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李明丨北魏摩崖《石门铭》临习之我见

来源: 文化视界 2025-02-28 09:13:59 阅读量:10926
听新闻

《石门铭》是北魏摩崖石刻的代表,全称《泰山羊祉开复石门铭》。石刻凡28行,满行22字,后段题记为7行,每行9字-10字。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正月,太原典签王远书丹、武阿仁凿刻。

此刻崖面开阔,略有凹凸,气势雄峻。彰显摩崖石刻开张大气、浑朴自然的特点。康有为誉之为“神品”,云:“石门铭飞逸奇浑,翩翩欲仙,若瑶岛散仙,骖鹤跨鸾”。

此刻我曾多次到陕西汉中“汉魏十三品博物馆”考察观摩,记忆最深刻的是第一次。因此碑迎门而立,刚进大门,碑刻之气息便扑面而来。我瞬间被碑中摇曳跌宕的字势,灵逸飞动的神采所震动,心灵似有契合。之后便对《石门铭》情有独钟,每做日课,常回想当时之感受,渐有所悟。

个人以为,临习此刻有三个要点:

一、首先要分清碑、帖临写的区别。帖大多是墨迹,我们能够很清楚地看到笔的起收和笔画之间的交叠轨迹。但是碑是刻在石头上然后拓下来的,每个字如何完成书写是需要我们去想象的。启功先生曾经说透过刀锋见笔锋,即化刀为笔,把碑的刻画化为书写,这是写魏碑书法的关键。我们看到的一块碑,从书丹、刻工镌刻、岁月风化、剥蚀及拓工精粗、人为残损等,历经数次创作和变化,所以我们在临写的时候,就要经过理性的思考,对它要进行理解性的书写。尤其《石门铭》这块石刻,石面比较凹凸、斑驳,石花也较多,有些字模糊不清,造成临写上的极大困难。因而,临写前对碑的认识,及对临碑方法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临写时,若没有辨析,去照猫画虎似的描形,是很难得其要领的。从这个角度上讲,《石门铭》是不太适合初学者临习的。

二、《石门铭》是圆笔魏碑的代表,是篆籀笔法运用的体现,同时又是方圆兼备的,也有隶书用笔的特征。临习务必要表现碑的意味,所以在用笔上强调逆势涩行,尤其在笔和纸的关系上,是顶纸而上的状态。笔在纸上尽量要能够压得住,气要能够沉得下,通过这种涩行顶纸,笔与纸的摩擦对抗,形成点画的苍茫感和碑的金石味。

《石门铭》的点画形态是丰富的,也是生动的。在临习中要充分体现用笔上的变化,尤其需要体现书写性,以增加点画间的呼应关系和气息的畅达。在沉稳、苍茫、圆浑、质朴的线质中体现此刻的飞逸灵动,否则容易导致刻板和生硬,神采散失。

三、临习《石门铭》,在结字上多要关注“势”的表达,使结字险正相生,富有张力。不能停留在表面的字形上,要不拘于形,要有想象力和生发能力,强化开合聚散,疏密收放,以使结体更具张力。关于《石门铭》的字势表达,主要体现在几个关系的运用上:

1.形与势的关系在《石门铭》中的运用

形是每个字的外形,代表一种空间的存在。每个笔画、每个部件之间在空间上都有一种对应关系,涉笔成形,集点画成字,都有相应的位置和比例。势则是通过笔画的次序组合,有力度、速度、角度、节奏的参与,形成了一种体态、味道、神采,是空间性和时间性的统一,从形到势是由形而上升到神态上的把握。所以临习《石门铭》,不能拘泥于去描摹碑字的外形,我们要从形上去捕捉每个字势。此刻凹凸不平,有残缺,有剥蚀,还有很多的石花,点画隐约其间,如果我们还拘泥于点画的空间位置,可能就有很大的偏差,观察字势才是最重要的。这是我们临《石门铭》最关键的。

2.险与正的关系在《石门铭》中的运用

险正关系,最能体现字势,字势的险正体现在结字上。《石门铭》的结字险正相生,险中求正,正中寓险,动静结合。如何造险和救险是字势表达的一种方式。在结字上一定要克服平、匀、雷同的问题,构建出《石门铭》字势的特殊味道,即康有为所说的“飞逸”之美。险正关系体现出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只有这种有矛盾关系的共同参与才会造成这种险正之势,比如高与低,宽与窄,大与小,长与短,疏与密,都是造成险正的方法。

3.开合、疏密关系在《石门铭》中的运用

开合聚散是使结字具有张力的方法。在开合聚散的过程中形成疏密和收放关系,形成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通风”的空间对比关系和视觉效果。《石门铭》的体势开张,雄强恣意,大开大合正是此刻结字的特点。临习时,要通过开合与聚散体现字势的变化。字的上下、左右、内外之间有开合、伸缩,同时结合大小、长短,纵横、松紧,强化结字的张力和丰富性。

