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中国国家画院承办的“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作品展日前在中国美术馆开展。“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经过多轮评审,评选出188位艺术家申报创作的197件作品,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综合材料等多种类型。
本次展览是“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创作成果的集中展示。该创作工程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带一路”倡议精神,以美术作品为载体,展示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互鉴和民心相通。该工程发动了国内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众多优秀艺术家积极参与,通过美术创作和交流对话,打造美术领域的合作共赢之路。中国国家画院负责“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具体的创作、组织、实施等工作,先后组织艺术家开展多条线路、多种形式的釆风写生,组织了十余次草图汇看、创作指导,为推进工程顺利实施提供了充分保障。
本次展览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一带一路”沿线生动多彩的地域风貌、人文风情为艺术家们提供了丰厚的创作源泉。无论是壮观恢弘的全景式描绘,还是细致入微的近焦特写,都显示出鲜明的主题,从不同角度挖掘和阐释了“一带一路”倡议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也展现出当代美术创作的蓬勃态势,对于推动我国当代美术创作的繁荣发展、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艺术交流互鉴具有积极意义。
“一带一路”是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希望通过“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作品,弘扬丝路精神,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明未来。
于文江 作品/哈萨克迁徙——春的牧场/187cm×364cm/2020年3月
《哈萨克迁徙——春的牧场》创作随想
哈萨克族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古老民族,以游牧为生,一年四季都会依草场变化而赶着牲畜长途跋涉,举家迁徙!这就是所谓“转场”。1766年,乾隆皇帝谕令“伊犁等处土地辽阔,人烟愈多愈善”。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来,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条固定的牧道……延续至今,它就是著名的萨尔布拉克牧道。哈萨克牧民大约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游牧民族了,改变的只是时代,转场方式至今没有改变……
▲于文江老师在创作中
在接到“丝绸之路”国际美术工程的创作任务后,我首选了这个题材。尽管在这之前,我没有亲临过哈萨克族游牧民的生活常聚地,也未体验过牧民的转场生活,但是多年来一直向往的地方,终于因接受了这次创作任务而前往了。2016年7月,我和几个朋友终于踏上了新疆哈萨克的这方圣土。途径青河到哈巴河,绵延千里的阿尔泰山、福海等地。在福海,映入眼帘的是100多万头牲畜在牧民的驱赶下,开始向肥沃的夏季牧场进发,这样的大迁徙场面只有在这个古牧道上才最为壮观,不仅气势恢宏,波澜壮阔,而且沉淀着数千年的哈萨克民族文化。
马背上的民族,丰沃的牧场就是天堂!自由的生活令人向往。
迁徙之路异常艰难,但过程是温馨的,快乐的。我们不得不感叹人与自然的蔚然壮观,日出而牧,日落而息;翻山越岭,风散露宿,随遇而安。风尘仆仆,高山峡谷也阻挡不了淳朴的哈萨克牧民举家长途跋涉之旅,更消磨不掉他们的坚强意志。世上路走得最多的是哈萨克人,世上搬家最勤的是哈萨克人。哈萨克人的历史就是在游牧中谱写的,哈萨克人的繁荣就是在迁居中诞生的。哈萨克民族用自己的双腿丈量着世界,追随着生命的绿色。
哈萨克男人马背上骑着希望,妇女怀中抱着的是她的未来,驼背上便是他们的全部家当,忠实的牧羊犬在身旁紧紧相随。牧道固然沧桑,却承载着哈萨克牧民迁徙的喜悦。走过这些坎坷,前面有丰美的水草,那里是更好的家园,生活的天堂!这就是我想表达的意境。我想用画笔记录下这一溯源千古的画面,传递给现今世界上人文情怀深厚的人们欣赏,为这古丝绸之路而感叹!为世上最后一只游牧民族而喝彩!(于文江)
于文江
1963年生于山东烟台,中国著名人物画家。现任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宁夏画院名誉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专家,文化部现代工笔画院副院长,中国水墨画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启功书院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研究员,中国画学会理事,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于文江工作室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