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水墨的笔墨异化是指笔墨从传统意义中走出来,在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多元文化结构的压力下所进行的被动改变,具体表现在笔墨语言的形式构成和文化意蕴等方面。当代水墨试图将笔墨的形态从意蕴的包围中解放出来,使笔墨的语言要素简化成画面的构成元素如点、线、块等。
《鹊华春月》180X160cm 纸本水墨 2014年
一、“笔墨”的文化突围
中国传统笔墨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形态和意识形态,还是一种文化形态。笔墨的变化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环境的改变是深度相关的。当面临着当代的生存环境和多元文化后,笔墨从个体生存体验出发,追求当代人的精神状态和情感特征。可以说,水墨艺术在当代遭遇的困境并不只是形式方面的问题,而是其所代表的传统内涵如何在当代文化语境下如何表现出时代精神,也就是说当代水墨中笔墨的含义已突破了传统笔墨的范畴。当代水墨的创作和欣赏不再将人的品性与德操作为相应的衡量标准,而是尊重自我,尊重现实生活,尊重情感,并在西方审美方式的影响和参与下进行着自我语言的表述。当代笔墨已摆脱程式化模式,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向着个体情感的表现性方向转化。笔墨也正努力地挣脱既定的传统束缚,从各种可能性中寻求着文化突围。
1、笔墨的传统哲学底蕴
不同民族都有各自属于自己的艺术形式,笔墨是中国艺术在发展演进过程中的独特创造,是中国式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品味在视觉艺术中的体现,标志着中国精英文化在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上的高度。“笔墨”作为中国水墨的表达语言,不同时代所承载的时代精神和审美旨趣是不同的,但是它具有着超乎寻常的稳定性,有着与传统文化深厚的“血脉关系”,其根源在于“笔墨”从一开始便是审美主体“心”的产物,为“物之象”“心之迹”。笔墨不仅仅是形而下的技法和物质媒材的展示,更是精神文化的体现,而且其表达含义也随着“心”的感受和环境变化发生变异与演变。因此,笔墨不仅仅是一种技法,更包涵着一种精神,技法是可以不断创造的,但精神是永恒的应该被继承。
从传统的角度看,用笔和用墨是中国水墨创作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水墨形式系统中最生动、最富有特殊性和最能体现画家情感意趣的重要构成因素,同时也是中国绘画民族风格和民族文化传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用笔讲求顿挫、转折、方圆、粗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和神态。用墨讲求干、湿、浓、淡、合理调配,生动地表现出不同物象,在白色宣纸上产生色彩丰富的画面效果,呈现出无穷的韵味,使其充分达到阴阳和谐的美妙境界。当代水墨的提出则彻底打开了一个新的水墨实验空间,水墨画创作朝向多元化的发展,使得以水墨为媒材的多种形式的作品不断涌现,无论艺术批评界如何评价,各种形式的探索一直都在进行,一直都在受到关注。
《秋山修道》35X139cm 纸本水墨 2012年
2、笔墨的“解放”
笔墨的解放是指笔墨无论从表现媒材、表现形式、表现对象、表现效果、表现心理等各方面都与传统笔墨有了很大的不同。当代的笔墨表现改变了传统的方式实现了情感表达的直观性和主动性,抛弃用笔的讲究,在无笔的的规范之外和抽象的形式组合下,以色彩、造型、构图抵消传统书法用笔式的“笔墨”。在换位、异化过程中,把“笔墨”等转化成视觉符号任意地使用,然后再做一种脱离了“写”的意义的“笔墨”运动,在丢弃“笔墨”的同时,力求建构新的水墨形式。特别是青年一代的水墨艺术家已不再迷恋于传统大师的描摹和简单的继承,而是用笔墨的语言讲述自己的生存体验。但是从另一方面讲,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虽然对“笔墨”的见解不尽相同,但其价值意义和笔墨标准无人否定。因此当代水墨的创作中虽然笔墨的形态各异,但仍然立足传统和遵循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自然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形写神,并以谢赫六法之气韵生动为统揽全局的标准。
二、色对墨的颠覆与依赖
在传统中国水墨艺术中,笔墨是精神核心,在笔墨中,墨是承载文化意蕴的语言因素,且一直秉承重墨轻色的观念。从唐朝甚至更早时期开始,中国水墨画逐渐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水墨至上成为民族绘画审美的共同特点,色彩逐渐成为绘画中的附属地位,仅仅是整个画面表现的点缀和装饰,这几乎成为中国绘画发展过程中长期不可更改的原理法则。但是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在西方色彩语言的启发和感染下,当代水墨冲破了传统水墨发展的瓶颈和窘境,让传统笔墨的优势与当代色彩表现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七里牧歌》139X70cm 纸本水墨 2015年
