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张洪祥先生相处的岁月
2020年1月5日,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学院的杰出校友张洪祥先生走完了他的艺术人生,过早地离开了我们。临终前我在济南的医院里见了他最后一面,竟成诀别。作为洪祥先生的老同学和挚友,他的离世我深感悲痛。我与洪祥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同窗三年,20世纪70年代他调回山东济南,我正在济南军区工作,约有十年时光我们又相聚在一起。而今他的音容笑貌、他的为人、他为艺术事业奋斗的身影和与他相处的日常生活情景总会浮现在眼前。我们都是1959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的,初见洪祥,给我的印象他是一个质朴、耿直又睿智的山东汉子。我们一见如故,因为都是家境清贫的穷学生,相互之间有共同语言,在学习和生活上都能互相关照。入学不久,就赶上肖峰、全山石先生从苏联留学回来给我们上课,他们从列宾美院带回来大量习作,让学生大开眼界。此时,宋韧老师从中央美院调来做我们的班主任,她教学经验丰富,对学生关怀备至,洪祥和我都受过她感人肺腑的教诲。从一年级到三年级,给我们授课的还有吕洪仁、庄子曼、汪诚一、于长拱等先生,在艺术殿堂能遇到这么多名师,洪祥激动不已,如饥似渴地从先生们那里学习俄罗斯油画的现实主义优秀传统,在“一边倒”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只能从苏联的教学模式中学习油画。虽然偶尔也能在图书馆看到一些印刷陈旧的印象派画家的作品,但见得更多的是苏联画家的作品。有同学从外文书店购到新出版的苏联《星火》杂志,上面经常刊载苏联画家的油画作品,大家爱不释手,那年代如能在展览会上看到苏联画家的原作会感到震撼。在众多的苏联油画大师中,洪祥特别喜欢苏里柯夫和列维坦,对苏里柯夫的宏大场面叙事历史画和他丰富微妙的油画色彩功力赞不绝口。列维坦充满对大自然热爱的诗意抒情的风景油画使他受到很大的启发,两位苏联大师的作品,粗犷、生动、写实,凝重的风格与魅力无疑对洪祥日后的油画创作产生了影响。课余和休息日他经常会约我去宝石山、西湖边画小风景。他学习刻苦、勤奋并善于动脑是全班公认的。平时白天画课堂习作时,他认真听取老师讲解,晚上会经常在寝室熄灯后,独自到教室,在自己的习作前找毛病,然后按记忆去修改和完善油画习作,常常一画就画到凌晨,他的默写和造型能力就这样提高得很快。最后完成的习作总是非常完整和生动。三年的学习中洪祥很快打下了坚实的造型基础和掌握色彩表现的能力。
20世纪70年代,张洪祥在画室中
1960年9月,油画系二年级全班同学欢聚在柳浪闻莺公园,前排左起高友麟(友林)、彭兆光、施绍辰、褚士明、胡振玉(振宇),中排左起丁仪新、曲志刚(进修生)、张洪祥、顾百岁、不详(进修生)、朱璞(朴)、赵芝辉、郑源迈,后排左起罗会刚、陆庭祥、不详(进修生)、白仁海、曾崇仁。
上学期间,由于家境清贫,缺少经济来源,洪祥画油画习作买不起画布,他居然能把自己的床单和被套撕了,绷到内框上,一时没有油画底料,他会应急购一瓶糨糊刷上去做画布底子,没有耽误第二天画习作。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他的多幅油画习作被美院收藏。
1960年遇上国家三年困难时期,粮食供应紧张,学校每月发的二十七斤饭票,对饭量大的洪祥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一个月的饭票他往往十几天就吃完,班里同学会把省下来的饭票支援他,但也难解决他的饥饿。因为没有粮票,有时他会花一角钱到学校后面的小饭店,炒一碗青菜来填饱肚子。当年忍着饥饿,艰苦学艺的情景是今天的青年学子无法想象的。
1962年蒋介石在台湾叫嚣反攻大陆,张洪祥响应国家号召,毅然报名参军投笔从戎,在部队的大熔炉里开始了新的生活。
1964年我与张洪祥同时从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他部队复员后回到地方,分配在浙江展览馆从事美术创作,我毕业后参军分配到济南军区,先下连队当兵,后在部队从事美术创作和美编工作,两人地处南北,很长时间中断了联系。直到1973年他从杭州调回济南,我们又重新相聚。张洪祥回山东后先后在群艺馆、山东省美术馆、山东艺术学院任职。他回到山东,脚踏齐鲁大地,对这里的父老乡亲,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怀着深深的眷恋;有了更多机会赴老区体验生活,深入农村、山区、海岛画大量速写,为创作收集素材。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他创作精力旺盛,进入了历史画创作的高峰期。这期间他创作了《艰苦岁月》《节节胜利》《斗霸》《长街行》等有影响的传世力作。记得1979年张洪祥画《斗霸》时,我常去他画室观看,他一般晚上作画,白天睡觉。这幅高二百厘米、宽四百五十厘米的巨型油画,在画布上塑造了一百多个人物。为了创作这件作品,他奔赴沂蒙山区孟良崮体验生活三个月,有了生活的真切感受和收集素材的充分准备;他画面上塑造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更具典型性。色彩上他大胆运用冷灰色调,烘托出土改斗争年代的严竣气氛。坚韧、执着和对艺术的虔诚,使他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画起画来废寝忘食,近乎痴迷,他那股上了韧劲的工作状态是常人难以达到的。
《斗霸》张洪祥 200cm×450cm 油画 1979年中国美术馆藏
