他们都很喜欢。”

这份儿时的爱好决定了谷善龙的事业走向,他进入景德镇陶瓷学院系统学习陶艺和泥塑,并把景德镇的彩绘、烧制工艺融入到泥哨制作中,在老手艺的基础上不断钻研、创新。

2017年,谷善龙的创新受到肯定。在国家组织的非遗传承人培训中,谷善龙给原色泥哨上画上彩釉,增强了泥哨的装饰性,受到评委的认可。在此之后,谷善龙也对泥哨、陶埙、陶笛的形状做出改变,除了传统的“牛头形”“鸟形”泥哨,谷善龙还向记者展示了“石榴形”“烧饼形”等作品,这些集生活情趣与娱乐性于一体的传统乐器,成为广受欢迎的家居摆件。“这也是一种传承的方式吧。”谷善龙说道。

小小哨子吹的都是济南乡音 探访“济南泥哨”的前世今生

制作泥哨、陶埙、陶笛的工具

                      1300度高温烧制10小时 泥哨制作过6关

选土、练泥、制胚、上釉、制哨孔、烧制……泥哨的制作工序复杂,且磨炼心性,单是小小的制哨孔里就藏着不少学问。

“孔的数量决定声调的多少,孔的位置就是手演凑的位置。”谷善龙边说边给记者演示,“制胚之后,让成型的泥哨晾干一会儿,再用削尖的竹木筷子在壁上挖孔。有些作品需要入窑在800度的高温下烧一遍再钻孔,这种情况下钻孔就需要用钻头慢慢磨,因为很容易开裂。”小小哨子吹的都是济南乡音 探访“济南泥哨”的前世今生

制作哨孔

  随后,谷善龙指着泥哨上两个较大的哨孔告诉记者,每个泥哨下部都留有一个吹气孔和一个回声孔,演奏时从吹气孔吹进的气体在回声孔处摩擦,从而发出声响。“腔体小的泥哨,声音清脆嘹亮;腔体大的泥哨,声音低沉悠扬。”说着,谷善龙拿起一个传统泥哨,吹出了布谷鸟、知了、蛐蛐、公鸡等不同的声音,“别看泥哨小,吹的时候,随着单吐、双吐等舌头震动的变换,加上手的演凑,吹出来的花样可多了!”

  为了保持泥哨不变形、壁上的釉彩不脱色,谷善龙在济南近郊的半山腰上建了几个烧制用的窑洞。入窑的泥哨需在1300度的高温下经过10小时的“历练”,每次烧制,谷善龙总是一刻不停的守着窑洞查看烧成情况。在他看来,用心守的不仅是作品,更是对老手艺的情怀。

小小哨子吹的都是济南乡音 探访“济南泥哨”的前世今生

“济南泥哨”申请非遗 半年超3000人体验

  与多数手艺人一样,“传承”也曾是谷善龙的一块心病。“很多人觉得泥哨新鲜、好玩,刚开始学得很带劲,学到枯燥的地方就放弃了。”而现在,谷善龙对“传承”有了新的看法。“传承不只是传承泥哨这门手艺,更重要的是发扬咱们的文化传统和民间智慧。”

  因此,谷善龙在非遗泥哨馆内推出研学体验课程,包括泥哨制作、泥笛制作、泥哨彩绘、泥笛吹奏等体验项目,截至今年6月份,已有3000多人前来体验。“人数多的一天我接待了300人。”说到这里,谷善龙脸上满是高兴。

  不仅如此,谷善龙还把泥哨“吹”进校园,先后在济南市十余所小学内开展泥哨泥塑文化课程。学习欲望强烈的学生,谷善龙便收为徒弟。“年纪小的时候接触泥哨,会对这门手艺的感情更深。”

小小哨子吹的都是济南乡音 探访“济南泥哨”的前世今生

 

                                  部分学生的泥哨彩绘作品

  多年来,谷善龙潜心研习泥哨,拜访了山东及全国多个地区的陶艺、泥塑非遗传承人,获得许多感悟。随着“济南泥哨”在2019年初申请为济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度“暗淡”的泥哨重焕新光,一个新的济南特色文化符号正在崛起。

 

[ 责任编辑:王慧敏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