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的知识宝库里,《拾荒者》中蜷缩一隅、汲取精神食粮的老者即是真实的写照;波诡云谲世事蜩螗的历史浮沉里,《闯关东》中艰难困苦奋力抗争的人们,即是时空的定格……
一直以来,以悲悯之心关照世事情态,再以绘画图式映照出来,是韦辛夷先生的不懈追求。他的画或风雷激荡,或淡然蕴籍,总是能俯拾即是,妙机其微;他的画或天马行空,或一念红尘,总是能返虚入浑,稇载而归——历史的、人文的理念,深植于他的作品之中,无论是题材构思,形象塑造,还是笔墨经营,精神生发,每每可以体味到他的苦心孤诣,每每让观者赞叹钦佩!
“士当以器识为先”,韦辛夷先生以“大我”之心,在寂寞中坚韧情志,在荆棘中拓荒攀登,才有了如此多的气格高蹈、感情真挚、题材广泛、细腻动人的画作面世。
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发现筚路蓝缕的每个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1921一1949、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1949一1978、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与发展1978一20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12一2021),韦辛夷先生都有其相应的精品力作问世——他与时代共谐振,他为时代鼓与呼,他用手中的画笔将历史记录并升华,将时代映射和寄托。
《闯关东》295x585cm 2013年
希望——是闯关东人们的精神内核,它不是逃难,而是带着希望的迁徙,山海关就由地域屏障,转化为心理屏障,“关里”与“关外”,一个是故土,一个是漂泊,一个“闯”字道尽奋激悲凉。该作是2013年为山东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而创作。
《闯关东》草图与正稿
其中,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时期的美术佳作有《闯关东》《鸿蒙初辟》《苟坝的马灯》《蓄须明志》,每一幅都显示出其深厚的功力、动人的气魄——《闯关东》高三米,宽六米,六十多个人物,先生用沉郁浓重的笔墨,再现了那场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人口大迁徙。《闯关东》重在一个“闯”字,人们历经苦难却仍然充满希望,衣衫褴褛却步履未停,形象地塑造了山东人“不甘落后,不惧风险,敢闯敢创,善作善成”的闯关东精神。
《鸿蒙初辟》210X210cm 1991年
题材取自李大钊、陈独秀在1920年于骡车上相约建党的史实。运用了水墨喷绘手法,营造了庄严神圣、天旋地转的氛围。该作荣获由中宣部、文化部、中国美协主办的建党70周年美展铜质奖,同期评为山东省美展一等奖。
韦辛夷先生1991年创作的《鸿蒙初辟》,时隔30年,仍是个“大热门”。这件作品独辟蹊径,遍藏巧思,先生没有选择南湖里的画舫,没有选择上海“一大”会址,而是选择了李大钊与陈独秀在骡车里促膝相约建党的场景。这是他运用逆向思维、侧向思维的一次成功的范例。只见地转天旋混沌初开,一驾骡车满载信仰坚定前行,黑暗与光明、寒冷与热血、现实与理想在此刻交织,气象宏大,让人遐想,更让人触动。而这一历史瞬间,也在最近热播的《觉醒年代》里被网友广为赞誉,称作是建党“名场面”。
《苟坝的马灯》335X200cm 2016年
题材取自1935年3月红军长征到达遵义苟坝一次军事会议。会议上毛泽东同志的正确意见被否决,他不顾个人名利与安危,夜提马灯走在崎岖山路上去找住在五里外的主管军事的周恩来,使局势化危为安。作品借鉴了山水技法,浓墨烘染出险恶气氛,毛泽东同志疾步前行,一盏马灯映照天地。
《苟坝的马灯》是在云贵高原那个乍暖还寒的长夜里,毛泽东同志为中国革命的命运奔波,他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丝毫不顾及个人荣辱,在万分紧急的时刻,为红军点亮一盏真理之灯,智慧之灯,希望之灯。
《蓄须明志》则是铮铮铁骨对日寇无言地宣战。一撇一捺的胡须此刻成为气节与胆识的写照。
《蓄须明志》140X140cm 1995年
题材取自1942年日寇侵华占领上海,梅兰芳先生蓄须明志的故实。作品构思巧妙,主题鲜明。荣获1995年全国抗战胜利50周年美展铜质奖,同期获山东美展一等奖。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韦辛夷先生的作品也未缺席。《在那个夏天》展现了钢铁企业女工的风采;《谁持彩练当空舞》为我国第一位载人飞船宇航员杨利伟造像;2009年创作的《大地之子——袁隆平》更是震撼非常。为了表达自己对袁隆平先生的崇敬之情,在高达2米的画面上,专意刻画了他的容貌,他的笔触运用了稻田和稻穗的意向,把袁隆平先生为之奋斗终生的理想和贡献,艺术地呈现了出来。这种巧思与深情,在举国哀悼袁隆平先生逝世的当下,更显珍贵与悲戚,令人动容。
