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当李一遇到范伟群,书画艺术家与紫砂大师碰撞出了新时代的匠心之作

来源: 文化视界 2020-06-12 18:12:27
  两位艺术家以中国文化经典的深邃和悠远结缘于紫砂艺术的典雅和高古,共同倾注了大量心力,创作出十余件优秀的文人紫砂作品。

当李一遇到范伟群,书画艺术家与紫砂大师碰撞出了新时代的匠心之作

  李一、范伟群文人紫砂合作记

  中国的国学传统,一般都是虔诚地与古人为徒。故有“字则宗晋,诗则宗唐,刻则宗汉”之说。书法艺术和紫砂艺术都是国学的典范,是体现了民族特色的、独一无二的经典学术精粹。文人紫砂从明末开始,有文人参与了紫砂器皿的创作,尤其是在紫砂壶上的书画篆刻合作,堪称紫砂史上的伟大创新。它的出现,天才地把中国书画艺术中的诗、书、印、境,极其有机地融合到小小一把壶上,文人壶通过紫砂大师和书画艺术家相知、唱和交流之作,紫砂、诗、书、画、篆刻的完美结合,名家名手,弥足珍贵,可谓绝学。

当李一遇到范伟群,书画艺术家与紫砂大师碰撞出了新时代的匠心之作

  近三年,书法家、学者、理论家李一先生和范家壶庄的范伟群先生的文人紫砂合作,便沿袭了往圣紫砂壶与文人创作相结合的绝学。两位艺术家以中国文化经典的深邃和悠远结缘于紫砂艺术的典雅和高古,共同倾注了大量心力,创作出十余件优秀的文人紫砂作品。这一视觉展示,充分显现出文人紫砂内涵的厚重和思想的瑰丽,开辟了书法和紫砂相交融的广阔天地。

当李一遇到范伟群,书画艺术家与紫砂大师碰撞出了新时代的匠心之作

  李一读书习字受父亲影响,父亲用的砚台也是祖父传下来的。他最早从颜柳入手,又研习篆书,尤对二王一派用功较多。后经蒋维崧先生点拨,涉猎《龙藏寺》等隋碑魏碑。李一早年书法实践也深受沈尹默先生影响,后转习章草。李一擅章草、汉隶,不走流行书法那一套,选择传统书法中最古拙难学的一路。他和冯其庸先生相识颇早,请冯老看看他写的字。冯老见其字不少笔触带有王蘧常先生的笔意,感慨“难得!”王蘧常乃冯其庸的老师,冯追随王40多年,王蘧常可说是当世章草的顶峰。冯先生又评价李一的楷书端庄凝静,得晋唐人的意境。冯先生本人是大学问家、大书法家。他对李一的书法路径很认同,“重视读书、重视学问,这是艺术的根本”。尽管李一擅章草,但如沈鹏先生所言,李一是“主张包容的”。“以我的认识,李一书路以碑为主,兼采简、帛、陶文等民间书艺,成就了现在的面貌——有着北方人的厚重、敦实,也参以圆浑、转折之处,显出他的风神。”

当李一遇到范伟群,书画艺术家与紫砂大师碰撞出了新时代的匠心之作

  当代知名陶艺名家、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范伟群,是清末民初制壶大家范大生嫡孙。范伟群本着以弘扬紫砂工艺为己任,致力于继承传统和发扬具有范家特色的紫砂工艺艺术,并创办范家壶庄。他带领着范家壶庄的紫砂人,全心投入紫砂艺术的创作研究,并潜心研究历代先辈的紫砂珍品,深切感悟其艺术气息,积极汲取传统艺术的精髓。根据范大生传世的几款精品,经过仔细研究学习和反复推敲,创作出“传承篇--大生传世精品系列”,其作品工艺精湛、质朴大气、形神皆备,一举获得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1909年,“大柿子壶”诞生于范大生之手。1910年,此壶参加了中国以官方名义举办的第一个国际性博览会——南洋劝业会,并获得了最高奖。无独有偶,百年之后,第41届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办,范大生的孙子范伟群创作的“平安和谐壶”在世博会上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100年,祖孙同圆“世博”梦,范氏家族紫砂绝学传承可见一斑。范伟群的紫砂制作技艺“年少成名,特以表之”,他看似一位天才紫砂艺术家,其实许多的成就与他和文人常联系、互学习、相结合,亦有着不可磨灭的关系。范伟群先后与卢禹舜、薛永年、韩美林等文人相交甚密,并且合作作品。

