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师心——姜宝林中国画笔墨传习展”在杭州开展,著名画家姜宝林“解剖”自我,以笔墨的传承“记得先生”

来源: 文化视界 2020-12-07 10:36:57
  展览主角姜宝林笔墨探索近60年,他在开幕现场表态,“愿意献身给大家做一次‘解剖’,希望大家可以无情地剖析我的的笔墨生涯,探讨笔墨到底怎么回事。”

“师心——姜宝林中国画笔墨传习展”在杭州开展,著名画家姜宝林“解剖”自我,以笔墨的传承“记得先生”

  “记得先生”笔墨研究系列展

  师心——姜宝林中国画笔墨传习展

  12月6日,杭州潘天寿纪念馆里人头攒动,来自全国各地的观展嘉宾和艺术爱好者将潘馆三个展厅围得水泄不通,原来在艺术圈影响颇大的“记得先生”系列展览出新展了。

  当日上午,“师心——‘记得先生’姜宝林中国画笔墨传习展”在潘天寿纪念馆一楼大厅开幕。对于回到杭州,姜宝林感觉自己依然是当年那个问学浙美的学子,“今天回到母校,在我心里,这个展览是向潘天寿等先师的汇报,是给老师交的作业。”

“师心——姜宝林中国画笔墨传习展”在杭州开展,著名画家姜宝林“解剖”自我,以笔墨的传承“记得先生”

参展艺术家姜宝林致辞

  当天下午,众专家学者集聚在中国美院旁的南山书屋,以姜宝林为研究个案,就“笔墨的现代性”若干问题展开学术研讨。笔墨是每一个中国画画家一生的功课,展览主角姜宝林笔墨探索近60年,他在开幕现场表态,“愿意献身给大家做一次‘解剖’,希望大家可以无情地剖析我的笔墨生涯,探讨笔墨到底怎么回事。

  潘天寿纪念馆的馆长陈永怡作为“记得先生”笔墨研究系列展的策展人,去年推出的第一个展览是“朱颖人中国画笔墨传习展”,今天举行的“姜宝林中国画笔墨传习展”是该系列的第二个展览,明年还将计划举办“童中焘中国画笔墨传习展”。

“师心——姜宝林中国画笔墨传习展”在杭州开展,著名画家姜宝林“解剖”自我,以笔墨的传承“记得先生”

潘天寿给国画系花鸟班学生上课

  此次展览以年近八秩的姜宝林的中国画笔墨学习和研究的历程为观察点,展示姜宝林对潘天寿等老先生笔墨的理解,对他们教学方法的回忆,以及他自己又如何在笔墨传习中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面貌。

  一、一笔一墨,耀文含质——关于笔墨的学问

  笔墨是中国画的核心语言,也是世界上最具民族特色的绘画语言。所谓的“笔”和“墨”,从它的物理意义来看,是民族书画艺术的书写工具。当“笔”与“墨”连在一起——“笔墨”时,意义就完全不同。它成为民族绘画独特的语言,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绘画的代名词,成为一种具有高度精神性的艺术载体——中华民族独有的笔墨艺术。

“师心——姜宝林中国画笔墨传习展”在杭州开展,著名画家姜宝林“解剖”自我,以笔墨的传承“记得先生”

潘天寿 幽馨

  笔墨艺术的基本语言是笔墨,这是笔墨艺术的根本标志。潘老认为,宋元之后,中国画进入文学化时期,到明代笔墨的独立审美性已达高峰。毛笔、水墨、宣纸互相配合所产生的笔墨变化和趣味,都使得中国绘画具有了“高度艺术性的线条美”。

  笔墨作为中国画的基本语言元素,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形成了严格的法度和规范,使中国画成为程式的艺术。中国画的用笔,给人的不仅是视觉形象,还包括精神层面、文化层面的东西,内涵特别丰富,而这种内涵的丰富性,靠的就是中国画的一笔一墨,一根线、一个点的严格规范要求。

“师心——姜宝林中国画笔墨传习展”在杭州开展,著名画家姜宝林“解剖”自我,以笔墨的传承“记得先生”

吴茀之 紫藤1972

  可以说,笔墨是每一个中国画画家一生的功课。此次展览将展出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顾坤伯、陆俨少等精品、课徒稿以及萧云从、梅清等明清书画家作品近60件,这些作品生动展现老一辈国画大师对笔墨之道的理解。

