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涂曦在凯旋画廊的最新个展“边界的消弭”已于2024年12月21日开幕。本次展览由冀枞担任策展人,集中呈现艺术家涂曦近几年来创作的20余件作品,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2月23日。
密林 Jungle,2023
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 200cm x 150cm
涂曦个展“边界的消弭”展览现场
凯旋画廊,中国,2024
自由的沉淀,融于时间的窥见,
生命的幻想,藏于肌理的形状,
气息的空灵,探索未知的欲望,
流动的边界,消弭痕迹的具象。
纵观涂曦的视觉表达行迹,不难发觉在他构建的形式抽象的表层肌理之下,潜藏了一颗对于社会文化变革敏感的心,以及对叙事、生存境遇等具象事件艺术化处理的灵性。就如展览主题“边界的消弭”一般,在涂曦的视觉表达中,除了有他对自身的生存经历、情感体悟等方面的记录和发散以外,更多的是他作为创作者与生活者,对“物象”和“空间”边界消解的多思路探索。在他整体的架构中,通过形式的抽象与非对称的构图,打破了架上创作传统空间与形态的界限,呈现出自身对视觉元素的解构和重构。在视觉层面,仍延续其对质感、色彩、形状、速度、力度、浓淡等视觉要素的碰撞、融合与探索。将提取的物象内涵抽象化,在丰富视觉层次的同时,进行一种形态性质的转译。
野蛮生长5,2024
布面丙烯 | 120cm x 85cm
而在媒介与塑造方面,纵然架上创作是涂曦的主体表达方式,但他对于创作材料的选择却不再仅将自己囿于一隅,许是源于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时代文化的传播和个体情感的输出已然不仅有一种固定的格式,对于语言叙事的多维塑造也不仅仅是在固定成长路线中发展。因此,在涂曦的表达中,他放弃单一塑造路线,反而集丙烯、喷枪、粘贴、罩染流淌等方式于一身,在呼应时代发展的同时,构建出一个具备复式视觉层次的涂曦色彩世界。
野蛮生长2 Barbaric Growth No.2
布面油彩 Oil on canvas
120cm×85cm,2024
涂曦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写意油画班,成长于20世纪80年代的他,既经历过改革开放带来的活力与机遇,又感受过经济市场的推进、交融与思想的创新、自由。许是由于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的跨越式发展在涂曦成长的过程中埋下了“求变”的种子,所以在后续求学、从艺的过程中,即便他的创作涵盖具象与抽象,但他也似乎从未将自身局限在一个特定的视觉范围中,他是坚定的、有迹可循的,但亦是求变的、游牧的。比如其作品《乐园》(2020),画面氛围和情感源于梭罗的《瓦尔登湖》,图像的灵感也源于对Clare Richardson摄影作品的再处理与解构,肌理的塑造则受到安塞姆·基弗和西格玛·波尔克的启发。
透过涂曦对非主要细节的剔除、以蓝晒显影的方式对图像被“破坏”时所发生的视觉偶然的再塑造,以及将不同质感肌理融于同一画面中的表达,既表达了事物发展的不确定性,又构建了不同个体、不同手法、不同身份、不同元素之间的差异性悖论和趣味性的平衡。这似乎是素材灵感与个体意识的冲突与碰撞,又似乎是对某种过程的提炼,对某些片段的交织。
透过涂曦的视觉架构,不难发觉随着其艺术生命的成长,既有概念与形式上的娴熟,又不断在尺幅上有所调整。他似乎并不满足于一时安稳的塑造,反而以少言却极具力量感的方式对自身舒适区进行挑战。
野蛮生长,2024
布面油彩 | 120cm x 85cm
涂曦的视觉图式多取材于植物、山脉等自然元素,以及日常生活接触到的各类图像。他通过不同处理方式,将其转化为作品,使抽象的形态并非仅存于画面之中,令原本的物象也不再仅是纯自然环境或日常化的产物,而变成了一种图式和文化象征。在概念变化之余,辅以喷枪、粘贴等方式对物象进行解构、建构,又形成了一种涂曦基于“技术”的人文反思,包含人与自然、人与技术、自然与人造物、假象与真实等等。
涂曦个展“边界的消弭”展览现场
凯旋画廊,中国,2024