张洪祥一批宏大叙事历史画的完成,开创了山东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先河,这些优秀作品无疑成为中国油画的经典之作。他作品中生动刻画的人物形象,浓郁朴实的乡土气息,对油画色彩高超的驾驭能力,纯正的油画语言中的东方意象显现,使他的油画更具有真正的中国味,完全是植根于中国土壤的中国油画。
画大型创作期间,洪祥还画了很多人物肖像作品,有质朴的农民、端庄的教师、秀美的女大学生等,人物形象刻画精微传神,画面色彩和谐高雅。我亲眼所见,半身的肖像他一天就能画完,而且画得精致和完整,足见他有娴熟高超的油画技艺。
我们两家在济南住地相隔不远,相互之间经常来往,也常在一起讨论艺术。20世纪80年代正是国内艺术新潮兴起,画坛上现当代艺术流派纷呈的时期,洪祥一度感到困惑,他放慢了画画节奏,更多地在思考和探索。那时,我在他家看到了另一副景象,他成了能工巧匠,自己动手制作能飞上蓝天的航模,制作精美绝伦的油画外框,令我惊讶不已。他在屋内堆满存蟋蟀的盆罐,还有斗蟋蟀的雅趣;他练书法,研究周易,活得非常自我。洪祥取得成功除了自身的天赋和努力之外,不得不说与他相伴一生的贤妻丁慧娟老师任劳任怨、关怀体贴、辛勤巨大的付出是分不开的,这才成就了洪祥的业绩。
张洪祥作品《节节胜利》
1985年我从部队转业回到母校中国美术学院工作,离开济南又与洪祥离别,直到2009年他在济南举办“张洪祥油画风景展”时,我受邀参加画展开幕式,我们又相见了。此时他的身体明显瘦弱多了,但精神矍铄。看到他展出的近百幅油画风景作品,我受到震撼。他的油画风景把北方原野的山路、树林、小溪、普通的小景画得诗化浪漫,色彩和造型非常洒脱、凝练、概括,透溢出大自然的清新和温柔、亲切的乡土气息。他告诉我2006年他生了一场大病,让他顿悟。在病榻上他能凭记忆和想象,用铅笔在速写本上画出了一批虚构和默写的风景画,一连画了十几本,足有百余幅。他说画这些画时他感到有一种特殊灵感在支配自己,又好像内心有种近似浪漫的激情在燃烧,画好的这些手稿日后都成了油画风景展览上作品的原型。
相隔七年之后的2016年9月26日,在“传承·发展—张洪祥师生油画作品展”开幕式上,我又见到了张洪祥,这是一次山东油画的盛会,站在主席台上的洪祥格外风光,三十多位来自国内外的学生簇拥着他,师生相聚一堂举办联展,他无比激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和艺术创作历程,他不仅创作硕果累累,而且培养了一批在国内和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各具特色的艺术家。联展上他创作的大型历史画《斗霸》《节节胜利》《长街行》和风俗画《大运河之子》《村头》以及一批肖像和风景油画等作品重新与观众见面,他学生的作品风格多样,形式新颖,师生作品交相辉映,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这是他生前举办的最后一次展览,为他的艺术人生划了圆满的句号。
张洪祥作品《长街行》
回顾张洪祥的一生,他始终要求自己“努力把自己的作品画得更加质朴、内在、自然和具有感人的力度”。在艺术多元化的今天,他赞同支持年轻艺术家们的创作精神和超前思维,自己在绘画中也不停地做一些新的探索和尝试。但他经过反复斟酌和再三思考,“觉得还是应该坚持有自己特色的写实绘画之路”。
张洪祥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他灿烂的艺术人生,为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宝贵的贡献,他的艺术理念、创作实践,留下的经典之作将会对后人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与他相处岁月的情景一直萦绕心头,让人难忘,作为老同学我深深地怀念他。(白仁海,1959年入学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曾任浙江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
张洪祥作品《村头》
画家简介
张洪祥(1941-2020),我国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生于山东潍坊,毕业于浙江美院(现中国美院)油画系。山东艺术学院原美术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八届政协委员,济南市十一届、十二届人大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山东油画学会名誉主席。
曾荣获第五届全国美展银奖、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等,作品被中共中央军委、中国美术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文化部外联局、东京美术馆、新加坡“亚洲艺术家画廊”等机构收藏。
张洪祥先生不仅是山东第一代油画家的杰出代表,同时也是山东美术教育界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学术带头人,首批“山东省技术拔尖人才”……从艺60多年来,张洪祥先生潜心油画创作和教学,以严谨质朴的艺术语言创作了一大批反映我国革命历史和人民生活、具有鲜明时代性和个人风格的优秀作品,并培养了一大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德艺双馨的油画大家。
张洪祥先生七八十年代创作的《斗霸》、《节节胜利》、《长街行》、《村头》等作品是中国美术史上重大历史题材创作的经典之作。他对油画语言宏大叙事性的透彻理解和对社会现实求真而朴素的关怀,以及严格严谨的油画基础教育理念和执着认真的艺术追求,深刻地影响了他的学生们,对山东乃至全国油画界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