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业水墨作品集》
序
在当今的中国画坛中有一些人既画油画,亦涉水墨,或者画水墨亦涉油画,两者兼长。这种现象很独特,我称之为“两栖人”——中西兼顾,水陆兼行。这种现象是中国历史衍生的结果。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其文化的影响对国人来说刻骨铭心,是其安身立命的信托。近百年来西风东渐,国人意识到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中国以外还有别样的文化,是与中国文化不同的文化,这个文化的历史同样悠久,而且在现时世界中处于强势。国人开始了同时面对两种文化的生存现实,就艺术而言,这应该是两栖艺术家的生态现实。面对这种现象,国人一直采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应对策略,涉及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也有不同的随机应变方式,两栖的现实即是一些中国艺术家选择的应变方式之一。这种方式多半具有中西兼容的特征,与近百年来中国的文化际遇亦步亦趋。徐悲鸿,林风眠,关良,刘海粟,吴冠中都是这种“两栖人”的杰出代表。他们获得的成就,已不再有人怀疑他们作为历史的先行者所做出的历史贡献,他们的身后有一大批追随者接踵而至,蔚然成为中国画坛的新气象。林建业正是其追随者之一。
建业初习国画,临摹过古籍花鸟范本和大量连环画原稿,其后学习素描速写水粉画,造型功底扎实。大学时专事油画,在油画一隅浸淫多年,已卓有成就。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随我做访问学者时,重拾水墨,且一发而不可收,甚至坦言专事水墨,其决断令人惊愕,其勇毅让人心动。
建业的水墨作品与传统迥异,其语势、语境兼有西画韵致,几十年的功夫并未丢弃,能了无迹象的在水墨中呈现异彩,这说明建业的选择是深思熟虑的,是他艺术人生的必然。
毕竟中西绘画源于两个系统,彼此身后都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语言的格局分别置于语境不同的时间与空间,崇尚不同的价值指向,使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期待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存在各式的碰撞与抗争,在接受层面有不同的受众,对于创作者则须经历不同的生活体验,放弃亦难,而摭拾不易,我自己即在这样的取舍中,深知其困难与艰辛。
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文化始终存在不同,文化在撞击中得以发展和变化。远的不说,就说印象主义,正是东方浮世绘艺术使印象主义的艺术家们认识到了艺术的平面性,从而开启了西方艺术一段新的发展历史,完成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艺术语言革命,成就了现代艺术的空前辉煌。虽然尚且没有人预言,“两栖人”作为中国艺术界的一种现象会给中国艺术发展带来些什么,但放眼看去,改变已然成为事实。因为改变而充满期待,或者说因为期待而去选择改变,这正是改变的诱惑,对于这些我想建业心里是很清楚的。
中国社会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应对这场大变局的主流意识是改革与开放,因为改革与开放,中国社会正发生声势浩大的发展与进步。艺术当随时代,坦率地讲,中国画的发展滞后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画的变革不能继续瞻前顾后,停留在踟蹰不前的状态,历史是不会走回头路的,加快中国画的变革是每一位中国画家必须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光明在前,我愿与建业携手前行!我忽然想起鲁迅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杜大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林建业水墨作品欣赏
《婺源》60cmX96cm 2016
《婺源》47cmX60cm 2014
《婺源》63cmX92cm 2018
《婺源》47cmX59cm 2016
《婺源》63cm×92cm 2019
艺术家简介
林建业,山东青岛人,1983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绘画专业。2013年清华大学杜大恺教授访问学者,研究课题“水墨画创作与研究”;2014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杜大恺教授首届书画高研班助理;2018年法国布尔日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访问教授。任青岛市第十五届、第十六届人大代表,青岛市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政协委员,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协当代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青岛市流行色协会会长、青岛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青岛当代艺术研究院院长、青岛中山书画院常务副院长、青岛市美协当代艺术委员会主任、青岛市市北区文联美术家协会主席、山东大学品牌与传播专业博士生合作导师、青岛科技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