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走出舒适区——石增琇水彩画学习、教学、探索记

来源: 文化视界 2025-04-07 10:46:40 阅读量:133167
听新闻


一、用水彩画画

2001年学院开设了水彩画方向的研究生课程班,并指派我承担这个班的课程设计、班主任管理及人物课的教学工作。此时,年过半百的我,因教学工作的需要,开始踏上了水彩画的边学边教;边教边学的旅程。虽然心中也忐忑不安,但还是硬着头皮接下了任务,就算是“在水彩中学习水彩”吧。

走出舒适区——石增琇水彩画学习、教学、探索记

所以我在此时就确定了“用水彩画画”的想法,而正是这个不专业想法却在接下来的学习与工作中起到了作用。至今想起此事也是很有感慨:幸亏有了这样的想法也这样做了,否则现在就有可能拼命地从一些约定俗成的套路中想方设法地出逃了。

“用水彩画画”的想法转换了视角,也很容易和其他画种沟通了。因为“画”是共性,共性是寓于个性之中的。中国画的用笔、西洋画的用色、版画的归纳、雕塑的空间分割……都可汲取为水彩画的养分。”

——摘自《中国水彩》第46期石增琇的《闲聊水彩画》

正因为如此,我借助原先学过、画过、教过的众多课程中寻找画水彩画的方法。首先采用一个方法就是打破外轮廓线,这是油画的方法。

走出舒适区——石增琇水彩画学习、教学、探索记《有陶罐的静物》2003

我画水彩从一开始就是门外汉,也正是如此才促使我在学习伊始就叩响了其他画种的大门,后来更是扩大了学习借鉴的范围,戏剧、音乐、影视剧以及民间的工艺美术。虽然这些艺术门类对我的影响或者说我对其理解还是深浅不一,但是,从我历年的水彩画作品来看还是起到了营养的作用。

二、学习、思考与探索

一次听天津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志明先生聊继承与创新的话题,他说,不继承如无根之木,不发展是不流之水。这个说法对我启发极大。

我自2010年开始研究将水彩画的色彩降调与灰色调的尝试。汲取音乐的调式,利用古典油画的罩染与色层叠加之法使画面实现降低明度的灰色调。一是使画面呈现油画的色彩调式:二是避免画面中的国画画论所不屑的艳、俗、媚、荒、草、怪与火气。这个阶段的代表作是”雾锁会泽“与”田野“系列。

走出舒适区——石增琇水彩画学习、教学、探索记《雾锁会泽》2010

走出舒适区——石增琇水彩画学习、教学、探索记

走出舒适区——石增琇水彩画学习、教学、探索记《田野系列1》2012

走出舒适区——石增琇水彩画学习、教学、探索记

走出舒适区——石增琇水彩画学习、教学、探索记《田野系列2》2012

后来在写生中尝试了“点、线、面”的应用。代表作有“骄阳”、“远眺”、“山歌”、“通往海边的路”和《远眺青岛崂山》等。

走出舒适区——石增琇水彩画学习、教学、探索记《骄阳2017》

走出舒适区——石增琇水彩画学习、教学、探索记

走出舒适区——石增琇水彩画学习、教学、探索记《远眺》2015

走出舒适区——石增琇水彩画学习、教学、探索记

走出舒适区——石增琇水彩画学习、教学、探索记《山歌》2016

走出舒适区——石增琇水彩画学习、教学、探索记

走出舒适区——石增琇水彩画学习、教学、探索记《通往海边的路》2015

走出舒适区——石增琇水彩画学习、教学、探索记

走出舒适区——石增琇水彩画学习、教学、探索记《远眺青岛崂山》2021

2017年参照中国画山水画中有一种技法叫“积墨”。我将““积墨法”变为“积色法”。2018年参加“中国当代水彩画研究展”中的《翻耕过的土地(摩洛哥之旅)》和《太行山上》都是这一路技法的尝试。《翻耕过的土地》在画面归纳上也汲取了版画的归纳法。

走出舒适区——石增琇水彩画学习、教学、探索记《翻耕过的土地(摩洛哥之旅)》2017

走出舒适区——石增琇水彩画学习、教学、探索记

走出舒适区——石增琇水彩画学习、教学、探索记《太行山上》2016

走出舒适区——石增琇水彩画学习、教学、探索记

走出舒适区——石增琇水彩画学习、教学、探索记《帕特丽夏·古茨曼(Patricia Guzman)的肖像》2018

2018年在浙江的松阳也做了无边线的色块衔接的实验。

走出舒适区——石增琇水彩画学习、教学、探索记《俯瞰松阳小村落》2018

这些年在河北太行山写生也参照了中国画与书法的用笔,坚持用笔肯定,绘制了“太行之光”和“官岭村老屋”一些写生作品。

走出舒适区——石增琇水彩画学习、教学、探索记《太行之光》2023

走出舒适区——石增琇水彩画学习、教学、探索记

走出舒适区——石增琇水彩画学习、教学、探索记《官岭村老屋》2024

我感到:中国画论应该是中国的画家的绘画理论,而不是单一的画中国画的理论。因此,我也时时注意到一些水彩画中可以体现中国画笔墨的一些地方。代表作有:“巾帼骑手”、“藏民牧马图”、“留学归来的女学生”以及2023年的“苍山洱海”。

走出舒适区——石增琇水彩画学习、教学、探索记《巾帼骑手》2009

走出舒适区——石增琇水彩画学习、教学、探索记

走出舒适区——石增琇水彩画学习、教学、探索记《藏民牧马图》2018

走出舒适区——石增琇水彩画学习、教学、探索记

走出舒适区——石增琇水彩画学习、教学、探索记《留学归来的女学生》2021

走出舒适区——石增琇水彩画学习、教学、探索记

走出舒适区——石增琇水彩画学习、教学、探索记《苍山洱海》2023

艺术语言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材料的介入。在研究画面效果的同时我也注意到材料的因素。如使用水彩画特有的阿拉伯胶的透明性,在已经干燥的水彩画上进行类似古典油画的罩染,使得画面有一种深邃厚重的渐变图层。如在太行山画的石板岩小院与广东的南澳桥。

