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创作的构成法则
中国画的“写意”是中国传统美学观念,它的要求是"似"与“不似”之间。山水画和花鸟画在历代画家的不断实践和探索中,构成艺术已达到了巅峰状态。从中国绘画史来看,讲究笔墨是以牺牲造型为代价的。要想改变这种状况,笔墨必须建立在型体结构上,现代西方艺术潮流的介入,助推了中国画造型艺术和画面构成观念上的变化和发展。它不受物象本身实体的质量、形态、结构、时间、空间的约束。画家是用心灵、人生去感悟认识对象、把握客观实体的。造型构成作为一种移情媒介物,是画家在感悟对象中构成的视觉形象,这个形象既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不似之似”,更是现代审美观念的产物。
“画面构成”是中国画创作的核心内容,对我们的写意画创作而言也是一样,“立意、为象、格局”是创作一幅好画的过程,也是评判一幅佳作的标准,其中的“画面布局”说的就是中国画创作的构成艺术,即所绘内容在画面上的经营位置,由此可见绘画构成在创作中有着“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重要意义。画面构成是国画创作成败的关键,一幅画如果在构成上没有处理好,不论技法展现得多么精到,色彩运用得多么丰富、恰当,整体的形式美即刻失去起码的魅力。中国画创作是集修养与悟道、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实践学科。他与每个人的学识、认知、修养、品性息息相关。
《秋韵》2015年
作为中国绘画艺术形式的一种,写意画创作属于即兴式的表达,创作中不允许在画面上有太多的滞留,故古人于画论中讲“意在笔先”“胸有成竹”,再是“随机应变”。我们在学习写意画构成中,应当掌握两种技能:
一是画面布局构成。画面构成,就是说画家在动笔之前,先要在胸中酝酿题材、体裁和表现方法,这来自于创作者本人的体验、阅历和修养,常伴随画家客观外部记忆、平时生活修养的积累,对前人笔墨技法、程式的掌握和运用,与自身美学观念间的契合等,从而在胸中构成一幅带有个人审美和内心情感的图画,这样下笔便有了依据,这种能力,可谓之创作构成能力。在实际创作中这一思考过程可能很短,它是平时知识积累于瞬间的酝酿、迸发,大家看到的可能就是一、两分种的事情,却是绘画作者几年、几十年知识经验沉淀的结果。二是随笔墨而改变。对中国画创作而言,这一技能似乎更重要,它贯穿于绘画创作的全过程,画者一经开笔,即要起势经营,直至题款钤印全部完成。随着笔墨在宣纸上晕染的不确定性,大的物象格局事先可能已经想好了,但在落笔后,往往会出现一些事先意想不到的效果,整体上如晕染开的面积大了,墨色重了或轻了;局部如某些笔触多了或少了,运动趋势与事先预想的不一样了等等。这是宣纸的晕染特性,也是写意画的特点,更是优点,这就需要画者能于绘画过程中及时做出调整,适当增减、取舍物像,重新调动笔墨语言,使之达到新情况下的墨色、章法的和谐统一。所以作画时,我常常感到事先还是“我要怎样画”,可是笔一落就变成了“要我怎样画”,也正因于此,我主张做画不要背构图,要学会随时处理和经营画面。
首要目标:立意
写意画创作构成中的首要目标是立意,中国画自古就有“意在笔先”“立象以尽其意”的说法,通俗地说就是确立主题,即表达这个主题干什么,也可以说是作画的目的为什么。
写意画的创作立意明确,要表达内心情感,借物抒怀,以物言志。立意不同,画面所表达出的情感自然不同。立意是受画者个人的思想感情所支配。
《韶艳芳丛》2010年
构成的重点:布势与均衡
“势”,在中国画的构图中非常重要,在立意已定,胸有成竹,毛笔落纸的瞬间,布势与均衡便是画者心中第一重要的事情。“势”是画面的生命,没有“势”的画面构成就没有活力,没有“势”的笔墨就没有灵动,没有“势”的艺术作品就不可能有气韵生动。
