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名称:青春与生命——朱刚艺术回顾展
展览时间:2020年9月19日(周六)至10月18日(周日)
展览地点:山东美术馆二楼B1、B2、B3展厅
展览内容:朱刚先生的油画、素描、水彩等作品约150余件,以及丰富的文献、影像资料
主办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美术馆 山东省美术家协会
协办单位: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支持单位:去尘设计 北京悠悦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青岛和力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济南奥泰斯特艺术品展览服务有限公司
9月19日上午9:30,由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美术馆、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办,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协办的“青春与生命——朱刚艺术回顾展”,将于山东美术馆二楼开幕式大厅开幕。开幕式结束后,在山东美术馆四楼会议室举办学术研讨会。
展览将展出朱刚先生的油画、素描、水彩等作品共百余件,并将展示丰富的文献、影像资料。展览为山东师范大学建校70周年系列活动组成部分。
此次展览在山东美术馆二楼B1、B2、B3展厅呈现,将持续至10月18日。
转换的艺术观念
我们是吮吸着中国文化的乳汁成长起来的,尽管专业方向是西方油画。中国文化流淌在血脉里,永远是外来营养的基础与根底。中西文化的交融哺育,才使得艺术之树茁壮常青。这是我的不惑之识。
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给予我坚实的专业技术功底和单向的艺术思维模式。它曾使我在油画创作上得心应手,踌躇满志,感觉自已拥有的是整个艺术世界。
《男青年朱刚》 朱刚 28×40cm 1981年
然而出国到了欧洲,才发现一切都不是那个样子。西方艺术展示出根基于西方文化意识之上的现代观念和现代样式,与我们原有知识结构中的西方艺术有着很大的差别。我们原来对西方油画的理解和把握大多是在知识和技术层面上的,而未从文化渊源和社会背景中思考过艺术发生、发展以及现状的问题,我发现自己储备的知识和能力不足以应付博大成熟的西方文化社会。我曾经在异国的土地上兴奋、困惑,痛苦过,对西方现代艺术的认知以及西方传统艺术向现代艺术的观念转换,亦经过艰苦的磨练与蜕变历程。
来来去去的欧洲之行,使我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中学习,在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的思维中前行,在中国美术与西方美术的交融中发展。现今在中国美术的本土上,反思西方古典和现代艺术对中国油画的影响,进行用西方绘画语言表达中国艺术家情感与文化底蕴的创作实践,我感到充满新的力量和自信。我认为,真正历经了中西艺术观念的转换与创作的历炼,才会有更上层楼的视阈广阔和“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艺术顿悟。
《朱刚自画像》 朱刚 1983年
一
到德国留学,最大困感是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文化语境和艺术世界。
对我来说,欧洲是油画艺术的发源地,是心中企盼向往的圣殿。西方古典主义绘画强调精确的素描和微妙的明暗色调,注重形象造型呈现出雕塑般的简炼和力度,追求宏大和谐的构图形式和庄重稳定的风格,都是我在绘画中追寻的理想模式。漫步于法国卢浮宫和奥塞博物馆,站在大师面前,思绪万千,我觉得绘画所能达到的技巧在古典大师那儿已经都完成了,给画“绝”了!我体会了西方绘画以美的典型化理想表现客观世界,在感性的表面形象下隐含着内在的艺术秩序,古典绘画闪烁着欧洲过去时代的金子般光辉。