《在那个夏天》290X340cm 1992年
《在那个夏天》题材取自作者在济南钢铁总厂的采风体验,诗意地表现了钢铁女工火热的工作和五彩的生活,该作系在中国美院举办的刘国辉导师高研班创作作品。1993年9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并刊为《国画家》封面。
《谁持彩练当空舞》230X200cm 2004年
《谁持彩练当空舞》题材取自2003年10月中国实现载人航天梦,作品用浪漫手法表现了航天员杨利伟遨游天际的雄姿,题目取自毛泽东主席词句,该作荣获山东美展一等奖。
《大地之子》226cmX180cm 2009年
该幅在两米多高的大尺幅上只画了袁隆平院士的头像,面部用山水技法意向写出,头发用稻穗意向写出,使作品具感染力和亲和力。该作为庆祝建国60周年而作,获山东美展一等奖。
《大地之子》创作中
反映改革开放以后的作品,当属《小岗村之夜》《好日子》《信念》和《拯救希望》了。
韦辛夷先生在凤阳县小岗村
《小岗村之夜》240X200cm 1999年
题材取自安徽凤阳小岗村在1978年11月24日夜的那次聚会,十八位农民分田到户并按下生死印,从此拉开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被誉为农村改革开放的第一声春雷。作品采用水墨写实手法,重塑并定格了那个历史瞬间。该作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同期获山东美展一等奖。
《小岗村之夜》创作中
《小岗村之夜》在沉默中爆发,十八位开拓者神情肃穆地围坐在老旧的矮桌旁,注视着那张决定命运的、按满手印的从小学生练习本撕下的纸页。桌上的油灯闪烁着微光,为这僻乡寒夜带来了一星灯火,这是即将燎原的烈火,在这燃烧的火光里,我们已经能够听到隐隐的春雷声。
《好日子》185cmX195cm 1997年
该作为庆祝香港回归而作,北派狮子与南派狮子共舞,人们喜笑颜开,作品用红黄暖色画出,营造了热烈欢庆的气氛。该作参加了2006年的山东中国人物画晋京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好日子》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感恩和向往;《信念》是对“非典”肆虐的抗争;《拯救希望》则是汶川地震中人民解放军驰援大爱,每张每幅都注满了真情与深情。
《信念》 180cmX200cm 2003年
《信念》该作系2003年为抗击“非典”而作,歌颂了医务工作者忘我奉献精神。该作品刊于2003年5月29日的《人民日报》。作者因此被济南市委、市府评为“抗击非典先进个人”,授予“二等功”荣誉称号。
《拯救希望》220cmX90cm 2008年
《拯救希望》该作为歌颂2008年汶川地震的解放军英雄而作。作品同年选入中国美协专业刊物《美术》发表。
新时代里,韦辛夷先生的作品开始更多的关注人们的精神生活与文化需求。《腊月二十三》里,他有感于“用当下这个星球上最高科技的迁徙形式,去完成一件亘古延续的亲缘仪式”的春运现象,他用画笔进行了通感并移情的升华,通过对一群群匆匆旅客的描绘,展现了新时代人们幸福感的个性诠释。
《腊月二十三》530cmX290cm 2017年
进入新时代,“春运”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烙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每年的“春运”都是这个星球上运用高科技的迁徙形式,去完成一件亘古延续的亲缘仪式。该作娴熟地描绘了匆匆返乡的各色人等,直观地、真实地记录了“春运”现象,使观者大有我也在其中之叹。
《拾荒者》230cmX158cm 2014年
该作题材立意新颖,以线性笔墨营造画面,成功塑造了一位拾荒者读书的形象。该作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同期获山东美展一等奖。
《拾荒者》则是书店角落的沉浸阅读与破旧的穿着的身份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引领着观者去思考在当下这个时代,是应该拾物质之荒还是拾精神之荒,抑或双双都拾?《拾荒者》是中国梦理念的热切抒发,精神品质“形而上”于物质需求,便有了更高层次的审美诉求。
《吾问西东》是向大师致敬,更是对文化与文明的设问。穹顶之下,50余位东西方圣贤,滔滔雄辩,思想交锋;春风化雨,水乳交融,呈现了世界文明史上辉煌的“轴心时代”。这件作品在穿越的时空里蕴含了深度哲学思考和人文内涵,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东西方文明美美与共的完美阐释与解读。这件作品用纯粹的中国画的材质与手法来展现如此宏大的命题,远远超出了通常意义上的画面生成和笔墨表达,面对这颇有小百科全书式的全景展示,我们除了发一声浩叹,还能再说什么!