数字时代让人们缺少交流,媒介的进步让艺术家对创作方式探索和改革,让大众对艺术的需求欲望不断增加。社群中不同身份的人们、不同性质的物象与物质,彼此在与相互的边界对抗、凝视、制衡。在群中,又在群外,缺席又在场,似乎消解了边界(身份性、类别性),但好像又被吞噬和影响,一切模糊不清,一语难尽……比如在其《野蛮生长5》(2024)中,具象的叶子映入眼帘,但随之而来的不是对于具体物象捕捉到的安稳,反而是由饱和色彩造就的极强烈的视觉冲突。
涂曦在物象构画之外,多赋予了一层色彩冲突,像是浮于肌肤之上的斑驳纹路,又像是潜藏于一切安稳表象之下的波涛汹涌。因此,致使这幅视觉表达,既是涂曦手绘的具象现实,又像胶片底片所形成的材质和色彩的对抗,这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又是对“野蛮生长”系列命名的解释。
光茫
布面丙烯
200cm×200cm,2024
在大数据与信息蜂拥的时代,具备独立思考的表达者并未盲目跟随市场发展,也并未吞噬自身艺术灵感,而是以一种不服于安稳的倔强,不茫然于拥挤的信息潮的力量,以及不停于艺术表达一时固定模式的冒险,不断冲刺、成长。在这里,涂曦的表达是具象的可循,又是抽象的可感,是色彩的鲜明,又是力量的释放……因此,涂曦对形态的结合、视觉的对话、将具象图式抽象化呈现、将无形精神外化于视觉景观,既是形态的叠加,又是可视与非可视的悖论互融;既是与传统的对话,又与当代发生关联;既有涂曦和自我的拥抱与割裂,又有观者和涂曦、观者和其创作的共鸣和分歧;既有艺术范畴内不同媒介间的碰撞,又有艺术和其他学科的跨界性相融。
涂曦的艺术是“野蛮”的,他的言语是“野蛮”的,他对边界消解的方式是“野蛮”的。但他又是细腻的,细腻于所有的不合理均合理地存于其视觉表达之中。此时,物象形态的边界、媒介种类的差异、画面边缘的固定等都在涂曦构建色彩新世界的过程中,逐渐消弭,新的对话系统与新的视觉叙事方式逐步生成。
这不仅是他对物象与空间的再塑,还是以色彩和形态为视觉武器,对感知与标准艺术界限的挑战,对身份与存在的探讨带来一种观念的创新、形态的融合、精神的自由与艺术的无界。
神话
布面油彩
200cm×150cm,2021
涂曦以颜料自然流淌的随机效果和不同制作工序产生的“图层”叠加的效果,构成对不同视觉和文化经验的衔接和并置,既呈现多重文化和时空维度混杂的效果,又无意识构造了虚拟与地域景观互相融合。
他以往返于家和工作室的城市地理流动性,以及物理形态的堆叠和艺术与精神形态的无拘性,既探索了“何为界限”,以及“界限”作为符号,消弭于当代艺术进程中的现实。又提出了问题:“我们所认为的‘边界’是否真的存在?如果存在,是被构建的、固有且永恒的边界,还是可消弭的无形的边界?”
他以独具个性的流动视觉策略,使其架上创作既具备物理的具象物质性,又具备意识的抽象精神性,以“涂曦新边界”回应认知判断的标准,使“消弭边界”具备超越性的同时,又具备艺术性、再生性、现实性和反思性。
(文/冀枞,《视觉盲盒:涂曦的肌理成像》;来源:ArtPro)
画家简介
涂曦,1982年生于中国,200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200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写意油画班,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在涂曦的创作中,线条、笔触、色块,具备形式美的同时,又多了一些被信息蜂拥,数据侵蚀,技术改造的当下,人/艺术成为了数字时代破碎元素的现实,但同时又在一堆破碎中找到了一个潜藏的、整体性的秩序。同时,关于涂曦所呈现的植物、山脉等,是作为“自然符号”或“景观符号”而存在。这些元素在他的表达中,不再是纯自然环境里的产物,而变成了一种图式和文化象征。当这种自然元素被放置在创作中,被涂曦以不同方式解构、建构之后,形成了一种基于“技术”的人文反思。包含人与自然、人与技术、自然与人造物、假象与真实等。
涂曦个展包括:“边界的消弭”(凯旋画廊,北京,2024)、“赋·调:涂曦个展”(艺·凯旋画廊,北京,2020)、“观念的皮层”(艺·凯旋艺术空间,北京,2016)、“涂曦个展”(环球188艺术互动艺术机构,苏州,2014)、“亲切的疏离感—涂曦个展”(空间画廊,北京,2013)。
部分群展包括:“时间·光影—五人绘画展”(蓝岸画廊,深圳,2021)、“随心所至:当代艺术展”(艺·凯旋画廊,北京,2018)、“艺·凯旋夏季特别展—绿光(第二回)”(艺·凯旋画廊,北京,2018)、“绿光”(艺·凯旋画廊,北京,2017)。
作者简介
冀枞,青年策展人,清华大学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