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资 > 正文

投资于人就是投资未来

来源: 大众日报 2019-08-28 09:40:20
  在腾笼换鸟过程中,“老鸟”“笨鸟”“懒鸟”出局后,如果“新鸟”“俊鸟”“靓鸟”不能快速“入笼”、补足缺口,就会出现新旧动能“空档期”,由此带来的经济波动就在所难免。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应尽快补齐我省人才短板,最大限度释放人才潜力,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造力,以带动和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迈向深入。
  古今中外、各行各业,莫不因人而兴、因人而废。当下中国经济,新旧动能接续转换,高质量发展渐成大势;同时,外部单边主义抬头、环境明显变化,国内实体经济困难增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如何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成为更加凸显的重大课题。综合考量当下与长远、国内与国际,投资于人无疑是上好选择。

投资于人就是投资未来
  人的成长成才,涉及教育、创新、创业、文化、旅游、保健等方方面面,每个方面都蕴含巨大消费潜力、投资潜力,都与经济转型升级紧密相关。这些方面的投资,能够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增强全社会发展活力,而且不会造成产能过剩,不会带来政府过度负债,也不会留下政策“后遗症”
  投资于人,是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突破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三个第一”: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逻辑——发展靠创新、创新靠人才,彻底颠覆了传统发展的旧逻辑——发展靠投资,投资靠资源。回顾改革开放历程,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处在前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受制于科技水平不高,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力、资金和资源要素投入,形成了世界第一的制造规模,也形成了传统的路径依赖。随着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随着资源环境约束强化,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单纯依靠要素扩张支撑经济增长的时代走向结束,新旧动能转换势在必然,高质量发展成为新的方向。实现这一根本性转变,关键是变革观念、转换赛道,以结构优化取代规模扩张、以创新驱动取代要素驱动、以人才红利取代人口效益。其中要害,就在于提升人力资源素质、增强人的创造力。
  投资于人,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的爆发点。随着“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扎实推进、取得实效,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一些发达国家对华技术封锁更趋明显,补短板尤其是补齐人才短板的任务更加凸显。只有加快补齐这个短板,才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创造高质量供给,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腾笼换鸟过程中,“老鸟”“笨鸟”“懒鸟”出局后,如果“新鸟”“俊鸟”“靓鸟”不能快速“入笼”、补足缺口,就会出现新旧动能“空档期”,由此带来的经济波动就在所难免。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应尽快补齐我省人才短板,最大限度释放人才潜力,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造力,以带动和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迈向深入。

