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边的花都开好了,暖暖的春日,适合在大明湖畔的杨柳风中游荡,适合看那一汪碧水懒洋洋摇着春光,适合缓缓醉在泉城古巷。看身边曲水亭街的清泉流淌,正在心中勾画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曲水流觞……猛觉眼前一亮,好熟悉的笔迹啊!定睛看果然是恩师戴丕昌教授的墨宝,街头遇故知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岚影波光千幅画,松声竹韵万泉歌”。刻着潇洒俊逸的笔迹红底金字的楹联,与黛瓦白墙相得益彰。似一位儒雅的长者,静静地等着每一位来这里的游者,给他们讲一段泉城往事,唱一曲岁月时光。读着这诗情画意的诗句,欣赏着戴老师行云流水般的墨迹,潺潺泉水在身后流淌,仿佛瞬间理解了醉在康桥碧水柔波里的徐志摩,我也有了变成清澈泉水下青的愿望。
将街头偶遇戴老师墨宝的照片发到书法群里,一会功夫就收到同学们发来的戴老师众多作品,它们如春花般散布于都市各处,只是不为我知而已。
伴随照片而来的,还有同学给我讲述的一段与福联有关的美丽过往。当年济南市政府致力打造济南历史文化街区,为了彰显泉城浓厚文化底蕴,特邀请了一众山东在济书法名家,为大明湖景区周边街巷的泉水人家书写楹联。戴老师即在受邀之列。这两副楹联就是当时所写,悬挂至今,为讲好泉城故事贡献着文化力量。
噢,原来老师的笔墨不只是书房里宣纸上的水墨花开,还是伫立在泉城古巷的端庄典雅,是大学校园里的谆谆校训,是充满浓浓文化气息的“金字招牌”,是传统文化符号现实承载。
因为这次偶遇,我对牌匾楹联书法产生了浓厚兴趣。赶快查阅资料丰富自己的文化世界:牌匾又称招牌、匾额,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匾额楹联融入了中国的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等艺术,集字、印、雕、色为一体。或彰显祖德、福佑后昆,或寄托理想、激励壮志,或教育子孙、昭示后人……刻于木、石、金同等,堪称不朽的牌匾,传世的墨宝!
牌匾楹联作为文化标志装点着老字号门楣,装点着古建筑的亭台楼阁,那一方方各具风采,古色古香的精美牌匾,字体或端庄饱满,或清秀俊雅,或古朴拙正,或洒脱飘逸,无不令人驻足欣赏。
匾额楹联书法可以说是传递建筑物精气神的眼睛,于城市空间而言,是为人们提供精神体验、文化感受,甚至形成文化认同的一种重要因素。人们走进城市,走进建筑,不仅要获得功能的满足,其实更多的是获得文化体验。匾额、楹联作为文化的象征和化身,正是文化体验的直接通道。
匾额楹联书法需要庄重大气出雍容,需要飘逸生美感。过于庄重,就会显得呆板,过于轻飘又显得不厚重。所以最好的匾额、楹联书法应该是庄重飘逸并存在的形态。题匾的书法书体大,鲜明醒目,字体又要便于识读,故而常用楷书体,也有篆书、隶书、行书等。字大因而笔毫也要大,执笔和运管均与平常写字不同,要腕肘运笔,下笔要有力。此外,字大以后,结构、运笔都起了变化,因此必须写得结构紧密又有意趣,对书家的要求很高。
戴丕昌教授的书法作品肉丰而骨劲、笔圆而韵胜,藏大巧于古拙、寓灵秀于茂密,匀稳安庄、气象雍容、淳厚道劲、风神秀伟。戴丕昌教授学养深厚,体现在书法中,具有浓郁的文化气质,非江湖体,见碑帖功,有一种俊逸脱俗的精神之美。这样的书法气质,非常适合做匾成额、雕制楹联,充分显示装挂地方的人文追求和氛围。
牌匾楹联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自秦汉以来延绵两千多年。可慢慢地随着年代的流逝,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它们逐渐被现代人淡忘,那些诗情画意、底蕴深厚的匾额楹联书法,成了逐渐消失的文化遗产,被机械制作的印刷体和美术字代替。而这些手书墨迹所拥有的人文温度,传递出的对传统文化之美的尊重和向往,让人流连回味的魅力,是不可替代的。在大力倡导文化自信的当下,更需要人们将蕴藏于匾额楹联中的传统文化大力宣传与发扬,将美好的传统遗产与文化发扬光大并传承下去。
此次偶遇也让我相信,匾额书法这一中华传统文化之美,定如那街头一树树花开,在戴丕昌教授等有识之士致力推动下,开出属于自己的花季,迎来更明媚的春天!(张伟)
画家简介
戴丕昌,号云峰山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书画创作研修班导师,山东大学品牌与传播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访问学者,荣宝斋签约画家。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教育书协副主席,山东管理学院原艺术学院院长,现任山东管理学院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