“势”,通俗地讲既是姿势,也是势能,用一句好理解的话讲,布势就是在画面构成中安排下“具有势能的姿势”。什么是“势能”,我们不妨借用一下物理学科中的定义:势能是储存于一个系统内的,渴望释放或者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写意画构图创作过程中,第一点就是要通过安排布置画面中物象的态势,在画面中创建起这个“势能”。在完成了画面布势之后,画面构成作品只完成了一半,接下来就要实现画面均衡,也就是说要让自己布的这种“势”平稳、安全地保持住。这样就把这个“势”保持住了,实现了寓动“势”于静之中。为了实现画面的布势与均衡就要求画者运用自身所掌握的笔墨技法,通过处理好大关系来实现。
《乐在水云间》2015年
构图中常用的几大关系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一,一是太极;一生二,二是阴阳;二生三,三是阴阳之合;三生万物,万物即所有。中国写意画构成正是基于老子的阴阳理论来把握构图各要素之间的相生相克、相辅相成关系的。构成在绘画中呈现的格局可以是千变万化的,这样给画家以充分自由的选择,画家可以构画出适合自己“意”的创作。不同形状的组合、相同形状的结合,物类的对比、运动、态势、节奏、对称、排列、分割、变异、纵横、凝集、疏散、虚实、平衡、比例、主次、高低、前后等等,都是创作艺术构成中的重要因素。
《露盈柔姿》2017年
主宾取舍
一幅画,从整体到局部都应有主次之分,物象的主要部分处于主,次要的物象处于宾,不可喧宾夺主。
在花鸟画中,可以以鸟为主,亦可以花为主。在宾中,又可有小主、小从。宾主之间既联系又有呼应。
疏与密
疏密是处理画面关系时必须遵守的一项重要法则,“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说明画面疏密要得当,要疏而不空、密而不乱。
在花鸟画中,花、叶、枝、鸟、虫的摆放都要有疏密变化,平均、等量、平行是画之大忌。
浓淡虚实
虚实是处理画面的重要环节。处理好虚实,可以突出主题和层次,增加画面的韵味。有笔墨处为实,无笔墨处为虚,密处为实,疏处为虚;浓重处为实,清淡处为虚,繁处为实,简处为虚;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实和虚一般是相对的,所以虚实关系一定要处理好。
计白当黑
一幅画在布局时,除了要考虑可画物象占据什么位置外,还要考虑什么地方留空白。中国传统绘画要求一幅作品中要有一个大空白,一两个中空白,若干个小空白。而且空白不能等量,形状不能相同,不能呈几何形。计白当黑,白中亦有画,如空间、云、雾、水等。
黑白灰
在画面上着色,还要注意黑白灰的关系。黑白灰关系处理得好,则画面有分量,否则画面灰暗,所以一幅画面要有黑、白、灰三种大的基调。
点线面
一幅作品,一般由点、线、面组合而成。点突出,线有运动感,面有稳定感,点、线、面结合密度不同,可形成不同的灰色值。点、线、面都应见笔触,同时点、线、面可转化为笔墨的一种韵律。
主题物象的外形
物象外形与效果有直接关系,外形整则画面突出,外形碎则画面变化太多,效果不突出。
落款钤印
按创作的时间次序来考虑“此画后之经营也”。事实上落款印章是画面构成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灵活性,又紧密地受制于画面,起到平衡、完善,实现形式美的作用。清代画家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说:“画有一定落款处,失其所则有伤画局”。
落款钤印是画家在绘完一幅画面后,将其作为画面一部分,需要认真思考琢磨、经营的一项内容,既然题款印章能在完成了的画面上出现,那它必然要与画中所绘物象产生某种呼应关系的,这一点不容忽视。
题款的位置与作用
(1)增强画面物象间关联。
(2)平衡画面关系。
(3)拦边封角以聚气。
(4)因势所需,增强气势。
(5)题于物象上,增加其分量,均衡画面。
(6)多次题款,活泼、均衡画面。
印章的位置与作用
凡此种种,题款、印章在画面中的位置是千变万化的,但都要遵循一个原则,就是均衡画面,以上也仅是其大致的类别分析,可以不一而同。
几种常见写意画构成形式
掌握一些常用的画面构成形式还是有必要的。大画强调气势,强调黑、白、灰,点、线、面以及大的虚实关系,注重大的起、承、转、合;小幅强调笔墨,强调画面的形式与趣味性。
