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艺术,似乎是一个宏大的话题,仿佛高高在上的宏伟宫殿,众人皆感叹它的美,却只有少数人能跨进门槛。但讨论美,又似乎是无处不在的。没人能够完全定义美的范围,可以是色彩浓郁的东南亚风光,乡野农田间相偎的母子,抑或印度街头乞讨老翁的清澈双眸。对于创作者来说,艺术的落点或许是穷其一生寻求的答案。
热爱,是不断调整拥抱的姿势
“北京画院是一个安安静静做学术的地方,有这样一批安静创作的艺术家在这个充满各种嘈杂、喧嚣的时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但无论如何,用情感与爱作画,用艺术表达对世界的认识,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在北京画院迎春画展的“人物·油画篇”开展仪式上,我们见到了蔡玉水老师,在他创作的巨幅画作《恒河啊恒河》前,聊起对于艺术的希冀与感悟。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邓福星曾经这样评价蔡玉水:“自鸦片战争致抗日胜利,百年风云,内忧外困,灾难重重;中华民族,饱经忧患,奋起抗争,前仆后继。一世纪悲歌痛史,何以书之?亿万冤魂英灵,何以慰之?蔡玉水作《中华百年祭》便是最有力的无声表达。”
沉浸乡野,旅居异乡,从悲剧艺术到温馨热烈,蔡玉水一直在行走中进行不同的艺术探索。回顾这些年艺术创作上的变化,蔡玉水有清晰的认识:“艺术是不断行走的生命,艺术家一生的行走会因生活发生改变而产生不同的艺术创作。”八十年代的中国迎来改革开放这个伟大的机遇,每个知识分子、艺术家都全心投入到这样一个新生命的到来。这时的蔡玉水刚大学毕业,也不由自主席卷到时代的浪潮之中,选择从一个国家和民族深刻反思的角度去表达自己的情感,表达在社会的大变革之中作为创作者的思考。“这个创作过程是非常可贵的,年轻的生命用这样的创作重新认识世界、认识艺术,格局或者胸怀便会更大一些,不会局限在小情小我的个人化情境之中。”
从艺术的学习到任教,再到投入艺术创作,这似乎是最典型的艺术家之路。22岁的艺术青年,怀抱着热忱与悲悯投入大型历史人物组画《中华百年祭》的创作,在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代,他用十年时间完成一部史诗创作。而在如此庞大的悲剧性历史题材画作完成后,蔡玉水没有选择在自己已有高度继续创作,他毅然跨越出去,寻找新的艺术语言。这对艺术家来说本是个困难又煎熬的过程,但蔡玉水却一直在坚持不断地更新与尝试,他认为艺术历程是不断探索的:“也有一些艺术家一生就在一个领域去不停的纯化他的艺术,这是很令人尊重的。但我不是,我的目的性很强,一定要用我的艺术手段去表达和这个社会产生共鸣。一旦这个愿望实现了,那么这个艺术形式就完成了它的使命。我不会去重复它,就像我向你表达了‘我爱你’,就没有必要重复的去说‘我非常爱你’‘我很爱你’,对方会厌倦的。我会重新去找一个更好的角度、更好的方式去爱。艺术也是一样,不断的调整你的姿势去爱艺术,艺术也会回报你无限的空间。”
让人心疼是艺术最重要的部分
在跳脱出原有的艺术表达后,蔡玉水通过不断的行走来充盈内心的创作欲望,旅居巴厘岛的日子让他找到了新的主题。“在巴厘岛面对这样灿烂的生命,你会迫切的想告诉世界,还有这样一种美好的生活。虽然创作天堂巴厘岛的环境到后期并不快乐,面临非常严峻的社会动荡,但是并不阻碍个体对世界发声,去传递美好和欢乐。”艺术家每走一步,脚印是不一样的,因为生活空间要表达的内容不同,表现手法也不同。中华百年祭是水墨的黑白的历史的,天堂巴厘岛是综合颜料是色彩斑斓的现实的,到了乡村,蔡玉水又用雕塑和他们共融,再到后来为了让贫困边远的乡村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他大胆的尝试了电影拍摄。蔡玉水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的丰富着自己的艺术旅程。