  二、关起门来做学问——以回忆的方式,记得先生

  1957年中国画系开始分科教学,潘天寿院长倾其全力在国内聘请“画得好、学问好”,能传授中国传统绘画文化的画家来任教。于是当时的国画系由顾坤伯、陆俨少先生先后执教山水,另外还有潘韵、姚耕云、童中焘等先生。当时系里老先生们济济一堂,文人画的写意精神和笔墨传统在教学中得以延续。

“师心——姜宝林中国画笔墨传习展”在杭州开展,著名画家姜宝林“解剖”自我,以笔墨的传承“记得先生”

1965年浙江美院暑期毕业班师生合影

  也正是此时,姜宝林进入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科学习,在读书期间,老先生们上课,教的就是怎样用笔,示范的也是怎样用笔,以此作为中国画教学的基础和核心内容。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尽管个性不一,教学方式也不尽相同,但先师们无不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教笔墨技巧,更教艺术精神。时至今日,姜宝林回忆起老师们的教导依然历历在目:

  “以前老先生给我们上课评画的时候,一再告诫,不能剑拔弩张,但是潘老却是反其道而行之,化腐朽为神奇,因为艺术没有定律和公式,艺术只有创造。”

  “顾坤伯先生善用圆笔中锋,圆厚苍秀,尤擅长干笔皴擦的积墨法,画风特别适合山水画初期教学,不会走偏。他上课很少讲,他的授课方式就是亲笔示范给学生看。”

“师心——姜宝林中国画笔墨传习展”在杭州开展,著名画家姜宝林“解剖”自我,以笔墨的传承“记得先生”

潘天寿 罗汉图

  “陆俨少先生初来浙美时,学校安排他在大华饭店吃住,他一则认为与学生脱离,二则来去不便,于是院里安排他住进国画系三楼楼梯上方的小房间,仅能放下一张单人床和一张两斗的小书桌,陆先生很开心,早晚到学生教室走走转转,不分年级的指导学生书画。陆先生没有专题讲座,也不善言谈,给学生的指导方式就是画给你看。”

  “陆维钊先生上书法课非常特别。他的第一堂课,让我们自主写一幅作品交给他,他根据每个人的笔性,结合学生不同的禀赋、气质,再指定他写什么帖。陆先生主张定了某一个帖之后,三五年不要换,因为一本帖写熟、研究透,就基本把握了书法的基本规律。浅尝辄止,经常换帖容易写油,而不能知其所以然。”

“师心——姜宝林中国画笔墨传习展”在杭州开展,著名画家姜宝林“解剖”自我,以笔墨的传承“记得先生”

陆俨少 山水1996

  “吴茀之先生是当时国画系的系主任,他一般给高年级学生上大写意课,经常在高年级教室里看到他的新作。他是潘老之外仅有的能讲能画的老师,每年年终陈列在走廊的学生作业,他都兴致勃勃地点评。在教学上强调中国画的以线写形,提倡人格教育。”

  当时,以潘老为代表的浙江美院的老先生们有一句口头禅:“关起门来做学问。”说的就是艺术一定要甘于寂寞,要下苦功,每天风风火火做不了学问,必须关起门来、静下心来,远离功名,才能把学问做深、做透。

  通过姜宝林的回忆,我们仿佛跨越了半个世纪回到老先生们的课堂之上,他们的独特教学思路和方法,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值得反思与借鉴。

  三、转益多师——以传承的方式,记得先生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自己的授课老师之外,姜宝林也向当时的大家像黄宾虹、齐白石、石鲁、李苦禅、崔子范、张朋、徐生翁等先生学习,同时也收藏古代大家的作品作为研究学习,即使作品只有一个闪光点,也把它吃透消化。这样不拘一格,兼容并蓄,才能吸收多方面的笔墨营养。

“师心——姜宝林中国画笔墨传习展”在杭州开展,著名画家姜宝林“解剖”自我,以笔墨的传承“记得先生”

蒲华 墨梅

  “随意而不邋遢,是这幅画最大的特点。题款书法与梅花是一种笔性,随意、松动、温厚,题款位置也很巧妙,与下面梅花形成一个平面,使画面有松有紧。”——姜宝林

“师心——姜宝林中国画笔墨传习展”在杭州开展,著名画家姜宝林“解剖”自我,以笔墨的传承“记得先生”