走出舒适区——石增琇水彩画学习、教学、探索记《南澳桥》2022

走出舒适区——石增琇水彩画学习、教学、探索记

走出舒适区——石增琇水彩画学习、教学、探索记《石板岩小院》2023

人到七十,随心所欲。退休后,离开了课堂,进入了一个人画画的自由天地,我像一个好奇的孩子,在繁多的美术样式和形式语言中东张西望,这么画画,那么试试,力图有些新的改变和进步,却也不亦乐乎。真的,既是闲云野鹤,何不来一场自由自在的旅行呢?

三、走出舒适区

“其实,真要是找到一套完整的绘画方法和模式,那时就该扔掉了,因为,从无法到有法之后,又要破法而创新,赖在成法中不出来,也不是一件有出息的事情。“

——摘自《中国水彩》第40期石增琇的《说说我的水彩画》

1981年在福建鼓浪屿我参加了当时轻工部组织的学习班,课程中有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郑可先生讲到:“要螺旋式的上升,就是从无法到有法之后,又要破法而寻求新的法……,”表面上好像是不断地重复着个过程,实则是每一次的重复都会有新的提升,像弹簧一样是螺旋式的上升。

2020年在云南的一次写生活动中遇到了开创中国写意油画的戴士和教授。戴先生的作品以及学识使我十分钦佩。他的画大胆新颖、用笔肯定,冲击力强,还特别具有中国画大写意的风貌与讲求。例如这幅描绘室内景物的油画,我看到,如同书法的提、按、勾、点一般,方向各异,长短不一,其背后的负形也是各有不同。就这一点来说:先生的作品与其提倡的“写意油画”,就是将中国画画论的精神与讲求运用到他的和他的团队画家们的油画写生与创作中来,产生了一个全新的油画表达方式,并且延伸了中国写意画的概念与意义。

走出舒适区——石增琇水彩画学习、教学、探索记《窗帘》戴士和

之后得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杜大恺先生在题为论述中国画的语言是一个系统的文章中讲到:”中国画的语言系统由五个部分构成,它们分别是以空白为底、以线造型、平面性、装饰性与程式化和似与不似五个部分“。也都是给与现在的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思考方式与果。而这些语言系统我认为也都可以为水彩画所参考借鉴。

走出舒适区——石增琇水彩画学习、教学、探索记《风景》杜大垲

以上提到的当今我国绘画艺术两位具有开创意义的大家,加上近年被广为关注的杨刚先生的油画与中国画,其作品游弋在中国画与油画之间,于简约中渗透出丰富的实质,作品呈现出表现手法与大写意的品格与风貌。

走出舒适区——石增琇水彩画学习、教学、探索记《骑手》杨刚

通过阅读他们三位先生的作品与文章之后使我大开眼界,思想上产生了巨大的震动。真的不能再延续过去的顺顺的课堂作业的画法与思维方式了,走两步!走出这个舒适的区域,可能会遇到很多的新鲜事与新鲜人,偶遇风雨后的彩虹和灯火阑珊处的她……总之,无论是好是坏,是喜是忧。试着走两步,兴许有收益,艺术家需要灵感更需要新鲜的空气。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我自退休后的十多年中伴随着这些认识一直在坚持写生,每一次写生基本上没有事前的周密计划与比较固定的样式,经常在写生中一边观察一边寻找,寻找着美学法则的自然存在。写生时还要注意:尽量注意避开雷同与重复,不管是别人的还是自己的。

由于从事教学管理岗时间较长,对水彩画乃至绘画艺术的学习和创作的时间却相对比较少,这些文字与作品拿出来,也是想得到各位老师、朋友给予批评指导。

(文/石增琇,2025.3.22

走出舒适区——石增琇水彩画学习、教学、探索记《湍流》2019

走出舒适区——石增琇水彩画学习、教学、探索记

走出舒适区——石增琇水彩画学习、教学、探索记《有水塘的老宅》2019

走出舒适区——石增琇水彩画学习、教学、探索记

走出舒适区——石增琇水彩画学习、教学、探索记《泰宁老城区》

走出舒适区——石增琇水彩画学习、教学、探索记

走出舒适区——石增琇水彩画学习、教学、探索记《震泽古镇》2018

走出舒适区——石增琇水彩画学习、教学、探索记

走出舒适区——石增琇水彩画学习、教学、探索记《烟墩角海草房》2021

走出舒适区——石增琇水彩画学习、教学、探索记

走出舒适区——石增琇水彩画学习、教学、探索记《烧火炕的老房子》2017

走出舒适区——石增琇水彩画学习、教学、探索记

走出舒适区——石增琇水彩画学习、教学、探索记《华山》2017

走出舒适区——石增琇水彩画学习、教学、探索记

走出舒适区——石增琇水彩画学习、教学、探索记《天津海河闸》2016

走出舒适区——石增琇水彩画学习、教学、探索记


画家简介

走出舒适区——石增琇水彩画学习、教学、探索记

石增琇,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全国美展专家库评委,中国美协水彩画艺术委员会第三届、第四届委员。天津美协水彩艺术委员会主任,天津市书画艺术研究会顾问、水彩画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云南师大国际水彩研究院学术顾问,云南大理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澳大利亚墨尔本水彩协会艺术顾问、日本现代美术家协会理事。



[ 责任编辑:周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