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名称
如是——张杰艺术展
展览时间
2024年12月27日——2025年3月5日
展览地点
湖北美术馆负一楼特展厅
展览主办
湖北美术学院、湖北美术馆
展览协办
零点美术馆
策展人
孙振华
学术主持
冀少峰
艺术总监
傅中望
展览统筹
刘力英、胡莺
展览执行
夏梓、程然、侯铮、王彦敏
展览设计
乔杰、阮鉴、陈辉、汪鋆、周罡、杨毅
宣传推广
夏梓、符坚、曾静
展务运输
何淑君、简杰
展览会务
黄利、李煜婷、李敏
展览收藏
马文婷、张丽、章后仪
公共教育
雷雅婷、赵晓娇
《0.618》
版画
纸本
98.5cm×201cm
2024年
在一面镜子前活着和死去。
——波德莱尔
画家作品的深意,常常是一个谜。例如张杰,他到底想画什么?
非常近,又非常远;非常喜,又非常悲;非常美,又非常颓;非常艳,又非常灰……
张杰的画给人的感觉很复杂,这些场景,蕴含着一种不可说的东西。乍一看,时尚、艳丽、璀璨,如繁花绽放,如春晚舞台;细一看,惊悚,不安,担心,焦虑。一些常见物,或者变异的常见物,被不合理地拼凑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热闹的景观。这些景观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大多数是动态的,或者漂移,或者喷发,或者绽放,或者蔓延……即使是静物,也能听到时间的喧闹;看到时间的印记。所有的景观,都被一种神秘的、宿命般的力量牵引。沿着时间的逻辑,观众不禁会想,它们的后来呢?后来会怎么样呢?
金庸说:“人生就是大闹一场,然后悄然离去。”张杰的这些画,就是约着我们,目睹大闹一场的最后喧嚣,想象它悄然离去后的寂寥。
张杰显然是有备而来,似乎是要成心拿这批画来挑事。
《宝箱》
数字版画
铝塑板
108cm×140cm
2023年
挑点事儿对很多画家来说,不算什么,对张杰却不容易。为什么?他是天秤座。
星座这事儿,不说也罢,真说起来,好像也有几分道理。天秤座的张杰,性情温和、绵柔;哪怕心中再有正义感,也不愿意跟人起冲突,和人针尖对麦芒地干仗。画出这批画,将它们展示出来,对一个天秤座,不知道会权衡多久,纠结多久?
相对于张杰的过去,这批画几乎等于背叛;等于离家出走。这种决绝,对天秤男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张杰丢掉了从小相伴的画笔,用iPad,用绘画软件作画。这种断、舍、离恐怕不是轻易用尝试、创新就可以简单解释的;这相当于主动离开了几十年的舒适区,把自己放逐到一个人迹罕至的荒岛。幸好这个岛上还有一个大卫·霍克尼,与这个杰出艺术家为伍,让张杰不至于完全成为一个孤勇者。
更重要的,这批画丢掉了张杰经过长期训练,依赖绘画媒材,通过形体、色彩描摹对象所形成的身体感知和肌肉记忆,这是一种深入骨髓,已经成为下意识反应的绘画技能。
如果说媒介是人的身体的延伸,那么过去,绘画媒介是张杰延伸的身体。现在,它被张杰放弃了,他要重新在电子媒介中寻找具身性,重新建立新媒介和身体之间的联系。
《梨子和橙子的快乐》
数字版画
铝塑板
106cm×140cm
2024年
为什么?
