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画家张璪曾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画家们既要师法自然,同时还要关照内心的感悟,画出他们心中浸淫着个人情感的独特心象。但是在张志民看来,这句话后面还应再补充一句:回归自然。“正如佛家修炼的三重境界:第一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外师造化’;第二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此谓‘中得心源’;第三重也即最高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回归自然’。”张志民说。
《天齐渊》
故而,张志民的山水画与传统的山水画有所不同。他的画用墨浓重,雄浑苍厚,大气逼人。有时,画面黑得似乎都要溢出来。事实上,那笔走龙蛇的线条、奇诡放达的笔墨里,涌动着的是大自然蓬勃的生命力。无怪乎国画大师周韶华曾这样点评张志民的画:“张志民的用墨,五色交替,玲珑剔透,不板、不结、不滞,满纸重重景象,虚灵绵邈,如纵浪大化,生之在宇宙大气中。幻化莫测的水墨,烟波无尽,目极无穷,虽丘壑无言,但却透露出生命的神韵。”
《泰山赋》
“艺术创作应该是与时俱进的、有时代痕迹的,如果我们还都是去画古人那种逃避现实、归于山野、风花雪月,是不符合这个时代的。”张志民认为,新中国成立以后,石鲁的《转战陕北》、《南泥湾途中》,钱松喦的《红岩》,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娄山关》等一批优秀作品,都很好地代表了那个时代,体现了李可染“为山河立传”的主张,而当代艺术家不仅要发扬“为祖国山河立传”的传统,还负有新的责任:为祖国的山河呐喊。
《北山石仔屿之一》
“随着经济建设的大发展,破坏自然环境的问题也日益严峻,这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美好的家园本是可以‘诗意的栖居’的地方,不可滥无节度地开发,有些不能开发的必须禁止。”张志民认为,画家们应该以艺术的形式,提高人民的环保意识,宣传资源浪费是可耻、犯罪的观念。
《北山后洼的轰鸣声》
近几年,张志民创作了一批“北山后洼”、“家园”系列作品,宣传人类与大自然亲密一致的关系,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北山,顾名思义,就是北方的山。它是个抽象的概念,是我心中的山。相对于南方的山而言,它朴实、厚重,甚至有种沧桑感和苦涩感。”在作品《北山后洼的轰鸣声》(之二)中,张志民题字写道:机器的轰鸣意味着人类又开辟了一片新的领地,然而动物却再次失去了家园。
《北山大戏》
很多人发现张志民的“北山”系列作品的画法和从前不太一样了,是不是年龄的问题?张志民说,不是年龄上的问题,是思想上的问题。“在创作时,我是思想在前,技法在后。主题决定形式,形式要为主题服务。如果把石涛、八大等老一辈画家的技法搬到这种‘呐喊’性的画面上来,是非常不协调的,那么我就必须找到一种新的语言。”
《家园》
新的语言是什么呢?张志民认为它来源于“生活”,其中“生”在当代创作中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生疏的“生”,让画面出现一些生疏感,“画到生时是熟时”,是技法上的体现;另外一个“生”,是生命的“生”、活生生的“生”,让人感觉到一种生机。
《家园》
“创作要有写生意识,只有这样才有时代感,才有技法的创新,才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我们应该热爱大自然,而且敬畏大自然,在大自然中找到我们需求的技法和所创内容有感而发,这是一个艺术家应该勇于承担的历史责任……要努力下去啊。”张志民说。
画家简介
张志民,号张大石头,1956年2月出生于山东省阳信县,1983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同年留校任教。1985年深造于中国美术学院(浙美)山水画高研班。现为山东艺术学院院长(原)、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山东省首批齐鲁文化名家、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山东省书画学会副会长、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张志民工作室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
主要从事中国画教学、研究、创作与艺术教育工作。出版有《张志民山水画集》《中国山水画构图研究》等专著、教材数十部,主持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中国画研究》等多项科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