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烟台市文化和旅游局
烟台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承办单位
烟台美术博物馆(烟台画院)
烟台市美术家协会
展览时间
4月8日——4月27日
展览地点
烟台美术博物馆(烟台画院)第一展厅
前言
海,是永恒的凝视者,亦是流动的边界。当花鸟画遇上海洋,传统笔墨中含蓄的“小景”骤然舒展为浩渺的“气象”——烟台美术博物馆(烟台画院)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邀约当代花鸟画名家名作临海展出,既是对海子诗意的视觉转译,更是对东方艺术自然观的一次深度叩问:在陆地与海洋的交界处,花鸟画如何以笔墨重构生命的诗性栖居?
天人合一:自然观的当代觉醒
传统花鸟画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为内核,而当代创作在延续这一基因的同时,赋予其批判性视角。艺术家不再局限于文人隐逸的寄情,转而以平等的姿态与自然对话——艺术家笔下的荒原枯荷、候鸟迁徙,皆以生态诗学为底色,将“天人合一”升华为对生态平衡的呼吁。在气候变化与物种危机的背景下,花鸟画成为生态意识的视觉载体,以笔墨为媒介,唤醒对自然尊严的敬畏。
笔墨维新:个体的精神突围
当代花鸟画挣脱了“梅兰竹菊”的程式化符号,转向个体经验的自由书写。钢筋水泥与野花的并置、水墨偶然性与数字媒介的碰撞,构成城市化进程中挣扎与韧性的隐喻。艺术家以水墨的不可复制性,抵抗人工智能时代的同质化浪潮,在技术理性中重拾“灵光”。这种创作既是自我存在的确认,亦是对机械复制的温柔抵抗。
东方诗性:文化基因的激活
全球化语境下,花鸟画成为本土文化基因的守护者与转译者。如,没骨花卉以朦胧色彩消解物象边界,延续道家“虚静”哲学,却以情绪化设色回应现代焦虑;胶东半岛的浪花与礁石融入画面,将地域符号升华为人类共通的生存隐喻。传统文人画的“雅趣”被转化为公共精神符号,在守正与创新间,构建起东方美学的当代范式。
物我两忘:生命的诗性呈现
当代花鸟画的终极追问,在于以艺术抵达生命的超越性。狂放笔触捕捉鸟雀的瞬态,实则以“动”显“静”,在喧嚣中寻觅禅意;残荷、裂石等意象的凝视,并非沉溺衰败,而是呈现创伤中的重生之力。这种对残缺的凝视,恰是当代生存困境的镜像,艺术成为废墟之上重建诗意的诺亚方舟。
当代花鸟画的内在精神,犹如古树新生:根系深扎传统土壤(天人哲学、笔墨精神),枝叶向现代性风雨伸展(个体表达、生态关怀)。它拒绝简单的复古或西化,而是在“守”与“破”的张力中,构建独特的东方美学范式——以自然为镜,照见人性的幽微;以笔墨为舟,渡向精神的彼岸。当海风拂过这些作品,我们或可听见文明的启示:在物欲与技术膨胀的时代,艺术依然是诗意栖居的锚点。
烟台美术博物馆(烟台画院)
2025年4月
部分作品欣赏
张德娜
《向日葵之二》
99x75cm
国画
孙万灵
《雨过荷塘》
68x45cm
纸本水墨
樊磊
《山海系列三》
180x97cm
国画
(请横屏观看)
季颁
《留园惊梦》
17x117cm
国画
李恩成
《梦里繁花系列之二》
50x80cm
综合材料
刘扬
《重彩敦煌系列之往生》
97x90cm
国画
韩斌
《游龙》
100x50cm
国画
陈涛
《醉花阴之四》
180x45cm
纸本水墨
赵方方
《网络植物写生系列—2》
68x46cm
纸本彩墨
李兴杰
《插枝梅花便过年》
46x34cm
纸本设色
付万泉
《垂珠》
34x67cm
纸本设色
姚朋魁
《寻常日子》
45x33cm
纸本设色
(请横屏观看)
郭鑫
《漫赏瑞禽》
35x138cm
纸本水墨
王梅言
《野果林之下系列之一》
35x46cm
国画
尹晓尧
《西双版纳写生鸡冠刺桐》
68x34cm
纸本设色
王川
《鸣春》
69x34cm
国画
(来源:烟台美术博物馆烟台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