庄子有“得鱼忘筌”和“得意忘言”的说法。对得鱼忘筌,人们常常解做贬义,认为捕获到了鱼,不应该忘记捕获它的鱼篓。实际上,这两个成语说的大致是一个意思,从哲学上理解,它讨论的是工具、语言、手段与意义、内涵、目的之间的关系。
在工具的层面上,绘画媒介、绘画技能、画家身份统统都是工具,都是“筌”和“言”;只有艺术本身,只有“鱼”和“意”,才是艺术的目的。
一个画家,难的不是掌握工具,而是对艺术真谛的领悟;是在艺术实践中所形成的眼光和趣味。在这个意义上,一个画家所谓的“成功”“名气”“身价”仍然还只是“工具”的层面而不是艺术本身。
张杰是一个真正懂艺术,能够品鉴艺术之美的人。星座学里说,“天秤座对美感和艺术有着特殊的敏感度,通常具备艺术天赋”。不知道别的天秤座是不是都这样?张杰的艺术眼光和趣味是大家公认的。
为什么张杰在湖美附中和基础部能够成为深受学生爱戴的好教师?为什么一个油画家可以把美术馆做得如此有品质?还是那句话,他不是一个只关心传授技术的教师;也不是一个把美术馆作为职业的专家,他只是以一个艺术家的敏感和心性去指导学生;以别致、细腻的审美的眼光去衡量美术馆的馆长。在张杰的生活和工作中,他肯定会犹豫不决,踌躇不定;也肯定会不安于现状,总是纠结着如何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曾经多次和张杰长谈,每次都深得教益。例如,他曾长时间思考为什么中国人画油画总是和西方人不一样?差别究竟在哪里?在浙江美院读大三的时候,英国著名油画家尤恩作为外教到他们班上课,他抓紧一切时间向尤恩请教,后来他终于领悟到,油画的技法、媒介、造型、色彩这些工具性的元素我们都可以学得很像,但是西方油画骨子里的那种理性、分析的精神可能是中国画家所缺乏的,又很难领悟、掌握的东西。
八十年代的杭州南山路上,西湖的风吹拂着张杰;浙江美院的清高、散淡,略显慵懒的悠闲与张杰一拍即合,把他熏陶成今天的样子。
许多画画的人对绘画这件事存在着一种整体性的误解,认为只要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信息足够,肯下功夫,就能得到力量与智慧;艺术就能不断进步,直至高峰。这是一种天真的艺术观。
《龙蛋》
数字版画
铝塑板
101cm×140cm
2024年
在一个多元并存、包容开放,不断有人断言“绘画已死”的时代,与其讨论绘画的死活,不如反求诸己,思考当下。事实上,绘画已经死去的,或者将要死去的,可能正是那些工具性的元素,而艺术的价值越是在一个高科技时代,越发显得珍贵。在今天,究竟什么是艺术?艺术到底能做什么?再次成为一个初始的问题。
艺术史是奇妙的。对过去而言,它们并没有消逝,今天就是过去的结果,这就是传统的力量;由此推断,今天艺术也不只是为了现在而存在,而是为了决定和塑造未来。因此,今天的创作只有在走向未来中才有意义;同时,未来也已经参与了今天的创作中。所以,艺术的当下,既包含了过去,也指向着未来。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张杰的绘画是当下的。他的作品是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所描述的《景观社会》的表征,是关于景观社会的警世危言。
居伊·德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传统,他认为整个社会生活由于媒介和图像的泛滥,显示为一种巨大的景观积累,商品社会转变为景观社会。在景观社会中,电子符号建构出来的物的影像,掩盖了真实的社会关系,成为感性欲望和声色犬马的诱惑。所有的生活都被五光十色的景观所包围,现实被景观掩盖,真实被虚假替代;原先鲜活的生活本身被转变为一种景观化的镜像。
张杰用虚拟绘画的方式,描绘了景观社会的图景。他将现实生活中耳熟能详的东西,如鲜花、草、水果、石头、陆地、船、飞机、海洋球等各种真实的符号不合常规地拼凑在一起,通过隐喻、借代的方式,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景观化的社会图景。它们浮华、夸张、艳丽、虚假;它们荒诞、怪异、不确定。在这一片表面繁华的背后,表达了作者的忧虑、焦灼和批判立场。
张杰所采用的电子媒介,恰好与这个景观社会相对应,它的色彩极其鲜艳,图像极其时尚,各个元素极其吻合当今的消费时代……在这个过程中,谙熟传统审美的张杰大胆放弃了传统媒介,他换了一支“新笔”,获得了艺术在今天新的可能性。张杰对“景观社会”这种淋漓尽致的表现,或许是传统绘画媒介所难以企及的。
张杰可以感到宽慰,一个画家无法改变世界,也无意左右他人,但只要有人读懂了他的画,哪怕只有很少的人会意,他都会欣喜不已,因为他们共同分享了那个秘密的花园。
(文/孙振华,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上海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湖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雕塑学会秘书长、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如是张杰》)
