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集高唐 —— 中国画名家邀请展
主办单位
高唐县人大常委会、政协高唐县委员会、中共高唐县委宣传部、中共高唐县委党校、高唐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承办单位
巩德春美术馆
协办单位
北京寀墨画馆、光辉美术馆、高唐美术家协会、文宝美术馆、北京大墨大千文化公司
展览日期
2025.3.26——2025.3.30
展览地址
聊城市高唐县北湖东岸巩德春美术馆
开幕时间
2025年3月26日上午10:00
马新林--中国美术家协会原理事 题字
前 言
四时俱可喜,最好仲春时。在这阳光明媚,春风和煦,柳眼吐翠的美好季节,报喜的春燕又传佳音:由高唐县人大常委会、政协高唐县委员会、中共高唐县委宣传部、中共高唐县委党校、高唐县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办,巩德春美术馆承办,高唐县美术家协会等五家单位协办的“贤集高唐·中国画名家邀请展”,在我县隆重开展。这是我县今年首次名家云集,名作荟萃的重要展览活动,是一次新时代的兰亭雅集中国画名家邀请展。这次邀请展有三大特色:一是参展名家阵容庞大。三十多人的画家队伍中,既有出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享誉中国画坛多年的耆老名宿,又有出生于八十年代中晚期而如今声誉鹊起的画界新秀,年龄相差近半个世纪,而艺术却在伯仲之间,各显优势。画坛耆宿老柏新翠,花开犹艳,艺苑新秀雏凤清声,含苞吐蕾。参展画家队伍来自全国各地,有在全国及省市画坛执牛耳者,有资深教授、学者,有书法绘画两栖名家。二是作品艺术题材广泛,艺术形式多样。题材有人物、山水、花鸟,形式有大小写意和工笔,三大画科争奇斗艳,工笔写意并驾齐驱,传统新潮各放异彩。三是展览作品水平档次较高。传统中有新意,新水墨中有古韵。既有学术价值和广泛艺术视野之作,又有当代性和前瞻性之佳构。既有繁山复水与空灵蜃景相约、 老辣苍茫与水墨淋漓握手的山水佳构;又有山水古意与时代精神相谐的意象心象山水;有以书入画,诗书画印相互生辉的花鸟逸品;又有意境深邃、独具一格的人物神品。概言之,本次展览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千川汇海阔,风正好扬帆”,让我们去拥抱春天,拥抱新时代的艺术的春天!
兵法绘雪域 妙笔塑雄山
——赏析李兵水墨高原雪山绘画语言
20世纪初,西方绘画中的写实主义技法开始大量应用于中国画创作,无论是人物画,还是山水画和花鸟画,都在整体风貌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具体讲,写实技法的深刻影响则是集中体现在"造型"和"塑造"这两个层面上,不仅为中国画的创作与发展提供了巨大支撑作用,也由此开启了传统绘画向现代绘画转型的崭新篇章。
摆脱程式
综观现代山水画的创作历程,一方面是画家在构图上更喜欢选用俯瞰式的取景方式,通过描绘和抒写气魄雄伟、连绵不断的群山造型,凸显出祖国大山大河的壮美与高阔。而另一方面,是画家对于山水境象的塑造愈加精致与细腻,特别是关于山、水、树、石等传统山水绘画中的常见物象,塑造得尤为结实与生动。作为中国水墨高原雪山画法的创始人,李兵正是在现代山水画技法的基础上改革创新,以“造型”和“塑造”见长的一位画家。
虽然传统山水绘画的题材几乎覆盖了中国各地的山峦峰崖,但也基本是局限在具有一定程式化技法描绘的物象组合范畴,致使传统绘画缺乏生气且少有新意。而李兵之所以能够将高原冰雪山水描绘至如此高度,其关键与核心恰是在于他将“造型”和“塑造”的结合发挥到了极致。首先,高原雪景山水与传统山水之间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画面中几近没有杂树、飞瀑、屋宇、桥梁、游人等传统山水画元素;其次,画面的主体"山峦"也不再是原本由山石或土石堆砌形成的或高、或远、或深的景象。也就是说,高原冰雪山水绘画从造型结构到质感表现都与传统绘画截然不同。因此,在传统山水绘画技法中常被奉为圭臬的"树石法"在此绝不可再照搬摹写。况且现实景象中的积雪往往是在狂风席卷之后,随着山体走势洒落成为一种棱角分明、结构平整的覆盖形态,包括积雪的洁白、轻盈、松软以及冰凌的坚硬、晶莹、透亮等特性,必然会对画家笔墨语言的表现力和塑造力提出新要求、新高度和新思路。
独特皴法
