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总结出了师古人与师造化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为后来的山水画家创作找到了一把尺子,作品的好与不好,价值高与不高,可由这一把尺子量个长短。这也是得到广大山水画家一致认可的价值尺度,被广泛的遵循与运用着。
所谓的师法古人,就是说,要认真学习传统。何谓传统?大体是从芥子园入手,从一石一树入手,掌握基本的构图、勾皴点染、设色等技法,把古人总结出的智慧得以继承。在此基础上,再临摹古人各家名篇佳作。
所谓的师造化,指的是要用心看和用心去体会,在体会的基础上进行描画,可以理解为到自然中去“写生”。
然而,这一原则,在清代中期被当时的画家们所轻视,人们重视师法古人,不屑于师造化。有的甚至强调,中国画无须写生,还列举了古代名家中一些从不写生的画家作为佐证。
因此,从那时起,山水画的创作鲜有创新,全然是一片守旧之势。龚贤曾对此很是无奈和惋惜,痛陈道:“泥粉本为先天,奉师说为上智”。
上个世纪以来,随着西方油画的广泛进入国内,给传统的山水画以巨大压力。当时甚至有人将传统山水画说的一无是处,大有全盘按着西方油画的路子来画传统山水画之势。
一些固守传统的画家,对此忧心忡忡。
凡事有利自有弊,我们应一分之二的看这一现象。西画的进入,让中国传统的国画有了危机感,人们思索着如何去应对,这可以说是西画进入中国的积极方面:激发了无数画家去主动探寻中国画的发展之路。
水击石则鸣,人激志则宏。正所谓,有了危机,才可能有转机。
一百多年来的探寻中,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主流声音,但归纳起来,都有一个共性的认可度,那就是国画的发展,必须走出固有的象牙塔,要在师法古人的基础上,应“面向现实、现向人生”,回归师造化的基本原则。师古人与师造化,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才是真理。
师造化,就是要将作品赋予现实的基因和品格,不能囿于传统的路子里去,要能够深入传统,但又能走出来。
如何走出来?走进大自然进行写生,是唯一的可行的出路。因为在真山真水间,才能以开放的心态创作出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
在这一方面,李可染50年代的多次外出写生的创举,使他的作品达到了新高度,在他的示范引领下,推动了中国山水画的创新发展。为我们后来学习山水画的画家,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宝贵经验,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正是在这样的创作理念的指引下,我个人认为,师古人与师造化的辩证统一,是山水画创作的关键,因此,必须在强化师古人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师造化的实践。
我每年专门安排时间,深入到祖国各地写生,带着问题走出去,再带着问题返回来。一去一返之间,深刻体味着师古人与师造化之间的比例关系与得失成败。
贾荣志福建写生作品
画家简介
贾荣志,山东画院山水画创作室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山东省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山画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文化部青联美术委员会委员、山东华通美术馆名誉馆长、北京水墨行动组委会副主任,泰山山水画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