张杰的视觉图像表达是一种反绘画的视觉表达路径。其视觉图像中饱满的色调,时尚、冲动、鲜活,不仅强烈吸引着阅读者的眼球,更以一种梦幻迷离的景致,营构出了一种非现实的恍兮惚兮的梦之幻境。
张杰的视觉图像世界是以一种理想而又浪漫的艺术虚境来表达自我在当代激变的社会发展现实面前的一种生活实境。他将真实愿望和非现实的梦境场景相融合,营构出的是自我的一种精神上的文化想象。因而他的视觉叙事鲜有说教式的完美与崇高,也没有追求题材和意义,但对物质世界的诱惑与幻想,及当代社会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激情、向往与幻想,都悄然隐藏在艳丽的色彩,扑朔迷离的景象中。这其实是张杰个人自由支配的精神世界,更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排斥。但图像中大量的拟梦境般的讲述,梦幻般的诗性空间,揭示出的实则是张杰的内心的精神世界,那的确给阅读者印象的是一个沉醉的梦世界。张杰何时能从这个沉醉的梦境中走出倒是一个问题。他看似热情似火,情义并重,实则极度内向,甚至有时表露出淡淡的忧郁与羞涩。他既对未来美好生活充满着向往,但又不得不直面现实的生活的惨淡,同时还要从以往惯习的旧生活中走出。难能可贵的是,张杰始终遵循着自我内心的感受,将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倾注在图像间、屏幕上。
《红色景观》
版画
纸本
152cm×300cm
2024年
因而直觉、非理性、梦幻迷离、颜色诱人成为他的视觉修辞。那些珠宝、鱼钩、鱼线、斑驳的内衣、黄色香蕉船、粉色花、滚动的气球,则构成了他的视觉叙述主元素。难以掩饰的是对现实生活充满着不切实际的幻想。视觉图像中形象的含混不清、漂浮不定、暧昧难测,似乎又验证着张杰的那种不愿说抑或不想直面现实生存处境的怯弱。他在孤独的静思中,透过屏幕间激情挥洒的线条色面,诉说着自我精神上的孤独及欢愉背后的痛苦与忧郁及难以从沉醉的梦世界中醒来的困惑。他画出了自我的纠结与愁绪,画出了自我的困惑与迷茫,画出了自我的孤独、孤寂与忧伤,画出了自我的忧郁、犹疑与彷徨,画出了自我难得一见的清醒,及在清醒中又时时有种随波逐流般的窘境。
乔治·奥基弗曾说:“那里如此美丽,又如此荒诞。”这很符合张杰的视觉叙事逻辑。他借助平板电脑、手机、智能软件,随时随地,倾注着自我的一种令阅读者眩晕的感觉与冲动,释放着一种生命的激情与活力。在这些机器的屏幕间,张杰寻找到了属于自我的精神空间,并以一种对当代社会的敏感而又真诚的思考,讲述着迷人景致背后的绝望与迷茫,痛苦、孤寂和忧伤。他试图摆脱已有的成熟的叙事技巧与方式,以一种反绘画的勇气和完全脱离学院技艺的方式,淋漓尽致、随时随地、激情地挥洒着自我的真诚与真情,感知与感受。
虽然张杰的视觉图像看似光鲜华丽令阅读者迷醉且心旷神怡。但一种艳丽的图景中时时传达着一种令阅读者不安的情愫。像一种暗流,在平静下流动着焦虑,随时爆发出一种令阅读者意想不到的危险。徜徉在这些华美光鲜的视觉图像间,有种美丽的脆弱与危机。现实看上去很华美,但又很脆弱。美只存在梦想间的一瞬,华美构成了这个时代的表征,人类的生命其实在慢慢被这种看似华美的事物悄悄地吞噬掉。拉奥孔曾有一个呐喊:“不管怎样,我害怕那些希腊人,即使他们带来礼物。”所以说华美性感虽然美丽诱人,但它无疑又充斥着种种危险因素。这实则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恐惧与逃避。虽然他的视觉图景说得不是很清晰,语义暧昧讲得也不是很明白,但阅读者还是读出了张杰视觉讲述背后的意义:现实世界处处充满着一种悖论陷阱。而世间万物似乎又难以逃离这种悖论陷阱,美、危险、脆弱、破碎的窘境。
张杰的视觉图像世界其实并不晦涩难懂,也没有所谓的宏大叙事玄机,亦鲜有那种动辄以使命感、责任感,去教化人的那种虚情假意。他精心编织所营构的这个虚无缥缈又令阅读者沉醉的迷醉的梦幻般的诗性空间,实则是自我在精神上的出走,是对纷纭变幻的现实世界的一种逃避,是对规则束缚的挣脱,是对学院技艺的远离。他放弃了绘画,放弃了令阅读者迷醉的技艺,放弃了多年的用油画经验去吞噬世界的野心,转而用屏幕释放着自我激情而又无尽的想象。在激情奔放中又诉说着自我的孤独、孤寂与忧伤。这是一种断舍离般的勇毅前行。他挣脱的是传统绘画经验的束缚,赢得的却是面向广阔空间的无尽未来。他以一种反绘画的勇气,孤独地探索着,营构出的则是一个充斥着梦幻与迷离,扑朔与神秘,理想与现实,梦想与幻想,历史与未来,传统与当代相交织的精神家园。
《永远是欢乐》
数字版画
铝塑板
110cm×110cm
2024年
张杰是那种想得多,但动手慢的类型。他追逐时尚,讲究品味,时时会有种小资情调,艺术品味极不愿降格以求,这导致他思考不成熟时总是几移其稿,不肯示人。变幻莫测的背后,一旦成熟,总是会给阅读者带来预料之外的惊奇。就像他在从事美术馆的工作中,由于追求品质,他孤独地走着自己的路,让其他兄弟美术馆无路可走。他的创作是自我情绪的自然流露,更是精神上的记录。其实映射出了当代社会现实的一种生存心态。对现实的漠不关心,交织着无奈无聊与虚幻的妄想。虽然看似都不是那种高大上的理想,显得很不崇高,但它代表了中国当代社会现实文化转型期的特定层面。张杰以自我独有的反绘画勇气,和对当代社会敏锐敏感的感知感受,揭示出焦虑的社会现实及焦虑的生存处境中,人们渴望休憩、松弛、回归山林、野逸并宣泄的一种生存情态。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再全球化时期社会深刻的变化,这其实是张杰个人生活经验的直接而又真实与真诚真情的记录。