鉴于造型结构与质感表现的天壤之别,由此引出了李兵对于古人笔墨语言的深入总结与个性化技法的全新开创。古人的笔墨语言是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积累而来的精髓与要义,特别是在亘古绵长的中国画领域,笔墨与文脉的传承显然更为重要,例如如何在一笔之中感叹风雨飘零、饱经沧桑的厚重,如何在点墨之间抒写万象升腾、栩栩如生的灵巧……其中精妙完全可以在古人的笔墨语言中找到答案。李兵显然深谙此道,精研古法、博览佳作,誓以古人笔墨为根源、传统文化为沃壤,从中吸收养分、汲取精华、借鉴优点,长期以来练就了深厚的笔墨功底。其笔法生动精巧而不失沉稳大气,墨法自然浑厚而不失章法结构,笔墨之间又衔接得恰到好处,使得画面丰富细腻而不繁复缭乱。
可以说,李兵对当代中国画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李兵冰雪皴”,这一皴法也正是其高原冰雪山水绘画的绝妙之处。 “李兵冰雪皴”的灵感源于唐代李思训的斧劈皴,以及衍生而来的刮铁皴、马牙皴、拖泥带水皴、雨淋墙头皴等。 在冰雪山水绘画的创作中,“李兵冰雪皴”能够更加立体地分隔出雪山的转折与走向,尤其是针对这种碎石少、体块大的山形面貌,在视觉上呈现出意想不到的表现效果。 而当近观细品李兵的皴法时,会发觉在大块的“冰雪皴”中包容着无数个小块的“冰雪皴”,大小皴法之间既相互组合为统一的整体,又可各自拆分为不同的个体,以此凝结与分散为不同的结构与节奏。 所以说,李兵的笔墨语言一方面是对应着自然景象的客观结构,契合着观者的真实观感,拉近了艺术创作与大众认知之间的距离; 另一方面是在客观结构转化为笔墨结构的同时,毫不丢失传统笔墨的气韵、趣味与格调,坚守着艺术创作特有的审美性和绘画性。
因白而生
对于冰雪质感的精致塑造,堪称是李兵冰雪山水绘画的灵魂所在。 虽说雪景在中国美术史中是一种较为传统的绘画题材,但李兵笔下的雪山却不能仅仅用“传统”定义。 因为他对“冰雪”的表现性塑造显然超越了传统,尤其是在创作中运用到了“挤白”“衬白”“冷暖对比”等染雪法,充分彰显了高原雪山因“白”而生的一番旷世美景。
第一,雪山的“白”具有鲜明的转折感,无论是大片积雪的铺染,还是小块积雪的刻画,他都十分注重明度上的微弱差异,使得“白”的层次各有千秋而非一片沉寂,特别是“挤白”技法的运用更加凸显了冰雪轮廓的线条美感。
第二,雪山的“白”具有不同的厚度感,他以袅袅婷婷的笔墨游走在画面中挥洒出了影影绰绰的痕迹,而观者恰好可以从中感受到冰雪的深浅与起伏,假如仅以传统的画学技法“留白”来处理,那么画面势必会显得空洞和虚无。
第三,雪山的“白”具有一定的颜色感,他通过“衬白”和“冷暖对比”等技法不仅使得积雪的色泽更加自然明快,而且描绘出了高原雪山的客观温度与气候特征,更巧妙的是,借助色调的变化强化了雪山的气息感和风动感。以上皆是他冰雪山水绘画得以让当代画坛为之震撼的关键。
总而言之,李兵的笔墨语言无疑是源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源于高原冰雪山水的真实之美,其笔法、皴法乃至染法等“兵法”均是对自然造化的崇高致敬,既包含着坚守与承继,又显现着发展与创新,而且最值得大家学习与称赞的正是他以一己之力描绘了高原雪山的壮美与高阔、精致与细腻,不仅开创性地推动了当代中国画笔墨语言的演化进程,也为中国山水画的开拓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文/庞思建,本文原载于《中国收藏》杂志,作者系《艺术市场》著名艺术评论家)
(来源:千乘艺术)
艺术家简介
李兵,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四川省文联副主席兼四川省文艺志愿者协会主席,四川省政协书画院副院长,清华大学中国书画艺术高研班导师。中国水墨雪山画体系的创立者和领军人物。2019年6月在吉尔吉斯上合峰会获“国际和平艺术家奖”,同年进入“中国星锐榜”并获得“德艺双馨艺术传承贡献奖”、“2019中国书画年度人物”、“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人才”等荣誉。作品被收藏悬挂于北京毛主席纪念堂、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会议室、澳门特区政府、泰王国钦赐淡浮院、四川省体育馆、成都锦江大礼堂、成都大运会主场馆等重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