《太太》 朱刚 100×100cm 1983年
欧洲各博物馆从古代到现代的幅幅精品,令人震惊,激动,让人寝食不安。我是为它们来的,可正是它们,又改变了我的艺术观念。我感受到完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我意识到必须改变观念,研究现代艺术,理解西方现代艺术作品,换换角度或许会看到以前看不到的东西。
德国,这个产生过丢勒、荷尔拜因等古典大师,亦出现过科林特、诺尔德、马尔克以及恩斯特等现代艺术家,并以出现J.博伊于斯这样对当代艺术产生国际影响的艺术大师而处于西方前卫艺术中心位置的国度,是否能使我丰富与完善艺术创作理念,选择自己的表现方向,开拓视野,满载而归?我想,我的转变是从德国的艺术教育开始的。
《我的同学》朱刚100×130cm 1984年
我就读于德国纽伦堡美术学院,攻读“自由艺术”方向,导师是德国著名现代艺术家汉斯•彼得•吕特尔。在授业导师和同学们的影响下,我对传统绘画和现代艺术都有了真切的和愈发深刻的新认识。德国的艺术教育使我得到了全新的感受。令我感触最深的有三点:
1、思维与制作的严谨。
我的导师在自己作品的构思、设计、制作中体现出来的理性精神让人瞠目,他让我理解了细致与严谨的区别。他对世界有着自已独特的表现视角,在作品中将效果做到极致。他将冰冷的瓷砖在人们眼中可能达到的视觉境象手绘出来,那种在平面中制造的空间幻觉真实得让人难以置信。他的创作使我对于认真严谨的思维习惯和工作态度有了深刻的印象。眼见为实,由此更深刻的理解了德国的民族性格。
2、教学的轻松与民主。
纽伦堡美术学院的课堂教学主题明确,每次上课按签名顺序展示作业,同学发言,教授点评,师生平等,可相互争执,具有轻松的民主气氛。我觉得上课很愉快,能够在非常好的氛围中得到启发,改变观念,影响思维,从中得到极大的收获。
3、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我所在班级的学期课程中,曾分别以“水”、“火”、“时间”、“转变”、“灰”、“绝对”等为题目进行训练,要求运用材料与形式表达自己的理念和观点。当大家完成同一课题时,20个人表现出完全不相似的构想,创作出极有个性的作品,学生们努力展示自已独特的风格,从不模仿别人,绝不压抑自己。这种抽象训练激发着人的创造力和对世界的感觉能力,丰富着人的智慧和激情,陶冶人观察理解事物的本质意义,幽默轻松地表达主题。我在这种探索多种表现方式,探究事物本质规律可能性的训练中,适应了这种学习方式,改变了思维方式,并发现自己的创意和思路在其中游刃有余。
《红发带》 朱刚 45×55cm 1989年
二
德国教育改变了我的思维模式,影响了我对西方现代艺术的理解。德国在20世纪初是表现主义的诞生地:现在德国艺术家以各种新颖极端的手法表达对生存现实与思维的有效诠释,依旧成为当代世界前卫艺术的中心。纽伦堡美术学院的现代艺术展示出一个全新的视野和天地。架上油画寥寥无几,五花八门的形式,各式各样的材料,极端个性化的作品,准确机智地表现出艺术家对社会、世界、人类生存状态及自然、环境诸问题的关注与感悟。
《有李子的静物》 朱刚 60x73cm 1994年
作为画家,我着眼的还是绘画创作,思考的最多的还是题材、样式以及风格问题。我对西方当代艺术家怀斯、弗洛伊德、克尔维尔,巴尔蒂斯等具有浓厚的兴趣:我不断研究德国当代艺术家博伊于斯,巴塞利茨、吕佩尔兹等人的作品:同时觉得奥地利画家P.豪斯纳的风格在影响着我的绘画……
随着对欧洲艺术现状的了解,我梳理着自己的思路,寻找自己的感觉。我发现自己对西方当代极端的作品没有亲和感,这可能因为自己的文化经历和艺术背景在起作用;我感到西方当代艺术能给予我启示和思考,但替代不了我所追寻的东西;我想使自己的创作观念与形式语言有根本的改变,但生就不成西方艺术的表现样式。我感到羡慕的是德国艺术家从事创作的那种澄静、平和、轻松的状态,没有急功近利,没有焦躁不安,是对艺术本体的表达,是对艺术创作的尊重。而国内艺术家很少有这样的环境与心态。
《花.系列之二》 朱刚 90x90cm 1998年