  紫砂遇到了书法,范伟群遇到了李一。同样是一脉相承的国学,同样是师从往圣的艺术家,他们的相遇、相识、交流、合作,必将碰撞出新时代的精彩。

当李一遇到范伟群,书画艺术家与紫砂大师碰撞出了新时代的匠心之作

  李一和范伟群相识和第一次合作是在范家壶庄。茶叙之间,范伟群把范家壶庄的传承,渊源和李一进行了交流。范伟群认为:书画文人在紫砂壶上镌刻诗词书画称之为文化壶,文化壶是一种融入文人思想,包括宗教禅意精神的紫砂壶。李一认为只是近现代以来,强调“专业化”,所以各行有了“隔”,各门有了“界”。他一直以来的观点就是:术有专攻,时代使然,有分有合,但分是为了合,分是过程,合是结果。缺乏理论思考和学问修养,不可能成为杰出的书画家和陶艺大师,同样,没有创作实践的切身体会,很难创作出壶艺相融的文人紫砂。学艺之间,应相互促进。所谓,“非学无以广其艺,非艺无以尽其学”。

当李一遇到范伟群,书画艺术家与紫砂大师碰撞出了新时代的匠心之作

  相谈之间,两人的艺术观点相通相融之处越来越多,范伟群也不急于书画壶艺合作,而是请李一参观范家壶庄的藏壶,在他娓娓道来之下,李一对范家壶的传承和造型特点有了更深的了解。参观已毕,范伟群拿出了自已精心制作的七把紫砂壶,请李一进行书法创作。壶的造型别致、个性鲜明打动了李一。李一深知手工制作紫砂的费工费时,用呕心沥血来比喻甚至都不为之过,慎重起见,他先在一个四方花插上试笔。花插是一个纤细高古的造型,李一观之良久,当审美意象在胸中孕育成熟,呼之欲出时,他振笔直遂,在中上部用章草小字横写“定风波”三字,而后竖排苏东坡定风波词句,由上到下,由一面向花插四面展开,浑然一体。书写完毕,整个器形的气息有了很大的改观。书法真如同定风波三字一样,把这个四方花插的气息稳稳地定在紫砂作品上,原来的素器,经过书法的加入,既符合器型本身造型,又增强了器形的观赏性。这种名士名工,相得益彰的韵味,将紫砂创作导入另一境界,形象地给予人们视觉上美的享受。在一旁观赏的范伟群不由抚掌赞叹。试笔之后,李一创作热情饱满,一气呵成,分别在四方竹鼓提梁,六方宫灯上刻雄奇古雅的书体和契合茶壶本身意境的题句。

当李一遇到范伟群,书画艺术家与紫砂大师碰撞出了新时代的匠心之作

当李一遇到范伟群,书画艺术家与紫砂大师碰撞出了新时代的匠心之作

  随着第一次有了互相的了解之后,两位艺术家陆续有了更多的往来,他们曾相聚于山东曲阜,在石门山上共同欣赏李一的章草摩崖石刻;也曾同乐于央视中秋晚会现场,对月言欢;还曾共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开学仪式………这些交流和熟悉,使两位艺术家以后的合作更有了深度。

当李一遇到范伟群,书画艺术家与紫砂大师碰撞出了新时代的匠心之作

  作为在各自领域都享誉盛名的两位艺术家,他们明白:长期笼罩在前辈大家的成就之下,依靠描摹前人所作,亦步亦趋,缺少创新,会阻碍文人紫砂的发展乃至停顿。文人紫砂是在文人参与中,赋予人文思想的紫砂作品,从本质上是文人思想情感表达,是一种艺术精神的自然流露,文化紫砂的最大特质就是要有创意内涵。李一和范伟群正是拥有继承的勇气,同时具备贯通的智慧,创造的精神的艺术家。他们的文人紫砂作品,也必将在传统的承续后,推动文人紫砂创新性发展,走向弘扬文人紫砂之路。

