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于农村,关于小时候的记忆最多的就是在田间的劳作与娱乐,几乎北方所有的农活我都做过,收麦子、摘棉花、种花生、挖红薯、打烟叶、掰玉米、敲芝麻……还去建筑工地做过小工。当然还有很多现在孩童所不能体会的娱乐活动,如弹弓打小鸟,河中摸螃蟹、抓鱼,打纸做的“四角面包”,冬天挨着墙角挤暖和,推着车子轮胎满街跑进行比赛等,现在想来,无尽感慨!
李永强 事事如意
我的家庭既不是书香门第,也没有显赫的背景。在我的印象里,父母一直都在为生计而忙碌,他们虽然没有教给我很多文化知识,但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培养了我坚毅的品质。我从1996年开始学画,上高中,考大学,读硕士、博士,没有跌宕起伏、动人心弦的经历,有的是平平淡淡的生活与一以贯之的坚持。虽然各个时期所学的重点有所不同,但都没有离开过中国画。本科时的专业是美术教育(中国画),硕士、博士专修中国美术史,且主要是中国绘画史。记得当时报考硕士研究生时,从技法转到理论还是挣扎了一段时间的,毕竟对当时的我来说,理论是深不可测的专业。但由于报考技法类硕士必须要到所报考的院校考试,而报考理论专业则可在当地考试,因为我当时在中学教书,不好请假,于是就走上了中国美术史研究的道路。
李永强 桃花笑春风
我一直认为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我既从事绘画创作,也进行学术研究。这使我看问题比较全面,既不会出现“画家看不起理论家”的现象,又不会有“理论家不把画家放在眼里”的观点,因为二者无论哪一个都绝非易事。画画之难,若非亲笔挥写实难想象,若非长久的肌肉练习与深刻的思考实难有所创造。理论研究之难亦然,要想写出有深度的学术文章,没有长期的学术训练与写作积累绝不可能,且一个选题只能写出一篇文章,不能重复。“画家看不起理论家”是认为理论家只会纸上谈兵,不会创作;他们认为文章可以随便写,其实这些画家压根就不知道什么是好的学术文章。“理论家不把画家放在眼里”是认为画家不读书、不懂学术,只会舞动那两笔,只有那“三招二式”,这其实是理论家对画家的误读。其实,画家技法的创新与优秀作品的创作就是学术研究,这一点不容置疑。画家的优秀作品都是经过深度学术思考而创作出来的,是不同于古人与他人的创造。那些重复的“三招二式”的作品虽然也能卖钱,也能出书,但却不是真正的创作,就像理论家也会写一些不痛不痒的一般性文章一样。理论家的文章并不是篇篇都是鸿篇巨制,画家的作品也不是幅幅都能被称为精品。明白这两点,画家与理论家也就不会出现互相轻视的现象了。
李永强 荷塘清远
不擅一艺,莫谈艺。的确如此,艺术创作与学术研究不可分割,虽然两者在时间上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因为一个人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去画画了,做研究的时间就少了;做研究了,画画就受影响了。但二者又相互促进、相互补充,艺术创作让我对绘画技法的感触更为深刻,对笔墨的理解也更到位,更重要的是使我的写作、研究既感性又理性,既有感受又有思考,不至于隔靴搔痒。学术研究使我的艺术创作免于流俗,避免了草莽之气与江湖之气,使绘画作品有书卷气。
李永强 清影
我喜欢画荷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清香无尘。我的画追求轻松、清雅、宁静的艺术风格,画中没有张狂恣肆的用笔,没有气势雄浑的视觉张力,有的是清清淡淡、平平实实,有的是清风徐来的祥和。画面没有追求不食人间烟火的孤寂与荒寒,而是鸟语花香的勃勃生机。有人说色彩俗,其实不然,色彩本身不俗,关键看如何使用。我的画从不回避色彩,努力做到色彩清雅、意境清幽。
绘画创作与学术研究都不是一蹴而就之事,它需要平心静气、用心去思考,更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坚持。
我们应该边走边画,边思考边研究!
(文/李永强,来源:中国书画报)
画家简介
李永强,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学报《艺术探索》执行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造型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广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漓江画派促进会秘书长。出版著作《 < 宣和画谱 > 中的缺位——米芾绘画艺术问题考》《格物与文心:宋代画学论稿》《20世纪中国画名家在广西的艺术创作与活动》等,曾获广西文艺铜鼓奖、广西社科优秀成果奖、广西文艺花山奖。2024年,获聘广西文艺“出精品、出人才”2024-2026年度“签约文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