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逾越技巧的驾驭之力,凸显强烈的生命冲动——纪念著名油画家张洪祥先生逝世一周年

来源: 文化视界 2021-01-09 12:33:39
  顾黎明教授在中国美术学院任教期间,赴山东探亲时,专程前往济南探望恩师张洪祥先生之后有感撰文。在张洪祥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特刊此文,以示纪念。

逾越技巧的驾驭之力,凸显强烈的生命冲动——纪念著名油画家张洪祥先生逝世一周年

张洪祥《70年代自画像》75x57cm 1976

  编者按:2009年,顾黎明教授在中国美术学院任教期间,赴山东探亲时,专程前往济南探望恩师张洪祥先生之后有感撰文。在张洪祥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特刊此文,以示纪念。

  在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张老师的《节节胜利》、《斗霸》、《长街行》和《村头》在美术圈内就已经家喻户晓,许多人都仰慕他的作品中流露出的娴熟技巧和淳朴的大家风范。张洪祥老师的画攫人之处是既有敏感细腻的色调层次,又有浓郁的乡土朴实气息,在现在这个纷呈沓来的世态下,似乎更有回味,彰显价值。

逾越技巧的驾驭之力,凸显强烈的生命冲动——纪念著名油画家张洪祥先生逝世一周年

张洪祥《节节胜利》320×204cm 1977年

  2005年回家乡探亲,路过曾经工作十几年的济南府,首先去拜访了我的恩师——张洪祥老师。这次的拜访有幸见到了张老师一批新的风景画。张老师非常激动地为我一张张翻阅着这些新作。画面仍流露着浓郁的淳朴气息,只是一改原有的细腻的色调层次,表现出色彩与造型的凝练和概括。其实,张老师在这之前就是画风景的高手,只不过那时的他更迷恋于画人物,风景只是他那拥挤的家中角落里经常更换的点缀品。而每次见到那些小风景,总是禁不住再重复细品一番……似乎里面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东西使那些青灰紫调的色彩散发出浓郁的旷野气息。今天再读新作,这种味道似乎更加浓厚。

逾越技巧的驾驭之力,凸显强烈的生命冲动——纪念著名油画家张洪祥先生逝世一周年

张洪祥《残阳如血》61×91cm布面油画2005年

逾越技巧的驾驭之力,凸显强烈的生命冲动——纪念著名油画家张洪祥先生逝世一周年

张洪祥《五月的清风》80×53cm 2000年

  在中国油画史上,风景画一直是以空旷的西北或俊秀的南方为题材源,而这些风景画创作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把自然的结构韵律之美略加提炼直到搬到画面中,这种影响不能不说是受到了法国十九世纪的风景画的影响。在当时的十九世纪法国,枫丹白露恰恰是生发这种生命冲动的源泉,像柯罗、卢梭、迪亚兹、米勒等人的风景,就是依附枫丹白露的优美景色,虚构而成。在中国,同样是画家们乐此不疲地到处寻找可视的景色,映入眼帘的自然风景从视觉上就已经具备优美的结构关系,这就导致北方那些不起眼的平淡原野被忽视。

逾越技巧的驾驭之力,凸显强烈的生命冲动——纪念著名油画家张洪祥先生逝世一周年

张洪祥《白塔下的海湾》80x60cm 2012

逾越技巧的驾驭之力,凸显强烈的生命冲动——纪念著名油画家张洪祥先生逝世一周年

张洪祥《渔家造船厂》90×60cm 2012

  中国北方中原的风景地貌不同于江南水乡,也不同于山峦起伏的西北。中原地貌的最大特征就是地平线的平整,从风景画的角度讲是平淡无奇,缺少节奏感。在地质肌理上,由于人的平视原因,压扁的视域就很难迎合古今中外的“近、中、远”式的视觉结构比例关系,没有了地貌的起伏,万物的视觉空间自然就呆滞、缺少韵律。这也自然导致了国内中原风景的地貌画家的缺失。张老师的新作却是从这些杂草丛生的北方原野中攫取灵感。恰恰是把上述的中原风景的缺陷转化为优势,用质朴含蓄的笔法,表现了最为感人的平淡。

逾越技巧的驾驭之力,凸显强烈的生命冲动——纪念著名油画家张洪祥先生逝世一周年

通往果园的小桥80X55CM 2007

  张老师的这些取材基本都是我们最为熟识却又陌生的中原地貌,杂草、小径、水洼和成排的白杨树等等,这些童年再熟悉不过的路边景物,就像我们生活空间中的一件件普通的器物,不曾诱发我们的视觉美感,而这也是他过人之处。这一点我倒觉得他与柯罗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柯罗是借助枫丹白露的自然优美景色,勾发出他那神化般的诗化境地,那树、那云、那一草一木,于他诗化的浪漫所折服,使枫丹白露的自然景色跃然与诗化般的神话境界;而张老师的风景也同样是在攫取那诗化般的境地,只不过诱发他表现的缘机却不是枫丹白露式的优美风光,而是那些杂乱无序的北方原野,这恰是与柯罗相反的创作方式,他把不曾映入眼帘、让我们无所适从甚至缺少美感的路径边沿地貌通过他的质朴本色,不露声色地转化成同样可爱可亲可追忆的触觉回忆。