高凤翰 山水

  “这幅画与高凤翰常见的风格不一样,很有平面性,很有节奏韵律,我学习他平面中石头的构成,有形式美感。”——姜宝林

“师心——姜宝林中国画笔墨传习展”在杭州开展,著名画家姜宝林“解剖”自我,以笔墨的传承“记得先生”

梅清 仿沈石田溪堂消暑图

  “梅清符号意识很强,其树、石、山水都有固定的程式,但是从古人程式和生活中提炼而成,用笔圆厚稳健。”——姜宝林

  除了文人画,还以民间美术为师,以外来现代艺术为师,这些学习不是生搬硬套地表面地“拿来拼凑”,而是姜宝林对生活感受的表达为终极目标,借鉴和转化,最终化为自己的语言。

  四、师心而不蹈迹——以创造的方式,记得先生

  1962年,姜宝林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由潘天寿、陆维钊、陆俨少、顾坤伯亲授。1979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山水研究生班,是李可染的研究生。正是南北相济、转益多师的求学经历,塑造了其坚实而广博的传统笔墨训练,扎实而多样的笔墨技法,也让姜宝林对笔墨拥有了更多的思考:

  “我坚守笔墨书写,同时在形式构成上锐意革新,对笔墨传统极端‘保守’,对形式创造极端‘狂妄’,让自己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独特的个性。”

“师心——姜宝林中国画笔墨传习展”在杭州开展,著名画家姜宝林“解剖”自我,以笔墨的传承“记得先生”

1990 贺兰山一截 姜宝林作品

获“第26届蒙特卡洛现代绘画世界大奖赛”大公政府奖

  “阳光照射下的贺兰山山石,山石纹理结构呈现抽象美,远远看起来都是线的节奏。我以方笔为之,凸显西北山石的苍劲雄姿。”——姜宝林

“师心——姜宝林中国画笔墨传习展”在杭州开展,著名画家姜宝林“解剖”自我,以笔墨的传承“记得先生”

空山 姜宝林1993

  “这幅画我是用宿墨的米点积墨法,但观念、形式和构成是现代的,追求大块对比。”——姜宝林

  “师心而不蹈迹”,师法老师们的艺术思想,也要跳出他们的艺术风格,才是学习他们的正确方式。笔墨如何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姜宝林探索着自己的道路:

  “我的现代探索,都是建立在对生活有感而发的基础上,是对生活感受的提炼和升华,不是哗众取宠的为创新而创新。

  我的现代探索,是从中国传统走出来的,同时是放在世界艺术比较的语境下,而不是在狭隘民族性的小圈子里的孤芳自赏。力图使中国画向现代转轨,让古老的中国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艺术。”

“师心——姜宝林中国画笔墨传习展”在杭州开展,著名画家姜宝林“解剖”自我,以笔墨的传承“记得先生”

金山银山 姜宝林作品2020

  “既要笔墨,又要现代”是姜宝林的艺术主张。从20岁考入浙江美院起,姜宝林先生拿起毛笔已经58个春秋。而关于笔墨的思索,也持续了58年。这些年的绘画生涯也使他深刻了解,尽管笔墨表达有不同的方式,但笔墨艺术永远没有现成的答案。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我的现代探索,没有终点,没有定式,永远在路上。”

  此次展览将展出姜宝林各个时期笔墨探索作品四十余件,旨在通过不同阶段笔墨感悟和表现的展示,引发观众广泛的思考。姜宝林表示,他非常愿意跟大家在学术层面展开讨论和交流。

  对于回到杭州,来到潘天寿纪念馆,姜宝林仿佛依然是当年那个问学浙美的学子:“今天,回到母校,在我心里,这个展览是向潘天寿等先师的汇报。”

  画家简介

“师心——姜宝林中国画笔墨传习展”在杭州开展,著名画家姜宝林“解剖”自我,以笔墨的传承“记得先生”

  姜宝林,1942年生。1962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由潘天寿、陆维钊、陆俨少、顾坤伯亲授。1979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山水研究生班,成为李可染的研究生。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院委、研究员,李可染画院副院长。

[ 责任编辑:林岳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