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先生近年来的写山壮举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他精心选择儒释道三山,在三山摩崖书刻相关自作诗文,规模宏大,场面壮观,诗书俱美,已经成为名山的一道靓丽风景。由之前的书斋书法、展厅书法,发展到走入大自然的摩崖书法,表现出李一先生关于当代书法创作的文化深思和问题意识,成为当代书法创作的独特景观。
李一曲阜石门山摩崖书法《追和孔尚任七律诗》
李一是当今美术领域和书法领域的代表性人物,他立足《美术观察》近二十载,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观察美术活动和书法进展,置身纷繁复杂的艺术万象之中,贵在以独立人格魅力坚守艺术追求,屹立中流。他在美术研究、书法研究、书法创作、诗词创作、刊物编辑诸方面造诣深广,可谓艺文双畅,学艺兼优,别具影响力。作为深负影响力的当代书法史研究专家,李一领衔著有《共和国书法大系》《新中国书法60年》等系列学术成果,而又长于笔墨实践。多年来,他以章草书创作为主攻,穷源竞流,厚积薄发,渐臻人书合一之境。其书风雄健老辣,渊雅深邃,高古不群,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溪转前
李一近年的摩崖书法,表现出他对书法创作的独特思考。他是书法艺术的实践者、思想者,他对书法发展的方向感、价值观和方法论等问题都有独特思考和实践,他坚守书法的“书写性”,坚持“诗书合一”传统,坚定“学艺并进”追求的大书法观。他的摩崖书是其坚守书法“书写性”的合理演进。
峰静
联游
李一是坚守书法“书写性”的代表性书家。用什么工具书写?在什么材质上书写?一直是书法史的基础问题。书写工具在20世纪有三变:由毛笔到硬笔再到键盘。这使得毛笔渐渐退出实用书写领域,书法的群众基础在锐减,书法和生活距离在拉大。在生活和工作中尽量使用毛笔,坚守书法的“书写性”成为部分书法家的主张和举措。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李一在“书写性”上是全方位地探索实践。他在书写材料和场合上不断探索拓展:玉兰秋叶、读书笔记、陶书砚铭、汉画碑瓦、匾额楹对、横幅长卷条屏、榜书大字、日本画笺、扇面圆心、手稿信札……他所接触到的媒介体裁,弥不书之。“用一种纸路太窄,容易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再好的纸都不能代替其他纸的特点,我喜欢随意尝试,就像饕餮的食客,只要适口充肠,就不会在意吃的是大饭店还是路边摊。多少年下来,从元书纸、皮纸、高丽纸、新闻纸到出国考察带回来的日本、印度手工纸,我一一用过,对于纸的书写性能颇积累了几分心得。……纸以外,我还尝试着在布、绢、皮、竹、木、石、陶等材质上书写。不同的材质会给人不同的感觉,这正如不同的路,山路、土路与柏油马路是迥然有别的,各种路都应该走一走,或许,其中的一条小路就此成了新的起点。”(李一《叶叶秋心》)李一把书法传统中的“书写性”最大程度地继承下来而又加以拓展。可以说,当代书家在书写材料的探索上,李一先生是最为自觉、最为广泛、最具思考力的。
重庆老君洞
李一重庆老君洞摩崖书法《道铭》
李一把书法书于名山摩崖,既是其艺术探索的进一步拓展,也是关于书法传统“书写性”的弘扬。一方面,当代书法以展厅展示为主要方式,创作上的形式化走向和展示规模的不断扩大受制于展厅(室内环境),日常书写和适合展厅外环境的书写成为被忽略环节。另一方面,即便是古代的摩崖书,也多为书法家的被动行为,文字的实用观念往往是首要的。李一的写山创作,是对日常书写和展厅书写的超越,拓宽了当代书法的艺术表现领域,由此也显现出该策略在当代书坛的独特意义。
象帝
冲而