张杰能够从自我所精擅的绘画经验中走出,放弃成熟的布面油画技艺,以机器屏幕、编程算法置身纷纭变幻的社会现实中,自觉抵御商业化侵袭和物质主义泛滥科技时代所带来欲望的不满足而导致焦虑的生存体验。他用屏幕去对抗画布,用软件、程序、编程、算法,去抵抗颜色、颜料、线条的挥洒,转而以一种面向未来的开阔视野去直面机器、电脑、手机所带来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与艺术表达方式的变化。他脱离的不仅仅是原有的艺术经验,在直面现实的同时,也打开了通向未来的视觉表达路径。
张杰解放了传统意义的架上艺术,也解放了自我,同时也为阅读者带来了一种视觉的新体验和艺术表达的新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沉醉的梦看似沉醉,醒来时的张杰,不知又将会为阅读者带来什么样的视觉的惊奇与期待。
梦境中的张杰和现实中的张杰相互交织。
阅读者们期待着。
(文/冀少峰,策展人、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湖北省政协常委、湖北美术馆馆长,《梦境——读张杰的画》,2024年11月23日上午10:50于东湖路三官殿1号)
部分作品欣赏
《蛹》
丙烯布面
200cm×200cm
2005年
《废墟上的烟花》
丙烯布面
120cm×150cm
2022年
《鱼缸里欢乐的章鱼》
丙烯布面
60cm×80cm
2023年
《觅》
数字版画
纸本
108cm×108cm
2023年
《香蕉船》
数字版画
铝塑板
55cm×75cm
2023年
《盲渡》
数字版画
铝塑板
108cm×108cm
2024年
《漂泊的山水》
数字版画
铝塑板
105cm×140cm
2024年
《突然降落》
数字版画
铝塑板
100cm×133cm
2024年
《被遗忘在火星上的红香蕉》
数字版画
铝塑板
108cm×108cm
2024年
(来源:ArtPro)
画家简介
张杰,1966年出生于湖北武汉,1989年6月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专业,获学士学位,同年任教于湖北美术学院;2008年6月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专业,获艺术硕士学位;现任湖北省美协理事,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北美术学院教授、美术馆馆长,湖北省第十二届、十三届政协常委委员。
荣誉及成就:
2000年任湖北美术学院成教部副主任;2006年任视觉艺术基础部主任;主持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1+3’视觉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主持2007年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视觉基础课题式教学模块的构建”;主持2011年省级教学研究项目“视觉艺术基础新教学模式研究”。
自2014年任职湖北美院美术馆馆长至今,本着藏品活化,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准则,多次策划展览项目,其中11项馆藏展连续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项目;6项国际国内展览先后荣获全国美术馆优秀展览项目或提名;1项公共教育项目获得全国美术馆优秀公共教育项目。2023年作为负责人申报立项了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传播交流推广项目《中部崛起的时代画卷——鄂湘赣地区主题美术创作巡展》。
创作作品多次参加省内外重要展览及全国美展,并获得不错的奖项:
《联系家教》获“第八届湖北省油画作品展”优秀奖并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
《兴奋的麦子》获“第九届湖北省美术作品展览”金奖并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
《成长的烦恼》获“物言物语——湖北省小幅油画、小型雕塑展”学术奖;
《蛹》获第二届湖北省油画展“湖北油画艺术”奖;
《红土地》入选“第十三届湖北省美术作品展览”;
《二七荣光》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等等。
两次举办个展,作品多次被国家重点美术馆收藏:《有烟花和喷泉的夜晚》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建设中的淘金广场》被湖北美术馆收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