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民访谈录(七)
记者:从您的“家园”系列、“北山”系列再到指墨系列,其实都是来自你对自然的思考,对生活的体悟,对艺术的探索,这些个过程,从表面上看是你讲的从市区到学校的来来往往,除了您说的“为祖国山河呐喊”,还有哪些更深层次的思考呢?
张志民:也可以这么讲吧。这么多年就是这样过来的。当时为了给学校节约油钱,我早上去学校,中午就在那儿吃饭,然后在办公室沙发上休息一下,到下午下班才回来。可能有的时候突然教育厅就召集开会,或者是老校这边儿有什么事儿,我就中途又回来了。当然,这一路上来来回回,也思考了很多。我说的意思是,这个画家的视角和不是画家的人的视角可能不太一样。
记者:是不是画家对自然更敏感?对生活的敏锐度更强一下?
张志民:也不一定。但是走在路上,虽然感觉车在行进,那个角度反而在变化,确实非常美。我觉得那种享受也是很好的。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件事。有一年,咱们文化部组织的一个画家代表团上法国去,到欧洲去。我记得那时候还比较年轻,刚留校没多长时间。我们到了法国以后,去了印象派大师塞尚的故乡普罗旺斯,塞尚故乡就在普罗旺斯的首府埃克斯。原计划定的行程当中没有,我们大家提出来后,大家就凑钱要加上这里。去了埃克斯以后呢,我们就到了塞尚的故居——哎呀!我就是感觉到特别亲切。就是当初他喝咖啡的地方,他休息地方,他读书的地方,他画画的地方……感觉这么舒服。
它不像中国的一些画家,家里摆了一堆红木家具,或者好多的文物什么的,它确实不是,它是很轻松、愉快的那种感觉。但是,我感觉很好。
当时,我突然往外面又回头看到他家乡那座山,又联想到他晚年画的一批他家乡的山——印象当中是非常深刻的。我看着那个山,和现实当中的那个山,真是太像了!
画家简介
张志民,号张大石头,1956年2月出生于山东省阳信县,1983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同年留校任教。1985年深造于中国美术学院(浙美)山水画高研班。山东艺术学院院长(原),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山东省首批齐鲁文化名家、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山东省书画学会会长、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张志民工作室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
主要从事中国画教学、研究、创作与艺术教育工作。出版有《张志民山水画集》《中国山水画构图研究》等专著、教材数十部,主持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中国画研究》等多项科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