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已来——杰出海外留学青年艺术家提名计划”自9月4日发出以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收到大量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家的华人留学艺术家们的踊跃报名与咨询,他们其中大多数都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发来的艺术作品充满了新颖的观念想法与独特的语言形式,令我们喜出望外!请关注到这一活动的更多的朋友速来加入我们(具体报名方式见文末),你们的声音必然不同凡响!
在推出提名计划的同时,我们也专门采访了一些艺术家和学者,其中有功成名就的艺术家,也有崭露头角的新鲜面孔。
他们中大多都有着海外留学经历,对于海外留学的感受,回国的适应,对自己所热爱事业的坚守与追求等方面,他们所遇到的问题与今天的年轻学子不无相似之处,只是时代语境不同。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言语和艺术轨迹中得到很多关于如何面对人生选择,如何处理生存与艺术之间关系等方面的启发。通过他们的讲述,我们也可以从宏观上更好得理解和把握海外留学艺术家群体他们的真实想法与迫切诉求。
谭平在德国留学期间
艺术家专访
库:谭老师好!您早年也曾留学德国。在您看来,当时留学海外与今天的海外留学艺术家相比,有哪些不同?
谭平:缺钱与不缺钱。
库:您想必也有很多赴海外留学的学生。据您观察,在出国前与出国后相比,他们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谭:出国前,人单纯,作品复杂;出国后,作品单纯,人复杂。
求学时期在中央美院门口留影
库:新一代的艺术家在这一点上,无论从观念、环境还是作品面貌等方面是否有着更为得天独厚的条件?
谭:既得天独厚,也增添了选择的困惑。
库:当留学艺术家从海外回到国内,有很多需要重新调整的地方,您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谭:外面的事看多了,转身看看自己。
库:当下处在一个历史大变革时期,未来突然变得晦暗不明。很多青年艺术家在现实中产生了无力感或虚无感。假设您在今天是一名年轻的海外留学艺术家,会如何把握自己艺术和人生的发展方向?
谭:对我来说,没有假设。
从德国归来后在“二厂”门口合影
留学经历自述
谭平与妻子、艺术家滕菲在德国
《精神的游历—德国柏林艺术大学自由绘画系》是2000年滕菲、谭平撰写的对于他们德国求学经历的回顾,涵盖了对当时的留学,德国生活以及欧洲艺术教育、艺术家作品的细腻叙述与评论。当时的谭平还是中央美院的一位青年教师,但显而易见,在德国的这一段艺术与生活经历给他今后的艺术发展造成了根本性的影响。从文中我们可以读到谭平以第一人称所写的他对于艺术理念、语言、东西方文化之间的碰撞等诸多问题的切身思考和体会,将这些往日的观点与谭平今天的艺术实践相对照,我们可以饶有趣味地品读出关于一位艺术家如何成长,如何自我完成的故事的细节。
自画像40cm×35cm铅笔1976
自画像40cm×27cm丙烯1990
(节选自第一节、《选择》)
上世纪80年代新表现主义运动已接近尾声,全欧洲尤其在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的展览比比皆是。我一家挨一家地看,同时也开始了这种绘画风格的实践。我按时参加每星期工作室的讲评课。每每打开工作室的门,扑鼻而来的油彩味儿且不说,满地都是未干的颜料,让人难以下脚。教室里同学的作品在我看来可用一个“简单”的“脏”字来概括。
班里学生画的画都很大,约有两米左右,贺教授面对学生的作品总是很“抽象”地说,你们的色彩“太美”,造型“太紧”,要“真实”,要往“丑”里画。终于有一天,我惊讶地发现画室中同学的画都是用沉重的灰色画成的,如同柏林的冬天,令人憋闷得透不过气来。这或许就是教授所要求的“真实”吧。至少当时我是这么理解的。
