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下调MLF利率有必要、有空间
来源: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2019-09-17 17:02:18
今年以来,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多国央行纷纷降息应对可能出现的经济衰退风险。市场预计美联储9月18日将宣布年内第二次降息,日本、巴西、南非等国央行当日或将同步跟进降息。考虑到各种因素,我国央行也可以象征性缩量续作300亿-500亿元MLF,并同时下调MLF利率,这在时间上将早于美联储降息,更可以体现我们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有必要降低政策利率
我国央行综合考量经济形势、通胀水平、就业状况、国际收支等因素采取独立的货币政策,在美联储去年加息和今年降息的背景下,均未调整法定存、贷款利率。但为了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一方面运用数量工具,通过降准(含定向降准)、公开市场操作和MLF(含TMLF)投放等保持流动性充裕合理,引导市场利率下行;另一方面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出新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机制,提高LPR的市场化程度。但由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仍存在不畅之处,实体经济部门贷款利率下降幅度有限,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多年来,我国央行都是通过调整法定存、贷款基准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尽管目前央行并未明确废止法定存、贷款基准利率,但央行表示要发挥好LPR对贷款利率的引导作用,促进贷款利率“两轨合一轨”,提高利率传导效率,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由此看来,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央行将通过影响LPR来引导贷款利率变动。鉴于LPR由政策利率(即MLF利率)和银行点差两部分构成,货币政策价格工具将由过去的法定贷款利率转变为目前的MLF利率,今后再谈到我国央行决定加息还是减息就是指MLF利率的变动。
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不能只靠降准等数量型工具或者完善LPR机制,笔者曾多次表达降低政策利率不仅有空间,而且非常紧迫和必要。目前,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4.35%,自2015年10月24日至今未变;1年期MLF利率为3.3%,自2018年4月至今未变。虽然去年末推出的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利率为3.15%,但截至今年8月末TMLF余额只占全部MLF余额的19.4%,影响有限。从外部看,全球主要经济体央行重启宽松货币政策,打开了降低MLF利率的空间。从内部看,国内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我国央行应该及时降息,即降低MLF利率,进而有效引导LPR利率下行,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定投资和消费,确保宏观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当然,也有观点认为,当前通胀有上行态势,人民币有贬值压力,应暂缓降息。这种观点值得商榷。近期通胀压力主要来自猪肉价格过快上涨导致的食品价格上涨。今年8月,猪肉价格、食品价格、CPI同比分别上涨46.7%、10%、2.8%,与2008年上半年情况非常类似。当时,这三个价格同比最高涨幅分别为68.3%、23.3%、8.7%,为了遏制快速上升的通胀压力,央行连续6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2007年末的14.5%提高到17.5%。随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2008年9月25日我国央行货币政策转向,开始连续降准、降息应对金融危机。应该看到,当前猪肉等食品价格上升主要是供给因素造成的,要从增加供给着手,靠货币紧缩手段是解决不了食品涨价问题的。还需要警惕的是,在CPI上涨的同时,PPI已经连续两个月通缩,说明当前需求疲弱导致企业经营面临通缩压力,亟须央行降息应对。短期看,人民币汇率也不构成阻碍降息的因素。预计美联储年内还有两次降息,在美元指数走弱的背景下,即使我国央行适度降息,人民币对美元的无风险收益率仍将保持较高利差,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不大。
时间窗口已经开启
目前,我国降息时间窗口已经开启。央行在今年1月和5月曾两次实施降准措施,9月16日再次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定向降准1个百分点,10月15日和11月15日分两次实施到位,每次下调0.5个百分点。降准与MLF投放具有替代效应。随着降准资金的陆续投放,MLF(含TMLF)余额从上年末的4.93万亿元下降至今年8月末的4.23万亿元。今年9月累计有4415亿元MLF到期,由于9月16日降准释放资金8000亿元,9月7日到期的1765亿元MLF没有续作,如果9月17日到期的2650亿元MLF也不续作,那么下一期MLF到期要等到11月5日。
从目前的LPR机制看,尚未明确MLF利率变动的幅度是否等额体现在LPR报价中,建议央行加以明确。16日全面降准释放的资金有助于降低银行负债成本,银行点差有望缩减5个BP,但在风险溢价不变的情况下,银行点差部分整体缩减幅度有限,因此央行降低政策利率对降低实体经济部门融资成本更为直接和有效。假定17日央行缩量续作MLF并降低利率10个BP,预计9月20日1年期LPR利率为4.1%,较上月下降15个BP,较贷款基准利率下降25个BP,降息力度不仅温和适度,而且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稳定经济增长预期。
[ 责任编辑:高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