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对我而言,感受刘明波的作品需要一个非常的心态——静下心来默读。因为他的画带给我一种异样的感受——情绪弥漫。
——画面弥漫着一种氛围极重的情绪,一种经验与意识交合的发散。想到有评论讲他的理念是“不隔之隔”。我的解读“不隔又隔”是一种审美的结果。这似乎不同于批评家的解读,我想到的是这里面有种当代意识才有情绪,有了情绪便有了趣味。而趣味的评价标准,具有普适性的经验界定。人们普遍地认为趣味一方面来自天生的自然审美,一方面是受教育的结果,我感到刘明波在作品中散发出的文采与心性更直接。因此我以为静静地读更重要,看似虚陈的词语诸如关照、背景、运用、意向性……都是真实可以触摸的。
我们知道艺术的审美包含着文化因素和视觉因素,所以,我感到读刘明波的作品应该有一种在情绪流露见探窥到人对自然的解读的独特——似共性,其实全然独特。
可能的共性是我们都有着同样基础的共性。这种共性基于审美教育以及反映在绘画上司空见惯的大量的笔墨性解读——传统的与现代的,视觉的与思想的中国画经验。或者,在解读上所依赖的诗意和笔意的品质介入。诗要依赖文字隐喻意义的发散;文章要有文字使用的格局与精确。诗是在寥寥文字的表达中,解其孕育;而文则在表述意义上铺陈出思考的进退。
刘明波的作品倾向文质,这就使得我们要静观其在画中的笔墨铺陈,我曾经以“结构意义”解读他的作品。认为他将结构的意识融合到画面里去组织经营笔墨,从而形成了以结构表达观察与理解自然的意义。现在想来这是美的意味在其中演化着思考的结果而不仅仅是心象结成的因素。
刘明波作品
二、
——诗可以断章取义,大多不失全意;而文,断章取义就可能大相径庭。
但在绘画方面,多有这样的逻辑——诗、书、画、印一体,不讲轻重,在意用和借。很多画家,很多读者都认为在绘画上题上一首诗就有追求诗意的意义了,题上几行字就点明画眼了,嵌上印章就得体了……。
实际上,在宋代中国画最鼎盛时期,题款、署名都是极谨慎的。画作的永恒全凭画作的水平与功夫。只是后来的文人画兴起,绘画逐渐走向多方位。
刘明波的绘画基本都是“穷款”少有多余的题字,在满目古山古人的画面上不按“传统经验”去精致自己的诗意,看似有些失当,其实这正是我对他的艺术意向所佩服并引为思考理解的原因之一。
诗、书、画,还有印,这四体聚在一起是中国画的传统艺术精髓。但对于绘画本身而言,其实不然,中国画的鼎盛时期宋元时期是要看绘画里所表达出的那样一种实在——绘画语言的本身之妙——笔墨与修养蕴含着境界结合而生文景。
我们知道真正的诗意是用心灵去解构的,要自出机枢,更要有身经踏实的体会与对事物的解读力。那么自己的画作更要有这种可解读的格局,并不是说你在画上题上一首诗你就有诗意了。题诗、题跋,只是在绘画里增加一种意义而不全为增强绘画本身的技术能力,旨在表现文化修养
回到绘画的本体,在当下其实意义更重要。
首先,因为学院画家在当代都是学者,或者说知识分子,素质所具备的在标准上是统一的。只是与古往过去的文人要求存在着知识上的结构完全不同,按照文化追求的科学性与关照和投身生活跟应当关照本质。再就是科学的、人文的、艺术的建设与继承都应当是以现实建设、未来发展为目标。
所以,我以为刘明波的绘画更在意追求艺术的当代性——绘画的境界从自我出发,沿着自己的形式进行舒展,触及所见、所识、所感,而不是借物而物。
中国绘画一直强调师古人、师造化。对于中国画广而言之,尤其是针对于那些理解和钻研绘画的人是根本,但对于大成就者,或者说中国画的终极目标还是要依靠绘画的能力,是绘画本身成就中国画的高峰。
中国画的艺术教育没有范本,不讲放之四海皆为准的专业基础,诸如素描。中国的“芥子园图谱”是技法应用说明和图解,或者说是范图。画法与临摹他人的成果是中国画要走的路。怎样表现?怎么达到意境的效果,以前人、古人为本。要从他们的成就里,脱胎为成就,成为造化。可是局限于传统的遗训与方法要成就中国画古人的成就,是很难的,尤其在当今以及之后,几乎为零。因为这个时代是从此与清之前的时代完全不一个概念了。
时代为我们打开了文化与艺术的,或者还有思想的壁垒,生活不再是对比与参照,而是切身。中国艺术的经验与西方的艺术法则可以自由的互换。所以,我在看刘明波的作品时感受到的就是这样一种非常独特的思考。我认为他的重要意义在于在转换语言的能力上做到了以当代意识去解构笔墨的新含蕴。
