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当代画家中,于文江的人物画独树一帜。他说:“小时候梦想当画家,长大后真的成了画家。”然而,为找到适合个人的艺术风格和绘画语言,在美术界拥有一席之地,于文江却是经过了艰辛努力和不懈探索。
思索如何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于文江自幼酷爱美术,17岁考入山东师范大学艺术系,1984年其毕业创作《小伙伴》成为当年唯一入选全国六届美展的在校生作品并获优秀作品奖。那时,他的绘画以纯工笔为主。
大学毕业后,于文江到山东省美术馆工作。在刚刚成为一名专职画家的那段日子里,他产生了深深的困惑。他意识到,中国传统的工笔绘画在形式语言上已不再适合当代人的审美需要,于是,如何找到中国画在当代、在国际中的位置,如何走出传统并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成为他不得不思索的问题。
为寻得问题的答案,于文江每天花费大量时间,按照中国绘画发展史的脉络,对绘画技法和表现语言的历史演变进行细致的研究。在研究工笔画的同时,他也对吴昌硕的花鸟画、任伯年的写意人物画、石涛和石溪的山水画等进行了系统的临摹,逐渐加深对中国绘画写意性的理解,领悟到“写意是中国绘画的精神内涵,工笔绘画同样具有丰富的写意性”。
1988,于文江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深造,进一步锤炼自己的造型和绘画语言把握能力。在刻苦不怠的探索中,于文江逐渐初步确立了自己的风格范式。其作品陆续在全国美展及中国当代工笔画大展中多次获奖,成为中国人物画坛一颗耀眼的新星。
艺术需要通过技巧来表达
他说,画家一辈子主要考虑两件事,一是画什么,二是怎么画,前者是题材问题,后者是绘画语言问题,但归根到底,都是追求图像与精神的统一问题。“艺术需要通过技巧来表达,但艺术不是技巧。”回顾自己的艺术探索之路,于文江总结说:“无论历史如何发展、社会如何变迁,情感与精神才是人的人的生活状态和生命方式。
现在,于文江虽然身兼多个头衔和职务。但在他心里,自己永远首先是一个画家。至今,于文江仍坚持每天大部分时间用于作画和研究画。他尤其喜欢于夜深人静时作画,常画至凌晨一两点,上午九十点以后起床,这是他多年养成的作息习惯。
画家不要过多地关心市场
尽管在当代发展艺术,所有艺术家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艺术市场,但于文江认为,画家不要过多地关心市场,而是应该沉下心来专注于自己的作品。“画家的天职首先在于用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把自己的审美理想倾注于作品之中。作为画家,要为自己负责,也要为真正喜欢你作品的收藏家负责,凡是从你手中交出的作品,不论参赛、出售还是赠送朋友,都应该一样尽力去画好。”
于文江说:“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艺术市场和收藏的本质意义在于,它是对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代人的精神产品的尊重、认知和传承,是对人类精神历史的保存和积淀。当前,中国艺术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却是中国画家自古以来最幸福的时代。在新的知识视野和时代背景下,希望我以后创造出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的艺术精品。”
于文江画作欣赏
画家简介
于文江,1963年生于山东烟台,中国著名人物画家。现任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宁夏画院名誉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专家,文化部现代工笔画院副院长,中国水墨画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启功书院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研究员,中国画学会理事,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于文江工作室导师。
作品连续参加全国第六至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其中获第六、八届全国美展优秀奖,第十届全国美展铜奖;获首届工笔山水画展一等奖;获纪念《讲话》发表50周年银奖;获第三届全国当代工笔画大展金奖,获首届中国画展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