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民先生是齐鲁画派的领军人物,其艺术造诣颇受高唐书画界推崇。初次接触张志民先生,只见他虽然两鬓染霜,但依然精神矍铄,神采奕奕,望之敦厚而睿智,自信而谦卑,颇具大家风范。采访中,张志民先生谈创作、谈教学、谈文化,言语间透露着一位书画名家对现实的追问和对未来的覃思。
谈创作——
齐鲁画派要有社会担当
山水与生命交融,笔墨与时代辉映。欣赏张志民先生的画作,总能让世人感受到自然的神韵和艺术的光芒。记者与张志民先生的交流话题,便先从书画创作切入。
“受儒家文化熏陶,山东画家都有一种劲儿,那就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幅作品非要画出主题不可。”辛勤耕耘山东艺苑40余载的张志民先生,其画作深受齐鲁文化的滋养。以“北山”为背景,他是齐鲁山水画坛新时代变革和发展的重要代表。以“家园”为理想,他以艺术家的责任描绘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长城。
从当代画坛的现状来看,寄情于山水,弘扬祖国美好山河的作品比比皆是,但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皆达到一定高峰的山水画作品却极度匮乏。张志民先生作为一名画家,用画笔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关注时代、关注自然、提倡环保,表达了一位画家的责任心和时代性。“艺术创作应该与时俱进,有时代痕迹。”张志民先生告诉记者,山水画的发展进程与时代有着无法分割的关系。当今社会,如果还都是去画古人那种逃避现实、归于山野的书画作品,这是不符合时代要求的。
“齐鲁画派一定要有社会担当,不但要为山河立传,更要为祖国的山河呐喊!”张志民先生表示,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每一位画家都应该以艺术的形式“为祖国的山河呐喊”,呼吁人们提高自然环保意识,大力宣传资源浪费是可耻、是违法犯罪的理念。
谈教学——
创作要从生活中汲取营养
张志民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画家,也是一位优秀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在为人师表培育才俊方面更是功德巍巍。他的弟子遍布全国各地,且个个成就斐然。
此次在高唐李奇茂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画作品展,张志民先生不仅带来了个人近期创作的山水画作品,而且还携10余位弟子的精品佳作一起参展。他们在绘画思想、观念、技巧等方面均继承了张志民先生的衣钵,具有多年绘画实践经历和很深的艺术理论修养。窥一斑而知全豹,观此展可知“张家军”实力之雄厚。
这些弟子在艺术创作上所取得的佳绩,与张志民先生的谆谆教导密不可分。“在多年的艺术创作与教学实践中,我一直践行着‘生活·课堂·社会’这样一种培养与修行的理念。”张志民先生介绍,“生活”就是要热爱生活、观察生活,艺术创作从生活中来。“课堂”就是要尊重艺术规律,进行科学训练,通过刻苦努力、研究经典,掌握和培养自我创作的能力。“社会”则是指要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奉献社会,自觉投入到社会这个大熔炉中完成自我修行。
大至山川江流,小至一草一木,细细品味张志民先生的每一幅山水画作品,都有一种从容不迫、外弛内张的视觉冲击力。
“好的艺术作品一定要忠于生活。”张志民先生告诉记者,这种“忠”就是书画创作一定要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祖国的一山一水、一情一物。
谈交流——
文化认同让两岸心灵契合
“情系两岸”是此次张志民师生作品展的重要部分。“海峡两岸,一脉同根,加强文化交流,尤其是书画交流,可以唤醒埋藏在彼此内心深处的民族认同感,促进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谈到此次画展的初衷,张志民先生解释说。
在聊城高唐美丽的双海湖畔,如巨轮扬帆的李奇茂美术馆临波而卧,是文化部、国台办命名的首批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基地,也是此次画展的举办地。“高唐与台湾书画艺术界交流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形成了鲁台书画交流特有的资源优势。”张志民先生说,鉴于此,他才把本次画展选在李奇茂美术馆举办,争取为促进海峡两岸的交流,推进祖国的统一尽绵薄之力。他坚信,一湾浅浅的海峡,无法阻断两岸交流的步伐。伴随着书画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高唐与台湾以书画为媒建起的两岸情缘,必将越来越浓。
张志民先生十分关心高唐书画文创产业园的建设。他建议,园区的建设“表”“里”要相衬,不可只“造景”,一定要突出文化主题,并融入到当地居民的生活之中。(邹辉)
画家简介
张志民,号张大石头,1983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同年留校任教。1985年深造于中国美术学院(浙美)山水画高研班。山东艺术学院原院长、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山东省政协常委、省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主任,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张志民工作室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