投资于人就是投资未来
  投资于人,是扩内需、促转型的结合点。人的成长成才,涉及教育、创新、创业、文化、旅游、保健等方方面面,每个方面都蕴含巨大消费潜力、投资潜力,都与经济转型升级紧密相关。而且,这些方面,只需轻微的政策杠杆撬动,就能打开巨大的消费、投资空间。比如,发放小面额的购书券、培训券、旅游券,引导消费者配套投入,既可激发全社会读书求知、教育培训、提升素养的内在热情,又可迅速带动相关领域的投资、消费。比如,建设高能级创业创新平台,从项目孵化、风险投资,到中介服务、生活设施,全面配套,创业者只需有好的创意、好的项目,便可拎包入住、创业创新,由此会催生一批批小微企业、高科技企业。这些方面的投资,能够有效激发人们内心成长成才的渴望、成就人们创业致富的梦想,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增强全社会发展活力,投资不多、效果良好,可谓“四两拨千斤”“花小钱办大事”。而且,这些方面的投资,不会造成产能过剩,不会带来政府过度负债,也不会留下政策“后遗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的成长、产业的兴盛,都是市场竞争的结果,政府无法挑选“胜出者”。对企业、对产业的直接补助,不仅损害市场公平,而且可能误导资源配置。明智的做法,是广泛培养、引进、聚集产业人才,全面支持人才创业创新,让各类人才在市场大潮中自由搏击、尽显才华
  投资于人,是提高产业政策实效的着力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的成长、产业的兴盛,都是市场竞争的结果,政府无法挑选“胜出者”。尤其当前,我国由技术引进、模仿阶段,转入自主创新阶段;由过去的技术跟跑为主,逐步转向并跑、领跑,一些领域进入“无人区”“高寒带”,没有现成经验可资借鉴,技术创新、产业发展路线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多,哪个技术、哪条路线能够成功,有时企业自己都难以说清,只能在无数次试错中选择方向,在无数不确定性中找出确定性。这种情况下,政府对企业、对产业的直接补助,不仅损害市场公平,而且可能误导资源配置。政府在培育、引导主导产业发展中,明智的做法,是广泛培养、引进、聚集产业人才,全面支持人才创业创新,让各类人才在市场大潮中自由搏击、尽显才华,让市场用脚投票、选出优胜者。
  投资于人,是稳定就业、改善民生的支撑点。当前,我国就业总量矛盾与结构性矛盾叠加,一方面,就业总量压力较大,每年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000万;另一方面,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短缺,专业技术人才求人倍率许多地方一直在2以上,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随着高质量发展步步深入、新旧动能转换不断推进,随着“机器换人”推广普及,随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海外,就业结构势必会逐步优化,由体力型劳动就业为主,不断向智力型、技能型劳动就业为主转变。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治本之策,就是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尤其是大力提升劳动者的知识、智力、技能水平。这样才会从根本上保证更高质量、更加充分的就业,促进每个人自由而充分的发展,实现更加稳定、更高水平的收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投资于人,是应对人口老龄化、解决企业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的关键点。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2017年底,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41亿人,占总人口的17.3%。而且,老年人口呈加速增长态势,2017年新增老年人口首次超过1000万,预计到2050年前后,老年人口数将达到峰值4.87亿,占总人口的34.9%。随着老龄化步伐加快,享受养老待遇人员快速增加,待遇水平刚性增长,企业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矛盾日益突出,可持续风险正在迅速积累。有的地方已经出现基金当期收不抵支,而且缺口快速放大。解决办法有多个方面,包括延长最低缴费年限、延迟退休、扩大制度覆盖面,等等。这些办法的基础,是就业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保证“生之者众,食之者寡”。离开人力资源开发,就无法做到这一点。
  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力人才资源,科学开发这个“富矿”,把“人口”变为“人手”,把“人手”变为“人才”,把人口大国变为人才强国,把人力资源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强国,就能取得压倒性国际竞争优势,不管环境如何变化,“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投资于人,是应对外部环境变化、赢得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发达国家科技创新、经济发展领先世界,深厚根基就在于长期积累的高质量人力资源。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崛起,无不从发展教育入手,持续加大人力资源投资。由于历史发展阶段原因,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不充分、不平衡,劳动生产率与世界平均水平尚有较大差距,与发达国家差距更大。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力人才资源,科学开发这个“富矿”,把“人口”变为“人手”,把“人手”变为“人才”,把人口大国变为人才强国,把人力资源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强国,就能取得压倒性国际竞争优势,不管环境如何变化,“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尤其当前,庞大的高素质人力资源,是吸引外资的重要法宝,对于对冲中美经贸摩擦影响、防止产业“空心化”,具有“稳定器”的重要作用。
  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政府财政资金应率先投入,带动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跟进投入,形成“人力资源素质提升—经济社会效益改善—人力资源投资持续加大”的良性循环。投入原则上,尊重人才成长的主体性,坚持政策覆盖的普惠性,激发每个人成长成才的内生动力,鼓励每个人发挥独特禀赋,发展兴趣特长,成为最好的自己——可以是优秀的企业家、技术工人、职业农民,也可以是卓越的教师、艺术家、作家,百花齐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投入方式上,在保持教育投资持续扩大的基础上,整合财政产业资金、就业创业资金、社会事业资金,策划一批投资于人的引导项目,公开透明推向社会,带动全社会积极参与。投入领域上,投资于人成长成才的各方面,包括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创业创新、医疗保健、生态环境等硬件,也包括人才评价、人才激励、人才流动的体制创新、制度变革等软件,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可持续地提升人力资源整体素质。
  投资于人,将为每个人创造公平的起点,点燃每个人追求幸福的希望,激发每个人创新创业的激情。十几亿人的创新活力汇流成海,将成为不可阻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磅礴伟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 责任编辑:徐鹏程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