我在西方文化的浩瀚大洋中进行思索与比较,发现思维上支撑我的竟然是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念与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中华民族朴素哲学儒、道、佛“天人合一”的观念反映在绘画上就是认为人与自然、精神和物质,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立统一。所以艺术的最高层次不是站在客观之外去把握它的特点规律,而是尽可能融入客体之内去理解、体会,使主、客体融合统一、物我两忘。因此,这就决定了中国画历来不以再现自然、悦人眼目为目的,而是重在“立意”。我认为艺术作品既不应满足再现客观世界,又不应满足纯粹的观念世界,而应该表达出一个丰富的情感世界。
《兄弟》 朱刚 180x180cm 1999年
我曾经放弃有形,接触抽象,搞过一段时间的纯抽象艺术,但发现没有根基。因我不喜欢刻意的装饰。我感到离我心灵最近的还是有形的艺术。绘画中最打动我的是生命力的表现,在作品中即是有形的东西。我和纯抽象艺术不亲。绘画境界能够像毕加索—一把形抽象化,却保留形的本质,这才能动人心扉,我将其称为“绘画感”。我不断地在德加、劳特累克、高更、席勒、弗洛伊德等的绘画中感受到这种具有生命力的表现。我在欧洲各大博物馆中饱览了大师名作,徜徉在各种现代艺术展示中,真实感受了西方传统绘画与现代艺术的时空脉络,努力厘清创作观念,懂得了艺术家的真正使命。我赞叹,艺术发展了几千年,永远与人类同在,并永远走在前面,影响着人类的精神与生活。
《悬》 朱刚 130×150cm 2002年
三
我不断问自己,出国留学主要解决了艺术上的什么问题?现在绘画中的追寻是什么?我自己回答自己:抛弃了以前绘画的“像”,追求现在绘画的“形”。我过去画人物画静物执着于形象的被动描摹和特定空间的真实表现,在乎画得像,直到精确无比,却没有赋予形象以主体意识,即借个人化的表现来彰显更深层意义上的“艺术真实”,从而使之成为有意味的形式。我不想重复过去形的概念。西方文化在古希腊的人文思想中,人生的最终目标就是认识自然、征服自然从而获得人生的幸福。从这个心理基础出发,西方自伽利略以来400多年中,自然科学走的是一条分析的道路。
《朱砂》 朱刚 70×120cm 2008年
我的画仍然直面事物本身,但追求物我同化。我想在绘画中强调自己对自然和生命的细微感觉,将其极端化,唯美化,以此彰显独特的审美视角,扩张绘画的艺术张力。我追求绘画形象的特殊个性,用夸张的造型,宏伟的体量,浓郁的色彩,放大的局部,表达极个体化的感受并将其推向极致,
我追求写实话语的抽象性空间,追求视觉的震撼力与感染力。作品以超出人们视觉经验的语法和形式而引起观者对形象内蕴的关注,从而具有释读可能和多义效果。我使自然物象扩张变形,追求强烈的视觉效果,表达出个人的主观思想以及生命体验。画面上的每个物象都是自己对新问题的思考和个人情感的体味,都是心灵深处真诚的道白,是有意味的形式。我觉得自己在艺术的天地中驰骋,表达着想表现的东西,我感到创作的快乐与自由。
《冬瓜》 朱刚 50×60cm 2011年
我的绘画仍然以具象语言为造型基本,在简洁中追求丰富、力度,在精确中追求粗犷和绘画感,更追求现代感的语言与冲击力,在画面物象中力求营造出一种极端个人化的超现实空间,使其富有现代情理和韵致。我相信在物象形的表现和空间的处理上具有自己的特点,亦相信在经历了中西绘画的观念转换和研究比较后,我将以更好的心态和素质,创作出好的作品,展示心中的理想和纯粹的艺术世界。(朱刚)
未完成作品 朱刚 300×200cm 2015年
朱刚艺术简历
朱刚,男,1958年12月出生于青岛。
1978年2月考入山东师范大学艺术系美术专业。
1982年毕业于山师大美术系并任教于该系。
1989年结业于中央美院油画系第四届研修班。
1994年获德国KAAD基金会艺术家奖学金,赴德国纽伦堡美术学院讲学、深造,并攻读硕士研究生。
1997年回国,继续执教于山东师范大学,任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油画教研室主任。
2006-2007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高级研修班,做访问学者,师从丁一林教授。
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民族画院油画院副院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省油画艺委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