不断行走,不断与周围的事物相融,自然也让蔡玉水看到了更多的、新的艺术表达。尤其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艺术有了更加多元化的表现形式,这些表达形式都更加贴近年轻人的审美意趣。国潮风的火爆、绘画艺术的跨界联名、水墨画与游戏立绘的结合……这个时代有太多新鲜事物,这也让蔡玉水从新的视角思考艺术如何影响人,又如何引领人。“国潮是一种很好的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但我希望这个“潮”是席卷而来的一种健康的浪潮,而不是潮流。潮流没有什么意义,很快就过去了。我觉得不论是现在的“国潮”也好,还是动漫、游戏也好,都还有更高层次的要求。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方法问题,更重要的是艺术的高度问题,精神内核的问题。现如今的科技影像技术之先进是三十年前我们不敢想的,但是创作的作品为什么就不走心、不动人呢?所有的手段或者艺术表达,重要的内核还是以人为本,内容为王。真正的艺术家可以去开阔自己的边界,去引领或者说影响真正的国潮的到来。”
美是日常生活中渗透的诗兴表达
如今所谓的新手段和经典艺术的结合并不是高端的。这是蔡玉水的发现,也是他认为需要做出改变的关键点。“有的游戏也好,动画也好,或许可能用了水墨画,但此水墨和彼水墨差别很大。画两笔谁都可以,但不是谁都可以是齐白石,这之间差别很大。我们作为组织者应该发动和鼓励优秀艺术家进入这个领域,不要惧怕抖音,不要惧怕西瓜视频,不要惧怕所有新的形式。我们没办法去阻止大的潮流的发展,但是我们要起到一些很好的引领作用,就像我们刚刚所说的整个美育的引领和启蒙一样,美育的普及和教育和启蒙只是刚刚开始。”
如同蔡玉水所希望的那样,人对美的认识应该是与生俱来的,是存在于国家和民族血液之中的。他本人也是从多年前就致力于推动美育建设。“前不久我们还进行了讨论,无论是中国画的发展还是中国戏曲的发展,它都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失去观众就只能成非遗,失去年轻人就没有未来。”蔡玉水理解这代年轻人大多不是在传统的、经典的艺术氛围里长大的,也少有古典音乐、中国传统音乐的沁染。在这个简洁明快,好玩肤浅的娱乐几乎成为了主流的当代社会,他要想尽一切办法去主动的出击,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方法来呈现优秀艺术。
在表达与尝试方面,蔡玉水从来都是行动派。他从不在纸上高谈阔论,而是踏出画室切身体验与感受。他清楚地知道,如今冗长的说教已经不适合年轻人,要传递艺术的快乐,同时又要让人有所沉思。“我最近在做的一个课件的整理工作,是11年前的一个录像资料,当时连续7天给一帮孩子们上课的过程,全程都是笑声。其实每一次笑声都是根据艺术课堂中分享他们所犯的低级错误而爆发的会心的笑,这个很有意义。我想把这个资料变成60集3-5分钟的小视频,让年轻的一代慢慢的接受还有一个六零后的艺术家,他的艺术思想还是很有意思的。虽然他的艺术课和平时见到的他的作品不太一样,但同样是美的、有趣的、有意义的。”
也许是曾经执教的经历,让蔡玉水身上兼具了艺术家的细腻浪漫和教师严谨的责任感。在投入创作的同时,他没有停止过对当代中国画艺术发展与传承的思考:“艺术创作是孕育的过程,是心里埋藏一颗种子。也许种子的发芽要遇到一个好的土壤环境和自身最佳的状态,但这个萌芽依旧是很重要的,要好好的呵护,不要因为各种社会的乱象而把它掩埋掉。所以这个可能是我们要在将来交给下一代年轻人最珍贵的东西——一定要好好地保护这一颗悲悯的善良的艺术之心。”
艺术家简介
蔡玉水,艺术家,北京画院副院长、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
蔡玉水在中国画、雕塑、电影及综合材料绘画创作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是中国当代最为全面的艺术家之一。
代表作品:大型水墨历史人物组画《中华百年祭》、混合颜料作品《天堂巴厘岛》、雕塑作品《父与子》、《东方精神——梅兰芳》,绘画、雕塑、装置、影像作品《流浪的鸽子世界挽歌》,电影作品《艺术也疯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