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嵩之于画,在理论上强调中国画的“骨法用笔”,主张线条上的“瘦硬通神”。
瑞嵩画人物,必先画眼珠、后眼睑、后眉骨,然后鼻翼、口角,均用极简约而精到的线条出之。这时人物的神情已跃然纸上了,至此,画者往往还没有蘸第二次墨,这使我们想到中国画的“惜墨如金”真非虚传。(孙旭光,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原馆长)
《得大自在》
《郝隆晒书》
《跛仙》
《品茗》
《得趣》
瑞嵩善于从古典优秀作品中吸取营养,形成自家渊雅静穆、高古清逸的风格。
其构图布局匠心独运、虚灵简静,诗跋题款文思隽永。从技法上看,物象造型精准,钩线纤劲挺拔,如曹衣出水、吴带当风,极见功力。皴染设色亦不俗,浓淡相宜,表现出丰富幽微之生趣。注重线条与水墨的关系,但又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在画境上或许受到古典诗词的启示,意境清朗放旷,充满古意和诗情,兼有浪漫主义的飘逸情调和现实主义的写实风采。(张树伟,北京艺术博物馆原馆长)
《一笑人间今古》
《圆月上寒山》
《钟进士》
《拜石》
瑞嵩画人物的眼神,在深深的沉静中,表现出一末世俗的文致,焕发着东方的含蓄情调,独具着中国的、民族的坚毅和散淡。
在嘴唇与手的设色上,细节精准,但看上去又有散怀书写般的轻松,朴实地沉浸在一种若即若离的情绪之中。清新可人,又使人产生出一种仿佛就在身边却又不可触摸的向往。(郭晓光,著名艺术评论家)
《听松》
《袖手无言味最长》
《一蓑烟雨任平生》
《听雨》
画家简介
杨瑞嵩,1972年6月生于山东宁津,1996年毕业于天津纺织工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漫画家协会理事。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美术展览及研讨活动,并多次获奖。其中,2002年,作品“颠张醉素”参加21世纪中国画澳大利亚展并获优秀奖,2015年,作品《达摩故事》入选“中国首届插图艺术展”;2018年,论文《从历史的角度看当代美术的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参加首届“全国美术高峰论坛”;2019年,作品《渔可覆舟》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进京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