《和风大贵》2017年
S型构成
在形式美的法则中,S形的应用最为典型。它是由“太极阴阳图”演化而来。在阴阳两极中,黑白互现虚实相生,盘旋运转首尾相接,对立统一相辅相成。如果把它作为绘画构成来看,它包含着绘画艺术的全部原理。S形做为画面内部脉络的全方位控制,可以在画面内上下伸缩,左右调节,可以伸延,也相互制约。物象序列的安置可以在S形主线上以实状现,也可以虚状现,实则处于S形的主体位置,虚则处于客体部位。之字形是S形的变体,区别是把S形的波形线性弧形旋转形式转变为硬折线形态,暗含中国划一波三折的艺术规律,它的特点不仅往来顺逆、连绵不断,而且具有力感和稳定感,是S形的一种衍生形态。
三线体构成
“三线”概括为“主线、辅线、破线”。三线中,主线在构图中起主导作用,主线既成,大势已定。辅线是主线的辅助,动势依主线而行,但不平行以便产生变化,既使主线不孤,又助其势。其形态一般较主线要短而弱。破线和主线或辅线交互穿插,起的是加强变化破除平板的作用。与辅线及主线的顺势而行相比,破线则常常另开一势,形成与主势相违拗的一股势力,以与主势相呼应。没有破线则主势不振。
对角开合构成
开合呼应用以取势,是画面构成的整体运动倾向。开是开放,是构图着墨的开始之处,合即是合拢,是与开的照应。开合有主次,主次分明,开合整而不乱;主次得当,以次辅主,使开合相辅相成。左开右合,右开左合,可产生横出式的开合变化;上开下合,下开上合,可产生上冲式或俯冲式的开合变化。而开合的斜倚上扬,一纵一横,斜泻取势,更是变化万千。开合要有呼应。呼应是开合中的和谐,是对开合的辅助,又是对开合的制约。
绘画技法千变万化,其技法的探索和运用是有一个相对稳定期的,这也就是指一种风格的形式。风格成熟与否,取决于画家构成画面“意境”的表达是否深刻。“技法”是历代画家共同努力探索实践后的结果。古代的“披麻皴”“斧劈皴”“折带皴”等均是经过反复实践后得到肯定的,至今依然使用,成为常法。当代中国画创作同样需要现代构成和技法创新。
我们要努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在绘画构成实践中,从有“法”到无“法”,再从无“法”到有“法”。总之,中国画的构成形式最终是要达到险中求正,变化统一,画面均衡,这样画面才会显得更稳定、更完整、更生动、更和谐。同时中国画的构成更有时代的精神性,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体现了“道”的变化。
写意画创作的目的性
“造境、写心、传情”是写意画创作的最终目的。国画作品的创作是人生智慧的一种表达,不同境遇、不同修养的人,面对同一个题材,同一个主题,会有不同形式的画面构成,我们看徐渭作品中落魄的宣泄,八大作品中破败的无奈,齐白石作品中对幸福生活的喜悦,皆为心灵的写照。
《夏河清凉》2017年
古人说:“画品即人品”。首先画家要有品,其笔下的作品才能有品,在这里我要强调,观者也要有品,要有文化学养,并具有一定的艺术审美,否则对好的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意境与情感,也是难以体会得到的,双方的品缺一不可。
思考定有所悟,辛勤必有所得。写意画的构成是来源于生活的一种感悟、修为和知识沉淀后的一种化合,所以大家要勤于读书、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勤于用名画浸淫自己,取法乎上,当然还要勤于书画的辛勤耕耘,澄心定志,博习专研。我也始终还在学习过程中,渐行渐悟,教学相长,生活于我每一天都有新的感受,绘画之路上我愿与大家共同努力,以共勉。(孙华进)
画家简介
孙华进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文化部艺术市场画院签约画家
山东画院院聘画家
山东省书画学会副主席
国家一级美术师
山东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首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