刘明波作品
我曾经这样评价刘明波:刘明波显而易见有着强烈的传统意识,但是他的绘画所呈现出来的却是当代色彩,这就使他的绘画充满了智慧。他表现出的独特的笔墨意识,具有较高的学术性,在绘画中他将结构意识,也就是那种符合于后现代理念的当代构成——将笔墨的关系结构,融合到画面里去。这样组织经营笔墨的办法,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他独特的以结构表达观察的笔墨语言。从而,使他以理解自然、理解笔墨的角度出发,达到了自由与掌控的双重的发挥。刘明波的艺术有着显著的传统意识和当代色彩,他的绘画充满了当下智慧。在绘画中他将结构的意识融合到画面里去组织经营笔墨,从而形成了以结构表达观察与理解自然的意义。
我还写道,在刘明波的作品里,交织着传统意识和当代情感,有着显著的形而上的色彩。他的绘画充满了智慧。在绘画中他将结构的意识融合到画面里,组织经营笔墨,从而形成了以结构表达观察与理解自然的意义。很注重对山水主观的释意。
刘明波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的深刻思考和理解,呈现了当代中青年画家当下的一种状态——当代青年画家赋予传统某种新意味的努力。
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在他的作品中能够体会到他的再表现是“象”融入思考的过程,他有时刻意去抑制笔墨的那些“象”——不具体的线与墨,不完整的提按,他只是在完善某种“象”的孕化意义以及自己对文化的价值判断。他的笔墨告诉我们他在努力思考并揭示他的兴趣的目的地,我们知道形式的到达,本质上要趋向人的心灵意义,要努力去发现人对自扰经验的心灵修正。刘明波的笔墨也许更注重对乐观情趣的甄辨态度,自然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无论崇山峻岭江河湖海,还是散落在它们中间的亭台楼阁、千树万花,都是自然蓬勃而生倾向美好之状,都是人之幸福与苦难之所以的所在。我们人类能做到的也是对生命的理解或者哲理化、西化,从而达到睿智的探讨。所谓睿智,仅仅是有着时间性价值观。在另一小文中,我又说刘明波的艺术有着显著的传统意识和当代色彩,他的绘画充满了智慧,在绘画中他将结构的意识融合到画面去组织经营笔墨,从而形成了以结构表达观察去理解自然的意义,实际上,我想说的是刘明波面对绘画时,他的追求是建立在情趣内在的理性上,这种理性是建立在人的天性上而展开的一种矫正意义下的情感思考。
其实,自然从来就是不以人的意志和情感而存在,自然是人生存的前提,它可以为人所用,也可以毁灭人,人将情感界定在山水的千秋万壑上,实际上是借题发挥,那么从这样的意义讲,人更应当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因而,我想当代笔墨所倡导的以人主观为主的能动发挥才更具意义。在作品中,刘明波的叙述方式与他的期望有着天然性的契合,是发自内心的思考和出发——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审美观照的主动与被动,是从古至今人文关照的形象表达,是当代文化要确切的深入思考题目。
——充满思考的有当代质感的艺术自由,会营造出广远、深微的艺术氛围,更是感性的充满意义的思想呈现,在艺术本体发展中,这是一条敞亮之路。(郑岗)
刘明波作品赏析
拟石溪道人笔意之一 34X45cm 2020年
拟石溪道人笔意之二 34X45cm 2020年
拟石溪道人笔意之三 34X45cm 2020年
拟石溪道人笔意之四 34X45cm 2020年
拟石溪道人笔意之五 34X45cm 2020年
拟石溪道人笔意之六 34X45cm 2020年
拟石溪道人笔意之七 34X45cm 2020年
拟石溪道人笔意之八 34X45cm 2020年
拟石溪道人笔意之九 34X45cm 2020年
画家简介
刘明波,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