当李一遇到范伟群,书画艺术家与紫砂大师碰撞出了新时代的匠心之作

  自古至今,书写章草的书家并不多,而在章草这一书体的基础上寻求突破的书家就更少了。业内人士均认为,李一给章草赋予了新的含义。他的一个重大突破是把很小的章草写得很大,写成长卷和大的横幅,尤其是近年来在山东,重庆等地用章草写的摩崖石刻,更是非同一般。李一在章草上打开了一种思路,这个思路就是变化,写得更活更自由。在李一这里,书文诗画是不分家的。他的作品多是自作诗词,反映他生活的阅历与感悟。李一认为,“不学诗无以书”可以说,李一的书法是以书写心。对此,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曾这样评价李一:李一兄不但字写得好,在旧体诗词方面亦有较深造诣。他的诗在旧的形式内注入时代气息,长篇短句,皆有可圈可点之处。他是生活在都市的乡下人,他是用毛笔写字的当代人,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但他的价值也正在于此。

当李一遇到范伟群,书画艺术家与紫砂大师碰撞出了新时代的匠心之作

  范伟群深知:前辈《大生壶》的成功之处,在于十分准确地把握了民国时期的美学思想,知道时人的审美情趣、内心需求所在。所以他在设计观念上跳出了古典美学传统,以更加睿智的思想,与时俱进的技艺面对紫砂文化发展的未来。他近期的作品《未来之光》,其创作灵感取法于现代工业文明的机器美学,在严谨结构中溢出了节奏韵律。中国艺术研究院邱春林评价:《未来之光》壶的出现,表明手艺人具有现代设计意识,它的出现也许不是首例,都是受时代风气感染的产物。

当李一遇到范伟群,书画艺术家与紫砂大师碰撞出了新时代的匠心之作

  两位求新求变的艺术家一只手要继承历代大家的符号,另一只手要探求历代大家形象外的形。艺术,“艺”是变化,“术”是技术。他们的合作作品也越来越精彩。儒释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李一用三年时间,在儒家胜地曲阜石门山,道学福地重庆老君洞,佛教名山青州南陀山,三座山的摩崖上书写了自作诗的大型章草石刻,以自己的创作接续古代大家。为此,范伟群特意设计了儒道释三山壶。李一观三壶,有圆有方,喻天圆地方之意,有的壶以山形为壶钮者,匠心独运;有的壶天合地接,各得其宜,三把壶造型协调,做工精细、严谨,线条处理简洁流畅,如神物忽来,俱臻妙处。李一见壶,心生欢喜,要在三把小壶中真实、准确地表现三山摩崖的诗、书、评,还要追求书法在壶体的布局精微妙趣,他观思良久,方才下笔。在创作手法上,李一或章草,或小楷依壶风格而定,在内容上,或三山自作诗,或沈鹏,薛永年等先生的题记,在作品构图,布局上,融多种传统文化底蕴于一身、方寸之中表现大千世界,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表达得妙不可言。名壶亦如名山,李一先生和范伟群共同创作“儒道释”三山摩崖壶,以山川作证,名壶为盟,书法相佐,设使有明窗净几,煮茗焚香,对此三壶,如观三山,如习三教,可供后世流传观赏,必将成为文人紫砂的典范之作。

当李一遇到范伟群,书画艺术家与紫砂大师碰撞出了新时代的匠心之作

  北宋张载曾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由于其言简意宏,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将其称作“横渠四句”。要振兴紫砂,必须先搞好绝学的继承。善续紫砂艺术的智慧和学脉,只有对文人紫砂的精髓学懂弄通了,才能真正达到“为往圣继绝学”的境界。李一和范伟群的文人紫砂合作,可谓是善续明清以来的诗人、书画家和紫砂艺人合作的学脉,并且开显出新时代的器识与宏愿,他们把紫砂壶的胎泥、造型、镌刻、印鉴和传统文化、审美意识几乎是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这种文人紫砂的文化价值也正是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吸收各种文化养分积累而成的。(华峰)

当李一遇到范伟群,书画艺术家与紫砂大师碰撞出了新时代的匠心之作

  人物简介:

  李一: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多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从事艺术研究、刊物编辑和研究生教学工作。出版著述多部,曾先后两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书法个展。先后曾担任:《美术观察》杂志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奖评审委员、中国书法兰亭奖评审委员,中央文史馆书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国家艺术基金评审委员。

  重要事件:多年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创作相结合。学生时代即曾在全国大学生书法首届书法竞赛中获奖,多次参加全国书法展览。2005、2013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书法家协会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两次主办“李一书法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和北京故宫博物院等收藏。

  范伟群:江苏宜兴人,1970年出生于陶艺世家,清末民初制壶大家范大生嫡孙,当代知名陶艺名家,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高级工艺美术师,范家壶庄创办人、总工艺师、艺术总监。

[ 责任编辑:徐鹏程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