中国水墨在当代化的过程中,一直学习和借鉴着西方绘画作品中色彩的运用,大胆地融合西方的色彩元素。岭南画派从研究西方和日本美术入手,分析总结中国水墨画中所缺少的某些形式,在山水、花鸟、走兽等题材上进行表现形式的革新,加入了没骨画法、撞水撞粉画法,并结合日本的某些技法创造出独特的画风。当然,中国当代水墨所受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在外来美术的影响上,中国传统的工笔重彩、民间美术和古代壁画也给当代水墨以很大的启示,在笔墨与色彩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和大胆的尝试和创造,并在色与墨融合的艺术观念和技法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当代水墨的笔墨语言从90年代起开始了以色为主、墨为辅的探索来寻求画面新意境的线索。书法用笔已被放到次要地位,色彩表现技法在某种程度上已取代传统的勾、皴、染、点,审美追求也以表达人性和人生作为主要目标,这些尝试是一种以色彩为主的笔墨实验表达方式。然而,我们在开拓水墨语言的时候,不能让色彩取代了水墨的主导地位,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努力找到色与墨表现的契合点。中国水墨画的墨要突破色彩,中国画的色彩也要突破墨,从而创造中国水墨的新世界。在笔墨与色彩的融合创新中,色彩的种类也将水彩、丙烯及各种天然颜料也运用到了水墨绘画的表现中去,使色彩在保持民族特色的范围内体现出当代特色,在突破传统的过程中找到色彩与墨融合的完美方法,使中国绘画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三、走向开放与多元的当代水墨
1、不断深化画家生活中的真实体验。
在当代社会中传统水墨失去生存的空间,人们的关注视野已转向当代社会多元文化环境下的人生存状态的真实体验。也就是要求当代水墨画家更多地关注都市中个体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水墨的题材、表现内容、笔墨内涵、以及形式构成的拓展都取得了很多突破,对于推动传统笔墨语言的当代化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青山牧歌》69X46cm 纸本水墨 2015年
2、笔墨成为当代水墨的一种艺术元素
当代文化的多元化必然会影响到艺术语言的表达上,那么笔墨作为一种传统绘画方式也必然要适应当代水墨的变革,从而进行观念上的改变。因此当代水墨画家已不再回避或简单地否定传统文化和传统笔墨,而是积极地从传统文化和传统水墨画的笔墨中吸取营养,继承和发扬传统笔墨中的精神精髓。在注重立足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彰显出当代文化特征。但他们又不是真正的回归传统,而是将传统文化体系中那些永恒的精神价值以当代的语言方式创造性地转化出来,并对当下现实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影响。这种被重新审视的笔墨担负着建构中国当代水墨新形态的历史责任。
3、自我话语空间的营造
随着互联信息时代自我空间的扩大和自由交往,人们大多数时间已处于网络下的虚拟生存状态下。因此,对于现实生存状态的关注是水墨艺术当代化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有些水墨艺术家从自己的生存经验和体验出发,结合当下现实情况和视觉判断,卸掉传统思维习惯包袱,表现这一虚空的网络化生存现实。从整体情况看,他们更多地营造和修复自我情感和话语空间,充分享受虚幻带来的精神游离。从各种作品中可以体会到艺术家心灵中现实与幻觉的转换、真实与虚假的茫然、历史与现实的冲突。在图像化的表达中折射出当代生存模式下的一些虚弱和痛楚。
《太行牧歌图》48X180cm 纸本水墨 2013年
四、笔墨精神是当代水墨的底线
“水墨”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独特形式到底有没有边界和底线呢?其实从艺术理论对现实的影响来看,当代水墨都是多元价值理论下的创作探讨,是通过引进或选取不同的创作形式或创作媒介来拓展当代水墨的边界,从而更清楚地看到水墨的临界或跨界状态。各种艺术门类都有其本质特征,其发展和创新都必须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当代水墨的独特性决定了其变化和发展及创新的底线,与别的艺术形式相比具有相对明确的边界,并提醒我们要注意界限的存在,并且不要逾越,一旦越过,其性质就发生了变化。就像京剧如果改变了唱腔、甚至取消京胡伴奏的话,它就完全可能变成了歌剧或者演化成了其它艺术形式而不再是京剧了。水墨艺术在当代发展过程中同样有自己需要坚持的形式和精神内容,必须控制在既定的范围之内,这个边界就是水墨艺术赖以存在的基础---笔墨。时代的变迁打破了中国传统水墨中笔墨不合时宜的外壳,但却保留了文人传统的核心——笔墨精神,并作为传统文化的根脉,生生不息。
《鹊华春月》180X160cm 纸本水墨 2014年
当代水墨的笔墨异化是传统艺术在当代文化下的适应、变革和发展。当代水墨从传统文化中来,正视了当代文化的多元性,并努力地解决当代人生存体验的水墨艺术表达问题。这些当代水墨艺术家作为知识分子,其艺术文化立场依然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又更加关注当代人的精神状态和人文关怀,从而使得中国水墨艺术不断向前发展。
画家简介
刘明,1978年出生于山东宁阳。2006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中国山水画专业研究生获硕士学位,师从张志民教授。2012年考取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山水画专业博士,师从卢禹舜教授。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山水画专业博士、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国画系副教授、山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山东艺术家委员会山水画创作委员会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