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石夫 《十里荷香》
写意花鸟画在强调笔墨的过程中同时还讲究“气”。苏东坡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吴昌硕所讲的“苦铁画气不画形”,就是这个意思。判断一个花鸟画家的水平如何,不用去看他作品的全部,只要看看他的一笔一画的气质就可知道。这就如同我们看一个演员演戏,听一个歌唱家唱歌,只要看他的一个动作,听他一句发声,就可以听出、看出他是内行还是外行的道理是一样的。可以说,在“笔墨”这一抽象的语言里,体现着画家的全部修养和功力。
郭石夫 《 春藤 》
34cmX138cm 2020年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指出:“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很早就指出了用笔的重要性,是不是拿了毛笔画在宣纸上就可以叫中国画了呢?当然不是这么简单,中国画包含着中国人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具体的形式内容,就用笔而言也有许许多多的讲究与要求。谈到中国画的用笔,线是其中的基本要素,因为中国画主要是用线来造型体现物象和感情等精神世界的。点、线、块、面,线是第一位的,点、块、面可以看作是线的缩短或延伸。
中国画用笔的方法十分灵活,笔下体现的气质力度千变万化。笔在纸上的运行大致可分为平行(如上下、左右、斜向等)和垂直运行等形式,其间又有急徐、快慢、涩畅等速度上的以及提按、点戳、刷拂等力度上的区别,表现出的艺术效果也就各不相同。
郭石夫 《谁人不爱牡丹花》
私人收藏
在中国美术史上,有许多大画家同时也是大书法家,如苏东坡、赵孟頫、文徵明、郑板桥、吴昌硕等等。书法的研习,对于真正的中国画家来说不是可有可无的。我们写意花鸟画,是画家运用客观常说的书画同源决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在远古文字起源于图画,而是说书法的理论和实践几乎包容着中国画用笔的全部美学价值和形式美的内容,中国书法与中国画相比较它更加抽象,但在审美主旨精神上却更为具体。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元明清以来中国的文人画和书法的联系是如此的紧密,书法的修养对于写意画家是何等的重要了。
(文/郭石夫)
郭石夫 《有余图》
私人收藏
(来源:茹昱斋 )
艺术家简介
郭石夫,1945年出生于北京,祖籍天津。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一级美术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中国传媒大学文法部艺术创作院博士生导师,荣宝斋画院访问学者班、高研班导师,书画频道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艺术顾问。
郭石夫先生以大写意花鸟画享誉画坛,并兼擅山水、书法、篆刻、诗词及西洋绘画等,于戏曲上造诣尤深。其花鸟画博综集粹、渊源广大。画风沉雄朴厚、古雅刚正,磅礴而不染犷悍之习,洒脱而内具坚贞之质。凡一花片叶、寸草拳石,莫不深合理法,备极情态,实为中国当代大写意花鸟画领域树立一代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