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是民族性、文化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在观察认识、形象塑造和表现手法上,具有独特的审美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以大观小,小中见大。这些可视为中国画的优长:文化的融入性无疑增添了其内美;而写意性旨趣,又使作品本身的内涵延伸出了巨大的审美空间。这样的优长使我们在欣赏中国画时总是意犹未尽、回味无穷。同时,中国画又存在着明显的局限:其一,文化的承载依靠传承得以实现,中国画创作要有文脉,注重生活积淀及修养,但在表现现实题材的创作中似乎缺乏表现力,其二,中国画具有包容性,但内在“中”的基因又有明显的排他性;其三,写意性特质以及材料决定了中国画表现力的相对局限性。
近年来,国家组织了不同的主题性创作工程,艺术家热烈响应,投入大量精力进行历史及革命题材的大型创作,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但又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创作尺幅巨大、场面宏大的中国画如何去表现?如何选取历史事件中的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如何发挥中国画所长而避其所短?如何与其他画种拉开距离,不使画种之间发生同质化?虽然作品表现形式多样,但感人的作品并不多见,以现代手段植入的创新显现出主题构思的苍白,如何从生活中发现灵感及深入了解所表现的历史事件,并找到适合中国画表现的切人点……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深人思考,找出答案。我认为借鉴历史中的成功经验是我们找出答案的必由之路。
“主题性”最早是音乐概念,指乐曲中最具感染力的一段主旋律。“主题性美术创作”这一概念译自俄文,意指叙事性、有情节的绘画,也包括历史画、风俗画、人文题材绘画等。
千百年来,在中国画发展进程中,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便是一幅典型的“主题性美术创作”,画家感动于曹植《洛神赋》之言辞优美,神人之恋缠绵凄婉,动人心魄,遂凝神一挥而成此作,具有非常高的美术史价值。
《洛神赋图》局部 顾恺之
至唐代,主题性绘画已然趋于成熟,张普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周肪的《簪花仕女图》,可谓重要代表作,作品人物神态自然,细节刻画生动,线条工细遒劲,设色富丽堂皇,既充分表现了主题,又极具艺术性,代表了中国画发展的高度。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在造型、用笔、设色等方面,显示了画家的深厚功力和高超的绘画技艺。上述这些作品皆可谓“触物为情,备皆妙绝”,“动笔形似,画外有情”。
《韩熙载夜宴图》顾闳中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写照。清代王翠、杨晋等合作的《康熙南巡图》是以康熙皇帝南巡为题材的大型历史图卷,所绘人物逾万,牲畜数千,江河山川、城池衙署、衢街闾阎、典当商行应有尽有。这两幅作品在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方面有所突破,因较为注重“记录”图像内容的细节,故而成为表现民俗风情和皇家礼制的时代佳作,体现了画家独特的审美旨趣、绘画风格及表现能力。
《清明上河图》局部 张择端
到了现代,中国画主题性绘画一直是美术创作的主流,经典佳构不胜枚举。石鲁的《转战陕北》以沉雄坚毅的气魄表现了革命历史事件,画面采用叙事性表现方式,通过描绘西北的壮阔山水,塑造了一个大气磅磁的空间,衬托出毛主席雄才远略、气吞山河的伟人形象。傅抱石、关山月为人民大会堂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以虚为主,纵横万里,整幅画作境界深远,恢宏壮阔。
《转战陕北》石鲁1959
《江山如此多娇》傅抱石、关山月1959
蒋兆和的《流民图》删繁就简,举重若轻,却呈现出了史诗般的撼人力量。黄胄长期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创作了一批感人至深、气势宏大的作品。周思聪创作的《人民和总理》以简练的笔法,彰显出在灾难面前总理和人民的真挚感情,《矿工图》组画则以不同的构成形式,表现东北沦陷时期辽西矿工的血泪史,感人心曲,引人深思。
《流民图》蒋兆和
《人民和总理》周思聪1979
在其他画种中,有众多经典作品值得中国画家借鉴,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之庄重宏大;詹建俊的油画《狼牙山五壮士》之气吞山河、坚贞不屈;何孔德的油画《古田会议》人物形象之生动传神,表现出时代的真实感;潘鹤的雕塑《难苦岁月》传递了坚定的信念和革命浪漫主义情怀;集体雕塑创作《人民英雄纪念碑》则是反映重大历史事件史诗感的里程碑;贺友直连环画《山乡巨变》《小二黑结婚》是浓郁生活气息的动人描绘;沈尧伊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展现出宏大的现场感,众多栩栩如生的领袖形象深入人心;徐匡系列版画对少数民族的表现是艺术家的真情流露……
《开国大典》董希文
《狼牙山五壮士》詹建俊1959
《古田会议》何孔德1972
《艰苦岁月》潘鹤1956
无论是把握主题的能力,还是从生活中有感而发的提炼能力,以及画家的综合修养,在这些经典作品当中均有充分体现,画家皆善于在主题中表现典型场景及重要事件,充分利用画种之优长,将故事讲得生动感人而具有内涵和意蕴。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画家对主题的消化及再创造,毫无疑问,这是对主题的艺术化提升。这些作品有激情,有温度,代表了不同的时代印记,经过了历史的筛选和考验,已经成为各时代的经典。
艺术需要吸收、借鉴、传承,从前人经验寻找艺术创作的规律是明智的选择。在主题性创作中,使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与艺术家构思的绘画情节巧妙地结合,保持画种艺术语言的独特性而扬长避短尤为重要,在前人的经验中我们会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王明明)
画家简介
王明明,1952年5月4日生于北京,山东蓬莱人。自幼酷爱绘画,儿童时代的作品曾到三十几个国家展出,曾获世界儿童画比赛特等奖、一等奖。1978年考入中央工艺美院未入学,同年调入北京画院从事专业创作。北京画院原院长,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大匠之门》主编。曾任全国政协委员,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文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北京市美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委会副主任。2018年12月,当选中国美协第九届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