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美术史上的海洋绘画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当属十九世纪俄罗斯海景画家艾瓦佐夫斯基的海洋油画。但是据我所知,在中国历代绘画中,除了清代袁江的《骊山避暑图》和《海屋沾筹图》等之外,几乎再也难见到以海为题材的作品了。从《骊山避暑图》来看,在并不临海的骊山避暑宫前表现出了海浪汹涌,其实为的是隐喻主人公在海上仙山的相会,以浪漫夸张和山水符号化的手法表现的海水江崖图纹,当然只是象征性的图案,与真实海洋的感觉相差甚远,可以说,一千多年以来的中国画史上尚无真正去表现大海的画家。在中国美术史上,中国现代海洋画派重要奠基人,非画家李海涛先生莫属!为什么这样说?唯以李先生的海洋作品,证明他能够享此殊荣。
李海涛先生,身体力行,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创作了大量的表现海洋的中国画作品。从1985年到1990年,他艰辛跋涉祖国三万一千多公里的海疆,后来不顾年事已高,依然在这期间写生收集素材,怀着对大海的深情进行探索、创造。创造了为了一幅作品深入生活时间最长,写生行程最长,创作周期最长的三项纪录。
我和海涛先生相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对他的印象就是一位谦逊的长者,后来又一同供职于北京画院。他的老丈人是新中国首任海军司令员萧劲光大将。其名字是“海涛”,又以大海为创作题材,画了一辈子海,命中注定与大海结下了不解之缘。海涛先生非常用功,完全出自对艺术理想和事业苦苦追求,有一次我在画院吃完午饭,在楼道里遇到他,他说:清远你现在有空吗?方便的话去看看我的画。于是不顾年近八十的高龄,竟与我一起爬到三楼的一间画室里。
一幅超大尺寸的波涛汹涌的海洋巨作映入眼帘,很震撼。我看到画室里除了画案、画板,还有一个午休用的折叠床。李老十分谦虚,诚恳地让我给这幅画提提意见,面对如此充满激情的作品,我实在是只有欣赏、学习的份儿啊。然后他在画稿上分几部分给我一一做介绍,从祖国北部海疆一直介绍到台湾岛、海南岛和南海诸岛,告诉我中间的一些代表性建筑都是什么,非常具体。李老那认真严肃的神情,看得出他对这幅创作是有多么的执着投入。
据李老的儿子,同为海洋画家的李冬先生介绍,从2006年起,父亲和母亲萧凯以推动中国海洋绘画的发展为使命,创建了以海洋绘画的研究发展机构---中国海洋画研究院,在该院画家中不仅有全国各地的画家,还有许多海外致力于表现海洋的华人画家,后来台湾又成立了中国海洋画研究院分院。壮大了创作队伍,进行了针对海洋绘画的学术研究。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中国海洋画派,以多年的创作实践填补了中国海洋水墨画的学术空白。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1800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有7000多个岛屿,海洋国土是大陆面积三分之一。由于历史上是内陆型经济为主,政治文化中心集中于大陆地区,即使在历史上出现过鉴真东渡、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及郑和下西洋、中日甲午海战等重大海洋行动,但是国人的海洋意识依然淡薄,以绘画形式表现海洋更是微乎其微。随着人类在十五至十六世纪开始关注地球、关注海洋。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海洋事业的崛起,首先基于海洋意识的增强,走出国门奔向深蓝色的大海是我们的目标。一名中国画家,表现海洋,这样的想法也看到了艺术家的胸怀和探索精神。李老的作品与其他表现海的画家用水彩画形式等西画风格表现手法截然不同,他是以传统中国画的手法,画面既显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新颖的时代气象。表现海洋的波涛汹涌的气势,在中国画中没有现成的技法供我们借鉴。他首先从现实中获得直观感受,这一点最重要。如果没有感受,怎么会有曹孟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气势诗句?在亲身感受的前提下,诗与画各有方法。画家再以已有造型手段来不断完善这种强烈的视觉感受,调动黑白、虚实、疏密、色彩关系等等,将这些审美因素交织在一起,产生整体的和谐美感。
我对他的一幅陈列在人民大会堂海南厅《天涯潮海共涛声》的作品印象颇深,一块巨大而稳定的岸礁与海波形成了动静对比,又呈现出色彩的冷暖对比,在画面上又加强了虚实对比。与此幅画相通,他的另一幅《云海苍茫万里情》同样产生了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效果,看似漫不经意,实则匠心独运。《涛声震山河》这幅画以传统的国画勾勒法支撑画面,线条洒脱,同时把体面关系融入一体;黑白灰三者关系明确又微妙,形成了主次对应;海浪色彩丰富而通透,唯妙唯肖。把惊涛裂岸的汹涌和退潮时的平缓形成了鲜明的动静对比。如果没有大胆调动自然景象中光与色,很难达到如此强烈的表现力和大海之魂魄。
过去有人对中国画抱有悲观情绪,说是走到尽头了,这种形而上学的观点看不到事物都是在变化中发展的,又在发展中而变化。海涛先生在艺术上的求索求新,创造出大量令人陶醉的作品,证明了中国画的强大生命力。也可以这样说,从图案化的海水江崖这样的古典形态,到现代形态的转变,开创了具有民族气派的现代中国海洋绘画,在中国美术史上必有重重的一笔。
(文/纪清远,北京画院画家、北京市文史馆馆员,来源:美篇@纪清远)
画家简介
李海涛(1932年5月-2019年2月15日),山东青岛人。北京画院画家、一级美术师、教授、高级创作班导师、中国海洋画研究院名誉院长。授予“东方之子”和“中国优秀民族艺术家”称号,被尊为“德艺双馨”美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