进而,李一写山方式的深层价值在于在帖学复兴的时代主流之中,该实践以复兴碑学的反向补充而凸显出其独特书法史学意义。从书法本体发展规律来看,碑学帖学的消长变化与互补是近现代书法发展的主要动因。清代碑学的兴起,使篆、隶、魏碑书体得到了突出发展,却也造成了书法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就连倡导北碑的康有为也注意到了这一弊端:“近世北碑盛行、帖学渐废,草法则既灭绝。行书简易,便于人事,未能遽废,然见京朝名士以书负盛名者,披其简牍与正书无异,不解使转顿挫,令人可笑。”(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因此,如何学习优秀帖学作品以复兴行草笔法是时代向书家提出的考验,一切优秀的书家都力求有所突破。吴昌硕、沈曾植、康有为、于右任,则致力于行草笔法的复兴,他们的探索逐渐从碑体行书向碑体行草过渡。于右任在1927年后还进一步倡导了草书的复兴运动,“标准草书”曾一度引领书法发展风气,这个意在文字改革的举措对书法发展具有一定推动意义。其后,于右任一系碑学书家退居台湾,碑学创作日趋衰弱。由碑帖结合到帖学渐兴,必然走向对行草之法的重视,这成为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主旋律。李一写山的艺术效果无疑是属于碑学的,因为摩崖书的粗犷、豪放、古朴、遒厚,形成了浓郁的金石气,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大自然的日晒风吹、雨雪寒暑,会不断对摩崖书法进行再度“创作”,所以,李一写山所形成的“作品”会永远属于“未完成”状态,时间会不断打磨其“作品”,使之不断丰富美的层次与意蕴,这是摩崖书法的独特魅力与价值所在。
青州南陀山
李一青州南陀山摩崖书法《南陀行纪》
尚书记
李一的书写内容往往是原创的自作诗文,这也是他于当代书法的可贵之处。“写什么内容”是白话文替代文言文之后书法家所“头疼”的问题。文言文和古诗词是中国语言最精华的表现方式,是传统文化人的思维方式,是传统书法的书写内容。在当代白话文语境下,自作古体诗文成为极少数人所能从事的事情,书写古代诗文成为当代书家迫不得已的选择。遍观当代书法展览、比赛,能书写自作诗文的书法家可谓凤毛麟角。当代书法作品对外在“形式”的首要关注成为必然,“重形尚色”成为大家所诟病的话题。李一精通格律,善于书写自作诗文,感物骋怀,放言遣兴。其展览作品书写的几乎全是自作诗文,这在当代书法家和书法展览中是难能可贵的。
李一为人诚挚率真,诗文均系有感而发,其自作文言自序、组诗、感言、论书绝句、手稿信札,颇多可读可赏,值得反复回味。此组写山诗文是围绕儒释道三名山而创作,独具追寻与弘扬中国文化思想的深层意义。在曲阜石门山摩崖书写《追和孔尚任七律诗》,在青州南陀山摩崖书写《南陀行纪》(见下图),在重庆老君洞摩崖书写《道铭》,皆为李一先生对儒释道文化的独特感悟。其文读来令人记忆与玩味,如“出山泉水清犹昔,何必采薇念首阳”“停云梵唱声弥远,过雨丹书凿未深”“上士勤行中士疑,下士闻之惟大笑,不笑不足以为道”等句,读之令人易记,且回味无穷。李一的诗文有真性情,有独特追求,淳雅大气。“艺文兼备”或曰“文墨兼善”是当代书法家所应弘扬的导向,李一的自作诗文是值得欣赏的佳作。
禹别天
佛迹龙
李一具有广博的修养,是一位研究和创作双栖的艺术家。他坚守“学艺并进”的追求,正如他所主张:“非学无以广其艺,非艺无以尽其学。二者并行不悖,犹舟之双楫、鸟之两翼,因应相从,交互为用。”(《自叙》)他编辑《美术观察》近二十年,得以站在美术评论前沿,写出了《中国古代美术批评史纲》《中西美术批评比较》等美术理论名著,并且站在“大美术”的视角观看中国书法,在《美术观察》组织过“书法标准问题”“书家修养”“书法教育”“现代书法”等系列专题讨论,在美术、书法领域影响深广。蒙李一先生抬爱,我有幸与他合著《新中国书法60年》一书,他主笔前30年,我主笔后30年,在整个合作过程中,我感受到李一先生对学术和艺术的敬畏与严谨。他经常对我说:“我们要尽最大努力整理这60年的史料,从书法艺术本身出发,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情因素的干扰,努力写出一部信史。即便出版后发现遗憾之处,也要在其后的再版中修改过来。”他搜集材料一丝不苟,并且手稿都是自己手写小楷而成,工工整整,清清楚楚,观之令人肃然起敬。而他近年来退下管理岗位之后,倾心摩崖书法探索,开拓出了一片新的艺术表现天地。祝贺步入耳顺之年的李一先生艺术探索之树常青!
以南陀名
李一
1957年生于山东曲阜,美术学博士。多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从事艺术研究、刊物编辑和研究生教学工作。他的兼跨两界,既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又是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