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徐永生说,《晚来风急》可能是他仕女画中最悲凉的一幅了,作品完成后,情感竟然不能立刻抽离出来。该幅画意出自李清照词《声声慢》,是徐永生应大众日报“倚门回首”清照词意主题创作之邀而绘制。
▲《晚来风急》徐永生136cm*68cm
此处的思念痛彻心扉,以至于很多人虽然熟悉《声声慢》,却不愿意把那句“凄凄惨惨戚戚”读出来。那时李清照被迫南渡,40多岁的人也算成熟了,但是山河破碎,风雨飘零,这样的大环境下,谁都是焦灼无助的,所以不惑之年再诉愁肠也是正常。梁启超评论这首词说:“那种茕独凄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
在之前的作品中,徐永生更乐意营造轻松欢快的氛围。环视他的画室,每幅作品都不是孤立的,云和水从这幅画流到那幅画,互为首尾,彼此萦绕,无论什么样的尺幅和题材,它们之间都在呼应和贯通,观之赏心悦目。罗汉的红色衣襟飘进山林,山中的丝丝雾气漫过人身,连石头仿佛都在欲言又止地涌动。行云流水的婆娑世界,整体看却出奇的安静,画家恰到好处地定格了动静间的须臾。这是徐永生经过数十年笔墨探索,给自己寻得的语言基调。暂时的定格不等于停格,对于一向追求唯美的徐永生来说,寻找新角度、新样式、新趣味是永远的方向。这次的《晚来风急》也算是个特殊尝试。
与画家其他的作品相比,《晚来风急》的独特之处不单单在于换了个悲凉色调,更重要的是,画家给作品赋予了更多的叙事性。有过10年连环画创作体验的徐永生,善于一笔万言。
人们吟诵《声声慢》的时候,眼前出现的往往是室内的场景,而徐永生别出心裁地让李清照来到更广阔的室外。风也好,云也好,依然充满着动感,好似活了一般,它们的气息流动在凋零的季节。荷茎细小,枯叶低垂,飘落的梧叶如倦鸟急归却振翅难飞,一派萧杀中,女词人姣好的面容仿佛一抹亮光,照射着岿然不动的坚强灵魂。可以嗟叹、可以垂泪,但决不屈服。富有装饰味的帽子抵挡着晚来风急,她好像宁可亲历风雨,也不愿一直蜷缩在小小蜗居。右侧的房屋相对低矮,小家在现实的巨石前显得如此逼仄,所以人必须来到开阔处透一口气。李清照是个文人,但她骨子里,更是一位左手拈花右手舞剑的女侠。
徐永生的画基本都是灰色调子,追求静和雅。他的山水讲究韵味,注重律动感,并且仙气萦绕。他吸收了陈老莲、任伯年的造型和用线风格,线的多样性和装饰性在画面中十分突出。或许一条线就能把基本形交代清楚,但多条线可以合体为生动的表情;一根线是写生,数根线就是语言,是画家独有的造型感。这些元素在《晚来风急》里有典型的体现——帘卷西风,南旋北转,衣衫层叠,黄花初绽,都是以排线为媒介、为血脉,往来疏密,丰富又自然。
徐永生注重写生,并习惯把写生与创作相结合,因此他的山水看起来都在舞蹈,生机昂扬。前段时间,他进行了一些油画写生,画得好自在、好开心、好享受!薄薄的颜色透着浓浓的韵味,笔触里都是无忧无虑。拥有这种心境的人,也总是愿意分享。徐永生画了凄风冷雨中的李清照,内心却盼望能把宁静与温暖送给她,把取自山川日月的生命力馈赠她。他想在画中述说女词人丰富的一生,而不仅仅是某一刻。其实人的生命是有基调的,这个基调可以自己定;在美术作品中,基调由画家定。
所以此李清照或许非彼李清照,但可能是更好的李清照。
2006年,徐永生去了印度,回来后开始尝试罗汉题材,后来又跑了3趟敦煌。因此他笔下禅意、古意兼具,东方韵味与西域风情并存。他的山水、罗汉、仕女、高士都有明确的徐永生印记。为了寻找和明确那些印记,他付出了几十年的探索工夫,在笔墨的世界里争分夺秒、深耕细作。作为山东省文化馆分管业务和行政的副馆长,他的事务相当繁忙,但他是一个懂得珍惜和把握的人,每天下午四五点以后别人都准备下班的时候才开始画画的他,觉得很快乐、很满足。画意难耐,他出差还总是带着小本子画速写,“这是日课,不是任务。”
晚来风急吗?不怕晚,也不怕风急,16岁下乡,27岁开始画连环画,进过银行、当过汽车兵的徐永生有丰富的阅历,最后“定身”在山东省文化馆,一干又是38年。他深深地知道,人生最关键的就是抓住当下。画画是他的初心,能够实现并且坚持下来就是幸运。如今可以以墨为酒,一杯敬明月,一杯敬朝阳,夫复何求呢?至于命运的东西南北风,李清照一个弱女子都能扛得住,我们又何谈不堪与辛苦?或许振翅一飞,凭借的就是那阵逆风。所以,此风无妨,此风可待。
画家简介
徐永生,1959年生,山东莱西市人。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山东人物画艺委会副主任、山东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山东省书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校外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