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虬
1957年生,山东高密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山东省综合材料绘画艺委会副会长,山东师范大学艺术硕士校外导师。
在济南英雄山脚下的一间安静清幽的画室中,见到了久闻其名的中国人物画家李兆虬先生。一口浓重的高密乡音,衣着简朴,热情洋溢。墙上挂的,案几摆上,都是农村题材的照片资料。这是他正在为全国美展的创作所做的案头准备工作。
画如其人,果不其然。真挚,温和,朴实,厚重。
话题从乡音和乡情中展开。
“农村和都市,差别巨大。不仅是生活环境的差别,更重要的是文化上的差别”。说到故乡,先生感慨万千。“单就这个‘笑’来说,城里人,文化人的笑有好多种,大笑,微笑,莞尔一笑,苦笑,冷笑,似笑非笑,笑里藏刀,皮笑肉不笑......而农民的笑,高兴了就笑,不高兴就不笑,简单,直接,明了,真实,没有那么些花色品种。”由此一点,就可见先生对农村、对农民的认识、感受的程度之深刻透彻。
青少年时期农村生活经历,对先生影响深远,历久弥新。对故乡的深情,像酵母一样不断生发,其激情与灵感持续喷发。近几年,他接连创作了《故乡人》、《大器》、《山之东》、《秋玉米》、《春运纪事》、《大路歌》等一系列作品,对故乡一言难尽的复杂情感淋漓尽致地表露无遗。其中,作品《山之东》还获得了2012年山东省美术作品展金奖和2013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山东预选展金奖。
以强悍地艺术形式和现代水墨语言来表现现实生活中最普通的平民生活,正是兆虬先生一直以来的审美取向。他的诸多画作,看似波澜不惊、平淡无奇,但揣摩之后却觉耐人寻味、愈品愈香……
以《山之东》为例,他以故乡为背景,取材于乡亲们的衣食住行,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水墨表现语言,吸收版画的艺术手法,打破时空,各种人物场景有机地穿插组织,强烈地黑白灰对比,点线面有序地经营,令人耳目一新的结构形式,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典型,有力。笔走龙蛇间,一幕幕再平凡不过乡土场景,忽然就变得栩栩如生、摄人心魄。作品的背后,是兆虬先生对乡土生活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
“玉米可是好东西啊!”“秋天的玉米地,高密辉煌。玉米们列队成行,亭亭玉立,衣袂飘摇,长袖善舞。捧着金灿灿的果实,他们骄傲,满足,美丽。金黄色的玉米晶莹剔透,宛如金色的玛瑙,寿山田黄,令人心旌摇动。”“玉米们刚劲有节,宁折不弯,根须纷纭,如同手指一般紧抓大地,任你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正是基于这种感受与认识,先生成功地创作出了《秋玉米》这样的经典作品。
在兆虬先生的作品中,历史、军事题材作品也是一大创作主题。作为一位曾到过对越自卫反击战场的老兵,部队情结浓郁融化不开,虽然过去近30年了,仍然此心耿耿如初。于是也就有了《归来》、《另一条战壕》、《武工队》、《我的祖国》,也有了《武昌首义——攻占楚望台军械所》。这件由岳海波先生和兆虬先生共同合作的作品,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全国美展”上,震撼全场,获得业界专家的高度赞赏。作品高2.4米,长8米有余,大气磅礴,真实地还原、艺术地再现了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武昌首义。翻阅大量书籍报刊,检索所有网络信息,分门别类整理筛选、积累了丰富的创作资料。在画面的结构上,画家充分运用新材料新技法,借鉴老照片泛黄的色调,强调黑白灰的起伏经营,控制画面的松紧虚实对比、前后呼应,努力营造具有鲜明特征的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
“浩态孤芳须善养,只留风骨不成魁”,本是古人用以形容白梅的诗句,此处借喻先生,却也再恰当不过。
兆虬先生是一位“走心”的画家——每个画面都与作者个人的情感、心灵、人格具有某种神秘的对应关系,都是在“心”的基础上用一摄一、以万归一;先生的艺术,诞生于“感受”以至于“感悟”,中得心源,因而感悟则是先生艺术创作的核心与根本。重视表现意境,一直强调作品的空间美。实际上,意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境生象外”——凡具有深远意境的艺术作品,都是在具体有形的实象外,还有一个与此相联系的无形的虚象,这个虚象有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镜中之花,可以感受到、体验到,却不便直接指点出来,因而产生言有尽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这一点,在先生的作品《辘轳与井》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在这幅近三米长、两米宽的作品中,黑与白单色刻画出的辘轳充满沧桑,铁骨铮铮,冷峻,挺拔,叩之有声。黄土地上的井口却用一笔约略带过,至简写意却产生了极好的视觉效果,给人以广阔地联想空间。
对于自己的画风,兆虬先生定义为“新现实表现性水墨国画”:在内容上关注社会现实,在形式语言上则运用具象写实与抽象表现结合的手法,广泛地描绘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先生的笔墨没有局限于素描性笔墨的程式,相对自由随意而含生命力的笔墨组合刻画捕捉对象生动的感性特征,并达到了笔墨自由性与形象真实性的统一。
近两年来,在先生笔下所反映的都是他身边的男女老少们的喜怒哀乐,其作品更加注重绘画的形式感,追求有意味的造型形式,通过司空见惯的客观事物来表达一种超乎象外的主观情节,此一种主观情节的视觉形象既是主观的又是抽象的,他有意识的把自己的艺术置于精神层面上的思考。用大水大墨、变换丰富的墨色胜于直接用色彩来表现原本物象。点与线,线和面间没有明确的界限,纷杂而又感觉各有所属,依托着水与墨的变换静静地显露着清新飘逸的气质。
在与兆虬先生的接触中,我还深深地感受到,已近知天命之年的先生,还是一位有使命感、纯粹的画家。
近些年来,中国画的市场高热。繁荣的同时,也影响到了不少艺术家的创作——部分艺术家不断重复自己的创作,而对于艺术本体的研究有所放松和偏颇。“市场是试金石,人民大众的目光犀利,慧眼识珠,所以艺术家要真诚地尊重市场,敢于直面市场的考量。但是,画家创作艺术价值的高低却不能完全靠市场来说话。艺术家在尊重市场选择的同时,要经得住名利的诱惑,不能一味跟着市场走到黑”。
“我给自己定下的标准是:不同于古人,不同于今人,不同于自己”。“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要有所创新,不跟风,不趋时,保持自己独特的艺术面貌,并不断地提升,吸纳,完善。否则,不断的重复,只会让自己与艺术的关联越来越远”。
兆虬先生做到了。(星辉艺术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