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写生到创作是顺理成章的事,新中国成立以来山水画为祖国河山立传也是主流趋势。但是到我们这一代,不只是我突然发现,再重复前辈可染先生,好像没有什么前途了。面对日益恶劣的生态环境,我感觉我本身就是石头,我还没有被污染,我现在要为山河呐喊,不要无休止地破坏大自然,如果这样继续下去,我们的生存资源会越来越少。我在想,以后我的创作就是宣传大自然和人以及动物这种亲密一致的关系,美好的家园本是可以“诗意的栖居”的地方,不要滥无节度地开发。我画的《北山后洼的轰鸣声》,实际题意是“机器轰鸣意味着的是,人类又多了一个新的领地,然而动物再次失去家园”。我认为这个转换,就是从写生考虑到创作了,就是说,创作对时代、对社会有责任,不是简单地凭着一种感觉随意涂抹。
就山水画笔墨创作方面来说,寻求有所突破也一定是画得很痛苦,画到一种程度感觉是成熟了、完善了,但是近乎于“俗”了,这时候就应该从主题上想一想问题,考虑一下自己的构思,关注点是什么?当有了新的主题和构思,画风、技法很可能也随着新念头而慢慢地转换。我当年在老年大学上过课,一个老干部级别也不低,曾质问“山水画为什么不能画革命题材,山水画为什么不能画战斗机”?我为什么想起来讲这个,有些人坚持红色的传统,还是关心绘画的思想性,这也并不奇怪,现在我们国家仍在搞一些重大题材。我想,随着思想解放,人文关怀在加强,随着审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眼光更苛刻,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人们的精神需求更多样。如果老是画一些千篇一律的题材容易引发反感,应该独辟蹊径,寻求笔墨意味,开发蛮荒境界,这也未尝不是一种对艺术的本体探索。
有的观点认为山水画很难搞创作,我的观点是山水画非常好搞创作。因为山水画自由度很大,可以画小品,也可以画大的场景。你画一松树,后面画一瀑布,就可以说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可以成为传统性的比较通俗的画法,但是你老通俗就不好了,所以我想从几个方面给大家讲讲。
张志民中华泰山 844x 192cm 2012年
第一,画名山大川。你的研究、创作和追求的着力点,要和某一个名山大川联系在一块儿。大家可能知道黄山画派出过一批人,渐江、梅清、石涛,后来黄宾虹、张建中,这些先生都是画黄山的。还有黄三峡,叫黄纯尧,一直画三峡。山水画创作的时候,如果你喜欢画泰山,就只画泰山,把它画好,坚持下来,人家就想到你是画泰山的,泰山就是你,这是一个创作选择的路子。
第二,画风土人情。比如说画贵州苗寨的,有好多画家就在画。再比如我们山东人,画沂蒙、微山湖。就是把创作点放在比较喜欢的一个地域,这样创作目标定了,追求也定了,以后写生也是重点画这些东西,慢慢地就占有了这个资源。尽管最近我发现很多刊物介绍沂蒙山画派创始人,但是我查一查那个人还不是山东人。我心想他怎敢当沂蒙山画派创始人,他不可能画出沂蒙山真正的感觉来。他只是一种想象,想象的也可以叫沂蒙山,也可以叫太行山,也可以叫梦中之山,他不是画的真正的沂蒙山。所以,风土人情的表现要有地域的特征,包括一些风俗特征、典型人物特征,这也是很重要的。
第三,画历史事件。不管是歌颂还是尊重现实地记录历史事件,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创作方法,它是一个时代的痕迹。像钱松品先生的《红岩村》、石鲁先生的《转战陕北》和《南泥湾途中》,还有后来钱松喦先生画的《常熟田》,这一批就是历史事件。有很多的前辈画家做出了榜样,年轻画家在这个时代也有责任在这个方面探索,去做一些有意义的试验。现在省美展、全国美展这一方面的入选率往往比较高,纯粹画一个传统的入选率比较低。有些年轻朋友比较进步,希望加入省会员、全国会员,但是没有几个代表作是不行的。石鲁先生如果没有《转战陕北》和《南泥湾途中》,他的地位很可能没有现在这么高。后来文化大革命中他被折磨,他就没有更多的好画了。但就是因为那几张代表作,让他在美术史上撑起来了、立住了,所以说,他再画什么都是好东西。现在有一些画家,尽管价位卖得很高,有些企业家、政治家把他们抬得很高,但是他们和石鲁先生这类近似于战士的美术家是没法比的。
第四,画传统诗意。如李白诗意图、王维诗意图、杜甫诗意图,这些名人诗作好、影响大,为百姓欣赏爱戴,完全可以作为题材专攻。此类做的比较多的像石涛、陆俨少,画了相当一部分流传世间。诗意图雅俗共赏,作这方面的画,如果没有别的想法,比方说也不加入一些协会,也不想在全国获什么奖,年龄大了修身养性,就想自得其乐,成为一个富有文雅、富有学问、富有一定创作精神的画家,一个很自由很散淡的画家,我认为应该把创作的着力点放在诗意书画上。
最后还要强调的是创新和探索。比如说,从技法上增加使用一定的综合材料,敢于实验。还有的人从境界上探索,比如说很喜欢画梦境,或者热衷于一些西方表现主义的画法,或者爱喝酒从而在画面上表现一种气势。这种创作方法是自由的、性情的、大胆的,带有一定冒险的性质,往往这种画法最初得不到别人的认可,它须经一个过程。但是这种创作方法,大多富有一些原创精神,具含一些突破价值,颠覆一些固有传统,也是发自内心的一些性情使然。故这种创作方法可以偶尔试验一下。一个画家不应该一辈子就写一种字、画一种画,我觉得没意思,这就和吃一种粮食是一样的。人的生活应该丰富多彩,花样多一点。
画家简介
张志民,号张大石头,1956年2月出生于山东省阳信县,1983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同年留校任教。1985年深造于中国美术学院(浙美)山水画高研班。现为山东艺术学院院长(原)、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山东省首批齐鲁文化名家、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山东省书画学会副会长、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张志民工作室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
主要从事中国画教学、研究、创作与艺术教育工作。出版有《张志民山水画集》《中国山水画构图研究》等专著、教材数十部,主持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中国画研究》等多项科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