逾越技巧的驾驭之力,凸显强烈的生命冲动——纪念著名油画家张洪祥先生逝世一周年

秋后的沟崖65X45CM 2005年

逾越技巧的驾驭之力,凸显强烈的生命冲动——纪念著名油画家张洪祥先生逝世一周年

早春二月91X61CM 2006年

逾越技巧的驾驭之力,凸显强烈的生命冲动——纪念著名油画家张洪祥先生逝世一周年

沂蒙山的早晨85X50CM 2003年

  每当穿梭于北方中原,观看路两边的地貌,我就有种莫名状的感慨,这种感慨却是出自中原那平淡的景物,不曾有哪位画家能面对这么平淡无味的景物去寻求情感的寄予。而今天看到的风景画,正是我们熟悉却难以名状的景物,它内蕴着强力的生命迹象。张老师正是几十年如一日地执着于这北方“乏味”的中原大地,并赋予了她鲜活而独特的艺术生灵。

逾越技巧的驾驭之力,凸显强烈的生命冲动——纪念著名油画家张洪祥先生逝世一周年

张洪祥《秋阳半照九丈崖》180×135cm 2016

  张老师的风景最大的吸引之处是质朴无华。这一点不只在他早期的画风里就存在,即便是在今天的风景画中依然留存,且还有所凸现。这种质朴气息源自他对北方旷野中杂草灌木的微小植被的敏感与迷恋,同时也是他内在生命张扬的自然显现。

逾越技巧的驾驭之力,凸显强烈的生命冲动——纪念著名油画家张洪祥先生逝世一周年

静静的白马河80X55CM 2007

  这批风景画较之以前更加纯粹,一是来自对景物造型的提炼和简约,他把早期那些物体的中间细腻色调凝练成更具色彩纯度的体块关系;再是自然流露出的生命张扬。画画的人都知道,形和色是很难兼容于一体的,太强调色彩,往往形则相对变得松散,而张老师的风景画却把色彩提高到适合的纯度,形的塑造只求大的神韵,从而使色与形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更有意思的是,他的大面积涂色,不仅保留了过去“一笔”塑形的特色,而且把笔和色彩发挥得愈加自然、老道、酣畅,让笔下那些平淡无序的景物具有了属于画家自身的生命含义。这些画面,自然、辛辣、老练、内敛,有许多是保留了最初的涂抹痕迹,进而让人感到炉火纯青之际所流露的自然和洒脱,逾越了技巧的驾驭之力,凸显着强烈生命冲动。对于年近七十的老画家而言,这的确是一个五十余年求索于外部世界又反转于内在生命经验的绝好例证,它的最大特点就是画家在这个人声鼎沸的喧闹世界里自然而然地静悄悄地完成了一次创造力的生命经验的轮回,这正是艺术经验的真正意义!

逾越技巧的驾驭之力,凸显强烈的生命冲动——纪念著名油画家张洪祥先生逝世一周年

东海看潮120X85CM 2008

  在当代语境下,画家未来的何从是中国艺术争执不休的一个命题。从张老师孜孜探寻的艺术苦旅中,给我们启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是把艺术当作一种牟利的手段,还是我们生命载体的方式?张老师用默默的勤奋选择了后者,况且这个代价是他执著地选择了北方中原平凡的旷野题材作为生命的经验点,在那杂乱、无序的原野里,他看到了如同原生生命的萌动迹象,并使自己质朴的情愫得到了协调释放,这是一个在朴素的世界里运用朴素的方式展示了一个朴素的生命经验的艺术过程,它的真正含义已超越了形式本身所传达的语意。我想,在这个原生性不断遭遇阉割的时代,它的意义在于执著和朴素。(顾黎明,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2009年8月15日于烟台东山)

  画家简介

逾越技巧的驾驭之力,凸显强烈的生命冲动——纪念著名油画家张洪祥先生逝世一周年

  张洪祥先生(1941-2020),我国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生于山东潍坊,毕业于浙江美院(现中国美院)油画系。山东艺术学院原美术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八届政协委员,济南市十一届、十二届人大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山东油画学会名誉主席。

  曾荣获第五届全国美展银奖、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等,作品被中共中央军委、中国美术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文化部外联局、东京美术馆、新加坡“亚洲艺术家画廊”等机构收藏。

  张洪祥先生不仅是山东第一代油画家的杰出代表,同时也是山东美术教育界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学术带头人,首批“山东省技术拔尖人才”……从艺60多年来,张洪祥先生潜心油画创作和教学,以严谨质朴的艺术语言创作了一大批反映我国革命历史和人民生活、具有鲜明时代性和个人风格的优秀作品,并培养了一大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德艺双馨的油画大家。

  张洪祥先生七八十年代创作的《斗霸》、《节节胜利》、《长街行》、《村头》等作品是中国美术史上重大历史题材创作的经典之作。他对油画语言宏大叙事性的透彻理解和对社会现实求真而朴素的关怀,以及严格严谨的油画基础教育理念和执着认真的艺术追求,深刻地影响了他的学生们,对山东乃至全国油画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