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恩师杨象宪先生离开我们已十年了,当时他才74岁,作为一个有成就的画家正是出精品力作的黄金时期,谁也没想到他的生命戛然而止,因为他走得太突然,现在想起来,依然心痛不已。
每当翻阅杨老寄给我的一封封充滿感情和期望的信函,看见一幅幅为我画作题款的作品时都不由自主地把我带入深深的思念之中。初次与杨老相识,是80年代初我在曲师大美术系学习,先生负责我们的写意花鸟画教学,有幸成为他的学生。先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在浙江美术学院读书时,得到了著名国画大师——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等先生的亲授,因学业优秀,毕业后留校任教。文革期间几经周折,1981年调至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任教。先生在教学中特别强调绘画的格调,在学习国画的同时,要提高文化修养、练习书法,三者同步进行。他常说没有文化的"画家",只能成为画匠。不学书法,就不能"以书为画″。他从最基础的梅、兰、竹、菊教起,逐步涉及到藤萝、牡丹、鸟虫等诸多内容。先生有着独特的教学理念,他注重用笔、用墨、讲究构图、以少胜多,以奇制胜。提倡继承传统,尊重传统,反对照搬古人,也反对那些没有传统的"自我创作"。先生为人亲切,授课循循善诱,与同学们亦师亦友,经常邀请我们去家中拜读他收藏的名家名作,细心讲解,亲自示范,一一相授。许多年的事情,仿佛就在眼前,恩师的悉心教诲还常在耳边响起。
我自80年代初离开曲师大后,一直与先生保持着书信联系,先生给我的信函有20多封,先生在美国讲学期间也常常写信给我,一直关心着我的学习和生活。自2004年先生来济南定居后,我们见面的机会就更多了,我经常带着自己的习作去先生家请他指点,除了给我点评作品外,先生为了鼓励我,每次总会找几幅他认为好的作品题字补画。更加让我难忘的是10年前的春节前夕,我去看望他并带了十几幅画作请他指教。先生那天特别高兴,对我的作品逐一点评,小幅的画当场都给我题了款。看到白发萧然的先生在我的画上一丝不苟地题款,他那种真诚和期待学生进步的眼神令我感激,给我动力,久久地留在我的记忆里。对我带去的几幅四尺的大画,先生说这几幅你先留在这里吧,今天就不给你题了。我连忙说不急不急,第二天大年三十,大家都忙着准备过年。上午九点多接到了先生的电话,先生说昨天的几张画我都给你题上款了,你过来拿吧。想到先生大年三十早上就为我的画题字,真是非常感动,他心里想的只有学生,新春佳节也不休息。我到了先生家后,先生就每幅画的题款又给我做了详细讲述,他顺手取了一张宣纸,在纸的左下角画了几笔兰草,在右上角题了一片长款,对长款题款如何能生动有序、参差错落,如何与画面呼应等构图技巧进行了示范。
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的见面竟成了我与先生的永诀,成了先生给我上的最后一堂课!
先生为了他钟爱的艺术,一生都在孜孜不倦。晚年愈加勤奋,笔耕不辍。先生来济八年,举行大型画展四次,出版画集十余册,用他的人生践行着他的审美追求,在师法古人、师法造化中凝聚着自己的艺术语言。先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一直保持着创作的激情;先生质朴存真,不断地求新求变,形成了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成为当今写意花鸟画家的杰出代表。其画风既具古拙苍劲之势,又有清淡典雅之姿。先生的画形简意赅,小中见大,常以简洁的画面,蕴藉着无限的诗意。清代书法家周星莲说:”以书法透入于画,而画无不妙;以画法渗于书,而书无不神“。先生深谙此理,几十年习书不断,篆隶行草均有研究。其书古拙浑厚,其画清淡古雅。”画有书之妙,书有画之神“,书画相得益彰。著名美术评论家郎绍君先生说”杨象宪在同代人中是颇为突出的。他的画以笔法为主,笔笔是书写,遒劲而不刚猛。精、静、雅,一是说他追求构图,笔墨和意态的精致性;二是说他的画有静气和书卷气,从不剑拔弩张,躁动不安;三是风格单纯、雅致而素扑,从不追逐繁盛、浓艳、豪华。“先生的花鸟画是他把自己的一片素怀融入花鸟的世界,用心体物,聚神勾勒,于是,花鸟便拥有了人的生命,洋溢着盎然的生机。
先生精深的艺术素养,浑厚的绘画功力,娴熟的笔墨技巧,包含着他对生活真挚热诚的感情,使他的作品获得了永恒的艺术魅力!他笔下的那些花鸟虫草,处处充满了生活的气息,真实地反映出一个视艺术为生命的画家的美好意愿。
先生走了,但他的艺术永远留给了我们,他的教诲使我受益终身,他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的心中。(戴丕昌)
作者简介
戴丕昌,号云峰山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书画创作研修班导师,山东大学品牌与传播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访问学者,荣宝斋签约画家。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教育书协副主席,山东管理学院原艺术学院院长,现任山东管理学院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