4.穿插避让关系在《石门铭》中的运用

《石门铭》字势需要各种矛盾关系的对比,但同时还需要矛盾的统一。统一起来就需要点画之间的协调、配合、揖让、偃仰和呼应,所以穿插避让是尤为重要的。临习《石门铭》,不管什么样的结字类型,是独体字,还是上下结构、左右结构或者是包围结构,一定要注意笔画的穿插和避让,务使结字做到紧凑而不拥簇碰撞,疏朗而不松散支离。这种穿插避让不仅体现在单字之中,也体现在行间和整体章法上。

把握了以上几个要点,然后做好整体章法的构建。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抓住《石门铭》的字势特征,通过自然书写表达碑刻意味,随势生发,随机而变。书写过程中处理好字行关系,使行气贯通,字字观照,行行呼应。若能如此,《石门铭》的那种“飞逸奇浑,分行疏宕,翩翩欲仙”的味道就会跃然纸上。

文/李明,《北魏摩崖《石门铭》临习之我见》)

作品欣赏

请横屏欣赏

李明丨北魏摩崖《石门铭》临习之我见

李明丨北魏摩崖《石门铭》临习之我见

请横屏欣赏

李明丨北魏摩崖《石门铭》临习之我见

李明丨北魏摩崖《石门铭》临习之我见

李明丨北魏摩崖《石门铭》临习之我见

李明丨北魏摩崖《石门铭》临习之我见

李明丨北魏摩崖《石门铭》临习之我见

李明丨北魏摩崖《石门铭》临习之我见

李明丨北魏摩崖《石门铭》临习之我见

李明丨北魏摩崖《石门铭》临习之我见

李明丨北魏摩崖《石门铭》临习之我见

李明丨北魏摩崖《石门铭》临习之我见

李明丨北魏摩崖《石门铭》临习之我见

李明丨北魏摩崖《石门铭》临习之我见

李明丨北魏摩崖《石门铭》临习之我见

李明丨北魏摩崖《石门铭》临习之我见

李明丨北魏摩崖《石门铭》临习之我见

李明丨北魏摩崖《石门铭》临习之我见

李明丨北魏摩崖《石门铭》临习之我见

李明丨北魏摩崖《石门铭》临习之我见

李明丨北魏摩崖《石门铭》临习之我见

李明丨北魏摩崖《石门铭》临习之我见

李明丨北魏摩崖《石门铭》临习之我见

李明丨北魏摩崖《石门铭》临习之我见

李明丨北魏摩崖《石门铭》临习之我见

李明丨北魏摩崖《石门铭》临习之我见

李明丨北魏摩崖《石门铭》临习之我见

李明丨北魏摩崖《石门铭》临习之我见

李明丨北魏摩崖《石门铭》临习之我见

李明丨北魏摩崖《石门铭》临习之我见

李明丨北魏摩崖《石门铭》临习之我见

李明丨北魏摩崖《石门铭》临习之我见

李明丨北魏摩崖《石门铭》临习之我见

李明丨北魏摩崖《石门铭》临习之我见

李明丨北魏摩崖《石门铭》临习之我见

李明丨北魏摩崖《石门铭》临习之我见

李明丨北魏摩崖《石门铭》临习之我见

李明丨北魏摩崖《石门铭》临习之我见

李明丨北魏摩崖《石门铭》临习之我见

李明丨北魏摩崖《石门铭》临习之我见

李明丨北魏摩崖《石门铭》临习之我见

李明丨北魏摩崖《石门铭》临习之我见

李明丨北魏摩崖《石门铭》临习之我见

李明丨北魏摩崖《石门铭》临习之我见

李明丨北魏摩崖《石门铭》临习之我见

李明丨北魏摩崖《石门铭》临习之我见

李明丨北魏摩崖《石门铭》临习之我见

李明丨北魏摩崖《石门铭》临习之我见

请横屏欣赏

李明丨北魏摩崖《石门铭》临习之我见

李明丨北魏摩崖《石门铭》临习之我见

(来源:苏州水月禅心文化传播)

艺术家简介

李明丨北魏摩崖《石门铭》临习之我见

李明,1971年9月生,安徽省怀远县人。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导师工作室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书法高研班导师,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主席。

曾担任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第五届青年书法篆刻展、第二届楷书展评委。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教学节目主讲老师,曾主讲赵孟頫行书《洛神赋》32讲、《一日一书》16讲。

作品曾获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优秀奖(最高奖);第五届书法兰亭奖佳作奖二等奖;首届中国书法院奖;全国第二届青年书法篆刻展二等奖;第二届兰亭奖提名奖;九届国展提名奖;纪念老子诞辰2578周年全国书法展一等奖等。入展第八、九、十、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第二、五届兰亭奖作品展;“民族脊梁”全国书法大展;中国美术馆当代书法提名展;现状与理想书法批评展;源流·时代二王书风主题展等40余次全国性展览。

[ 责任编辑:孙秀青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