《吾问西东》363cmX485cm 2018年
这是一幅打破时空的哲思之画,是一幅向大师致敬的理念之画,是一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之画,是一幅东西方文化相契相融的赞美之画。穹顶之下,东、西方文化先哲共处一堂,呈现了世界文明史上辉煌的“轴心时代”。作者运用纯粹的中国画材质与手法展现了一个宏大的命题,使画面有了小百科全书式的情景展示。2019年4月在济南举办了就这一幅画的一个展览,同期召开作品研讨会,得到与会专家和社会各界一致好评。2019年4月27日《美术报》02-03版通幅刊出此作品。
细品韦辛夷先生的作品,是从幽微到微芒,再从微芒呈现出了光芒——《鸿蒙初辟》《蓄须明志》里闪烁着领袖先驱、志士仁人的理性之光;《闯关东》《小岗村之夜》里凝聚着劳苦大众的希望之光;在《谁持彩练当空舞》《拯救希望》《大地之子——袁隆平》里,闪耀着时代英雄的精神之光;在《吾问西东》里,绽放着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文明之光……这些光亮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互相凝聚,串联起了韦辛夷先生的历史画创作生涯,串联起了一个世纪的重要历史时刻,这种清醒先觉的思想之光,也引领着观众从一幅幅美术作品中,去领略什么是从艺术的角度去对生活真实与历史真相的生动再现,去领略真善美之光!
说到对生活真实与历史真相的生动再现,让我想到了杜甫的“诗史”。杜甫之诗作所以被称为“诗史”,是因为杜甫诗作数量庞大,重要的历史事件在其诗作中都有反映,且提供了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他用诗句将国家兴亡、百姓遭遇一一记录,这些豪迈悲怆关照苍生的诗句铿锵有力,这份悲天悯人欲赎其身的赤诚之心热切动人……韦辛夷先生心之所向,情之所系,思之所感,笔之所触,创作焦点也从未离开过火热的生活,沸腾的时代。他常说:“我赶上了好时候,对国家和时代怀有很深的感恩之心,与时代同步伐,记录时代,传播时代精神,是美术工作者的担当和责任。”他几十年的孜孜以求,几十年的锲而不舍,几十年的披肝沥胆,几十年的悲欢苦乐,就是向着这个既定的目标前进。他热爱绘画,也愿意托付终生,正是这份热爱,加持了时间的温度,定格了空间的角度,确定了心胸的维度,提升了眼界的高度,不经意间修得“以画记史”之果,这样,以史立心,以史入画,就成了韦辛夷先生的使命担当和精神寄托,“以画记史”便是他的目标锁定和气象云端!
闭门即是深山,提笔即是修行。隔些日子不见,韦辛夷先生必定又完成一件大作。每看他的创作札记,仿佛能想象他在工作室翻检资料、苦思冥想、奋笔泼墨、细心收拾的场面。爬山很难,但在攀援了一座又一座“高峰”后,他对创作过程中的苦辣甘咸都欣然受之,再咀嚼成快乐。
韦辛夷先生在创作中
“生命的方式有两种——腐烂或者燃烧。”这句高尔基的话韦辛夷先生铭记于心。他在《吾问西东》的札记中曾经写道:“每个人的生命历程都是一个常数,控制生命长度的法官是时间,时间最典型的特征:急不来也留不下,只能在过程中去消耗——或者无所事事,白白地浪费掉(腐烂),或者去做事情发出亮和光(燃烧)——我选择了后者,选择燃烧的方式就是画画。我愿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得,通过绘画物化成一团光亮,不管是萤火之光,还是炬火之光,只要发光,就没有愧对这一生。”(来源: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贾佳)
画家简介
韦辛夷,1956年生于山东济南。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擅长中国人物画,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1992年深造于中国美术学院刘国辉教授工作室,为首届中国人物画高级研修班成员。曾任第四届、第五届济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第五届、第六届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现为山东省美术家协会艺术顾问,济南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山东书画学会副会长,济南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