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1963年12月,不满61岁的薛其坤成为最年轻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戴上了沉甸甸的奖章。
6月24日上午,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北京揭晓。这是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后,时隔两年多再次颁发国家科技奖。
薛其坤,男,1963年12月生,山东蒙阴人。198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1994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教授、南方科技大学校长。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薛其坤是凝聚态物理领域著名科学家,取得多项引领性的重要科学突破。
2013年,他率领团队首次实验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学术影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说,“这是从中国的实验室里,第一次发表出了诺贝尔奖级的物理学论文”。
他和团队在异质结体系中发现界面增强的高温超导电性,开启了国际高温超导领域的全新研究方向。
薛其坤的成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1963年12月,他出生于山东蒙阴一个农民家庭,那时他给自己定的第一个人生目标是:走出大山,读大学。1980年,17岁的薛其坤考入山东大学光学系激光专业。
难以想象,在薛其坤闪耀的科研成果背后,却是“考研考了3次,读博读了7年”的坎坷经历。
薛其坤在多个场合提及自己的考研经历。第一次考研,高等数学39分;后来到曲阜师范大学教书,继续第二次考研,大学物理39分;直到1987年,第三次考研才进入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专业学习。攻读博士学位,别人花5年时间,他却用了7年。
1992年,薛其坤到日本东北大学留学。他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搞科研。1999年,他回到中科院物理所工作。
2005年,42岁的薛其坤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当时最年轻的院士之一。薛其坤有个外号,叫“7-11院士”。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早上7点进实验室,一直干到晚上11点离开,这样的作息坚持了20年。
和薛其坤院士一起,同时获得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还有李德仁院士。
李德仁,男,1939年12月生,江苏泰州人。1963年毕业于原武汉测绘学院,1985年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获博士学位,之后回国任教。曾任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现为武汉大学教授。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德仁是著名的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一直致力于提升我国测绘遥感对地观测水平。他攻克卫星遥感全球高精度定位及测图核心技术,解决了遥感卫星影像高精度处理的系列难题,带领团队研发全自动高精度航空与地面测量系统,为我国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1999年设立、2000年首次颁发至今,已有20余年的历史。作为目前我国科技界含金量最高、奖励力度最大的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两名,主要奖励在当代科技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的杰出科学家。
科技部网站显示,截至2024年6月24日,已有37位科学家被授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来源:齐鲁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