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创作与鉴赏
文/徐永生
我总是以最大的真诚去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懂得当一个人潜心去聆听历史,所感知的一切,终会带给生命与理想最大的颖悟。我画中所表现的世界,也终会形成一个完整的属于自己的世界。我崇尚美好,用夸张的唯美造型表现一个欣悦的内心世界,所以,我的绘画总有种恬淡的情绪,散布于尺幅间。作画时,总喜欢听着悦耳的音乐,《大悲咒》和《心经》让我沉浸在空灵的世界里,我的心态变得平和安详。我笔下的人物,意境中总是透出了温润的古意,畅享在古典与现在之间。
▲《怀德》33cm×65cm 2019年
不少画家、评论家和媒体撰稿人为我写过评论文章,我发现,因为他们的身份不同,阅历不同,年龄不同,对我的作品的理解和解读也不同,看似迥异,但都言之有理,万变不离其宗。他们的眼光很独特,把我的作品和创作的思想分析得很透彻。当然,也有夸大吹捧的嫌疑,但感觉还不过分,人都喜欢听好话,我也不例外。我通过他们为我写的文章的标题上,就能看出他们的性格的类型。他们一定是动了一番脑子的,可谓是用心良苦,但重要的是我都喜欢。
▲《超然》33cm×65cm 2019年
媒体记者霍晓蕙女士写我的介绍文章,题目是“永生的艺术心灵的修行”,光看题目就已经说到我骨子里去了,我非常喜欢,文章用了十几次了,还想用。“当然,真正让人记住的,还是徐永生画里画外呈现出的内涵与深度,以及字里行间流露的对艺术的执着与感恩之心。正所谓画如其人,人如其画,其画其人,皆是清雅中见超然文气。”
▲《玄达》40cm×50cm 2019年
徐恩存老师的文章纯是对着画去的:“经典接续与审美重构”,一看就是个行家,他本人既是个评论家又是个画家,难怪他的文章极具学术性。他说:“永生努力于对中国文化及其源流的追溯与挖掘,为着拓展中国画的主题领域和意象范畴,并确证艺术与精神、艺术与观念的关系,进而展示了双重的魅力;而且在朴拙与浪漫并行、经典接续与审美重构同步中,画家凭自己的感悟,以自己率性之笔,在形神兼备与气韵生动之中,保留了艺术本真的部分,保留了文脉最原创的部分,其不甚谐调与统一之处反而造就了他的艺术风格与艺术成绩,并结晶出自己的形式笔墨特色,自成一家,这个意义是不可低估的,也是徐永生给我们的启示。”
▲《晚荷风香》136cm×69cm 2018年
画家石寒以“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为题,可谓是把我的画看的是人木三分,句句贴切。
郑岗的“规避与思考”,你不能不佩服这家伙敏锐的眼光和他的独特性。
王家莉的“徐永生的绘画艺术”,看似平淡,但她以一个女性的视觉和优美的文字,把我的人和画写得很美。
高慧敏是个作家,她的文章“把你留在画中”,一下子写了六千字,可谓是出了大力了,我看着都累。但她文笔很细腻,可以当成史料了。她的“佛缘”文字可谓很短,但句句都是佛家行话,因为她信佛。
美女宗子琪在“怡然寂静浸润心海”的文章里则一个劲地夸我帅,哈哈,夸得我都飘飘然了。其实她更多的是说我的人性和画品。
还有,韦辛夷,岳海波,梁文博,李学明,张望,刘玉泉,李勇,王延辉,唐功亮等朋友都为我写过文章,他们都给与了极大地鼓励和赞誉。
▲《镇邪图》138cm×69cm 2020年
我曾经为心中交织的无助与困惑、恐怖与浮躁,一度产生信仰的“断片。”有些地方修建庙宇道观,到处雕塑佛陀、菩萨、罗汉期望抚慰,香火在商机的侵袭下,流露出世俗和市侩气。而当我入画到宣纸上的罗汉,将信仰融入了时代的笔墨,赋予了佛教题材这一艺术形式刺人心腹的感染力,仿佛让有着两千多年历史传承的艺术,变得让我耳目一新。对佛教虔诚的尊重和敬仰,让我的心顿时安宁,看开一切,生与死一切都是上苍的安排,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尽情地享受世间的美好,一切都是美好的。
▲《辛弃疾》145cm×220cm 2018年
所以我的绘画里,充满了祥和的意境,罗汉表情各异,慈祥的罗汉,手捧玉瓶,引来仙鹤翔舞,若有所思的一位则手捻洁白菩提花,似在聆听天籁之音,仙鹤依偎于红衣罗汉身旁,陶醉于安宁和幸福中。画面呈现出天人合一的和谐,洋溢着祥瑞之气。如果我的作品能抚慰人心,能给人们带来愉悦,是我修行的终极目标。
徐永生,1959年生,山东莱西市人。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山东人物画艺委会副主任、山东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山东省书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校外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