柏林地铁40cm×60cm丙烯1989
柏林街道40cm×60cm丙烯1989
回到宿舍(兼画室),我试着将画往“脏”里、“丑”里画,可最终从画里面突现出来的每一笔触、每一色块却仍是那么“漂亮”。我这才意识到自己曾受过的传统教育是多么根深蒂固。当然,事物在时间的作用下总会有些改变,我渐渐地体验到只有忘却自我的存在,“丑”才能出现。
“丑”的概念影响了我对艺术的理解,每当我去欣赏一幅画,一件装置或是一个人,我都会有意无意的去关注通常人们认为的“丑”,从中往往能发掘出令人心动的东西。
柏林的冬天是看不见太阳的,绵绵的细雨,像似把人的笑容都冲洗得荡然无存。我躲在宿舍画一些以死亡为主题的丙烯画,或许现在看来有些可笑,但在那时确实惟有死亡的主题能与我挣扎的灵魂相对话。每次作画后我总是感到很疲劳,情绪也很低落到难以自拔的程度。本想将自己的作品拿给教授看,可一件偶然的事促使我放弃了这个打算,并作出了更换教授的决定。
死亡29cm×42cm丙烯1990
灵魂40cm×60cm丙烯1990
事情其实很简单。我在版画工作室结识了一个德国同学,同学间初次见面问及相互的教授是谁,是极为正常的事。他对我讲:他的教授也是很著名的表现主义画家,但是个酒鬼,如果不喝酒就画不出好画来。嘿,我心想,这和李白差不多。只是我以为中国人喝酒更多是因为快乐,而德国人则以解脱痛苦为由。当我再次拿起画笔描绘画中的两个灵魂争斗的情景时,我似乎顿悟到什么,决意不能再这样下去,不然我会像凡·高一样疯掉。
新表现主义绘画从某种角度来讲,它追求对人性最真实的表现,较之传统绘画他更直接明了地体现出画与人相融合的一体性;强调在绘画行为中的自然流露,同时继承了表现主义对社会、人性的批判精神。这种精神状态几乎必然地导致了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始终处于压抑、冲动的状态,其结果是可以想象的。这不是我想要的。
我随意拿起一张纸在上面画了一个中国的云纹图案,不用过脑子,云纹顺着手“流”了出来,我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生与死100cm×95cm丙烯1990
灵魂100cm×95cm丙烯1990
(节选自第七节、《开放画室与行为艺术》)
毕业展览一般都是在你完成了所以的学分之后才可以参加的,每年有两次。在学习期间尽管我画了不少的油画和丙烯画,但毕业作品我还是展示了自己的铜版画。由于展示方式的改变,作品看起来更像装置。
这是我几年来唯一有题目的作品——《超越时间》。这件作品是我专门为艺术学院主楼大厅设计制作的。
时间1000cm×40cm×22装置1993
记得四年前我第一次走过这个大厅,教堂式的结构和非常形式感的天窗给了我无限的幻想,在我天天穿行这里的四年后,我的梦想再次从这里游离出来,这种梦想既带有对往事的追忆,也带有对精神生命的向往。
在方方的十二根立柱上,悬挂一幅幅长条版画,上面用铜板方式印着一根根黑线,顶天立地,凝重简洁。黑线是通过铜板一次次腐蚀,沿着由宽到窄,由完整到残破的“时序”进程,印制而成。作为毕业考试委员会的成员,夫斯曼对我的作品很满意,特意把其他委员叫来,面对我的黑线讲述中国书法的“抽象韵味”。我愈加感到我是一个中国人。
时间100cm×1000cm装置1993
无题60cm x 70cm布面油画1993
山与水60cm×50cm布面油画1993
艺术家近作
2020年2月-1 300cm x 200cm丙烯
2020年2月-2 300cm x 200cm丙烯
2020年2月-3 300cm x 200cm丙烯
2020年2月-4 60cm x 60cm丙烯
谭平
著名艺术家,未来以来-杰出海外留学青年艺术家提名计划学术顾问。
1984年毕业于中央美院并留校任教,1994年毕业于柏林艺术大学获硕士学位,1995年至2002年主持筹建中央美院设计学院并任院长,2003至2014年间担任中央美院副院长,2014年至今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