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东汉应劭所著《泰山记》以来的两千年里,关于东岳各角度、各方面的探赜考察和讴歌题咏不曾断绝,载录可谓丰富多彩,由此形成学术界所谓的“泰山文化”。当代著名画家李学明先生对泰山文化素有浓郁的研究兴趣,泰山是他的一类重要的创作题材,多年来他爱山,访山,看山,梦山,写山,颂山,在他深求艺道、渐修渐悟的水墨画艺术创作中,高度再现其自我鲜明个性的心象泰山,以一种独存幽迥、清素淡远、朴拙隽永的高度写意体格,得到学术界的普遍称誉。
在泰山区文化大厦开幕的“瞻岱记——李学明国画新作展”,由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术支持,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中共泰山区委宣传部、泰安市美术家协会、容社主办,泰安市宏福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泰山区岱庙街道办事处协办,共展出李学明先生精心创作的泰山题材绘画作品120多幅。尽管天气严寒,来自各地的各界领导嘉宾齐聚泰安,共同参加、出席了展览开幕仪式,并在之后的艺术研讨会上,围绕李学明先生画泰山这一主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学术探讨,一致对此次画展的举办以及李学明先生努力致力于水墨艺术传承出新、深入生活、厚积薄发、题材开拓、文化溯源、写意新境和不断使精品问世的从艺事实,给予了高度评价。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的精美画集《瞻岱记》亦在展览开幕式上首发。
李学明先生与泰山结下不解之缘,他把泰山当作自己的艺友,怀崇敬之心,时常登临,饱览风景,身置松云之间,目瞩万仞之高,观摩崖壁石刻,拜谒古刹道观,对泰山之大美叹赏不已,未尝忘怀。这,正如其所述:“泰山之高、泰山之灵、泰山之容纳万物,泰山之天下奇观,信然!所谓‘瞻岱记’,无非余自少壮至老苍往顾泰山,于山中所见、所览、所思、所想,偶有会心便欣然而受。更以古人所谓‘目识心记’之法,将之松涛云壑,绝壁冷泉,云烟遍灭,默记于心,觅往圣人先贤登眺之迹,慕其芳而感于怀,形之诸图,以为鸿爪。”(《瞻岱小记》)于是,我们看到作者对泰山从自然景观到人文气象的递进式的精彩表现,高山、飞瀑、苍松、天籁、曲房等意象,经他的创意思维和笔墨施为,而化为有意味的满纸云烟;杜甫、王渔洋、朱彝尊、王士祯、邓石如、刘鹗等前贤,还有不知名的高士观瀑、听泉、赏霞、品茗等雅事,经他独到的艺术点化,而被构建成一个个富有人文意趣的审美意境。这些意境,被他精谨提炼,高层面升华,集生活性、故事性、哲理性以及艺术性于一体,品读起来,灿然有思致,引发人的联想和想象。
欣赏李学明先生的《清泉自洁》、《泰岱洽心》、《至此两忘言》等水墨佳作:其笔墨既已娴熟随心,状物日益简括疏放,造境则象简而意实,意实而神丰,神既丰而气乃出,在意象载道意义上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圆通和谐的关系,容易令人联想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贺新郎》)、“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之类咏怀山水的经典诗词。那画中的清虚淡远、超然浑穆之气象,充分表明作者一览八荒,以心观照造化,不惟形似,而着意于人文气象。长期以来,李学明先生对中国古典诗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对中国艺术精神系统中关乎“文化的内美深向性”进行了深层次地感知,并结合自己丰富的创作经验,从中发觉到“心物合一”的美学之道对于深化其水墨艺术文本内涵和扩大外延,具有独辟蹊径意义上的重要性。在他心目中,澄怀观道,心物合一,勤勉而为,心向往之。他由注重扎根生活而师造化,由师造化体察而力求与心源合一,从而在心物合一的文化关照下,在平素积淀的学养贯注于画面之大前提下,以富有表现力的笔墨营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体现了其从事绘画的深沉文思、奇逸想象和诗雅情怀。
不论属文还是作画,李学明先生都旨在传写气象。他的画,人文萃聚,造型简,而内涵多;意象稚拙,而气机圆融,乃是由心生发,以心体物,观物取象,画写心象,气格练达,显示出作为一位有修养的文人艺术家的心象表达,有文脉接续,有学术创意,有生活感悟,有时代气息,可谓在传统与现代、心源与实景的契合点上,实现了写意水墨画学术创境的突出成果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