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灵和自然对话——由王心耀的《中国风》说起
王心耀近期的《中国风》系列,为阅读者清晰地呈现出他对当代社会和艺术人生的清醒思考和真诚而又颇富洞察性的激情表达。探寻王心耀的视觉表达行迹和视觉叙事逻辑,不难发现,《中国风》系列的呈现,既不是一种空穴来风,亦不是他的一时冲动和偶然所得,而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精心编织导演的凝聚着人到中年的智慧与圆融的一场视觉展演。其实,在《中国风》背后,阅读者看到的亦是一个在艺术的荆棘之途中已达日臻圆融之境的王心耀。一个在用自己的心灵与自然对话的王心耀正扑面而来,由此阅读者看到了一个有才情、有胸怀、有视野、有传统、有精神、有追求、善表达而又不随波逐流的王心耀。
熟悉王心耀的人都知道,他为人温和儒雅,低调含蓄,不张扬、不放旷。生活中的王心耀既平和又平淡,既超脱又释然,一旦回到艺术中,抑制不住的是一种内在激情时时的燃烧。但艺术中的王心耀仍是才情内敛,并以多元与多样的视觉叙事路径为《中国风》的横空出世在语言样式、图像谱系、有效的视觉表达和展陈与观看间都进行了经年累月的素材积累和潜心提炼,并一步步由“既随物以婉转”,终到“亦于心而徘徊”之境,至《中国风》系列而建立起自己的话语结构方式和价值体系。
在王心耀《中国风》的视觉讲述方式上,凝聚着的不仅仅是他持之以恒、一以贯之的艺术人生的追求与追寻,更隐含着的是他的自我意识一步步觉醒的艰难与困惑,亦透露着他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急剧转型过程中的适时选择与包容自信。其间,生存的焦虑体验,精神的困惑与寻找,人生十字路口抉择的痛苦,茫然的期待与期许,多彩梦幻般的痛苦而又激情的思考,如同一个自我折磨的“炼狱”之旅。阅读者须重返现场,重构历史语境,才可以洞悉王心耀内在气质的深邃与深情及其充满激情的视觉描绘和极富生命与活力的重现。
中国风NO.4
布面丙烯油画185cm×185cm2014年
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油画展览”
一、自我意识的觉醒
王心耀在艺术上的机缘是和他大学毕业创作的《黄兴在汉阳保卫战中》(100cm×200cm,布面油画,1981年,中国辛亥革命博物馆收藏)密不可分。是年他仅仅23岁,还是一个刚刚走出象牙塔的艺术青年,从中即可发现他的大历史观和艺术的激情与才情,驾驭大场面和众多人物与图景的协调能力。对于刚刚大学毕业的王心耀而言,这的确不仅仅是张历史画,实则为他之后的人生之旅和艺术之路点燃了激情。青春期的梦幻既是多彩的,又是痛苦的,更是茫然的,但艺术抉择的果断与坚定显然为以后的艺术探索与探求奠定了初级研究的基础,这种能够在青年时期即明确自我人生目标的人,在其同辈中实不多见。其实人生目标的追寻明确越早,越易达到成功的彼岸。王心耀显然是幸运的,他在1995年适时地从《幸福》杂志社调入江汉大学,说明了他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又一次选择的正确。第二年即1982年《夕照的山》(38cm×51cm,纸本油画),这幅并不被时人注意的小幅风景,画幅不大,但王心耀的视觉转向却非常的令人惊奇。众多的人物已不再出现,代之而来的是一种纯粹的风景画,夕阳下的山、绿黑相间的天空与地面形成了一种对比,纯净而又空灵,雄伟而又壮阔,这和今天《中国风》的黑白碰撞无疑构成了王心耀视觉文本的上下文。从人物到风景的转向,不仅仅是绘画题材的改变,实则是其精神寻找的一种途径。很显然彰显出王心耀的一种在困惑中寻找,在茫然中期许的青春期的躁动与激情。至于这种激情将洒向何处何方,显然王心耀仍然是在苦苦地寻找、艰难地探索,但不断内省的品性也让王心耀的艺术目标初露端倪。及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那个今天被热议的,并被贴上诸多光环的’85美术新潮滚滚而来时,适逢既青春又洋溢着激情的王心耀适时地投身到这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中。“那是一个‘文革’结束不久,百废待兴的年代,那是一个国门打开,西方思潮蜂拥而入的年代,那是一个现实松动,机会萌芽,理想主义光芒万丈的年代,那是一个体制改革呼声很高,商品经济向计划经济叫板的年代……那又是一个在启蒙中晕头转向,在喧嚣中无所适从,在大量新思想、新知识、新问题面前,希望与失望混杂,冲动与压抑并存的年代。”这个时期的王心耀以《高高的天》(120cm×80cm,布面油画,1985年)和1986年的《母与子——一条永恒的金带》(50cm×40cm,布面油画),《激动人心的年代》(40cm×50cm,布面油画),《现实与选择》(40cm×50cm,布面油画),《凝神于北纬40。线的思考》(40cm×50cm,布面油画)来置身于此时期社会文化思潮的涌动中,从中可见王心耀的勤奋思索和真切表达及其在艺术上的不安分之情。“王心耀的《现实与选择》则通过这一意义更为明确的标题展现出青年一代在现实与理想之间选择的困惑。画面中开阔的草原和天空以及白马象征着理想中的自由世界。而横贯画面的黑色铁架则象征着现实的禁锢,铁架中同样是黑色的如同铁板做成的人隐喻着被禁锢着的现实生活中的人。”这既表达了王心耀在这个时段的困惑与迷茫亦是国家、社会,甚或说整整一代人在这个时期的痛苦与艰难的抉择。期间,表现主义的激情与色彩着实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迹。青春期的困惑与迷茫,但又激情的挥洒,也使得王心耀紧紧地裹挟在当时的社会时尚潮流中。由此亦可发现王心耀自我意识的一步步苏醒,他由青春期的躁动、火热、迷茫、精神混沌逐渐走向澄明的觉醒。这也注定了他要在自我探索的艺术之路上义无反顾地走下去。而他的自我内在气质,也使他都能在艺术和人生的关键当口作出既明智又适合于自己的选择。
中国风NO.69
布面丙烯油画160cm×40cm×52016年
入选“培根铸魂——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七十人美术作品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
二、由自然空间转向心理空间的删繁就简之路
《老巷记忆NO.1》(50cm×60cm,布面油画,私人收藏)始于2006年,此后成为王心耀视觉表达的重要系列之一,但在《老巷记忆NO.1》问世之前,有两幅关于老巷老屋的创作为《老巷记忆》系列提供了视觉叙事的母题。一幅是创作于1996年的《老巷》(65.5cm×53cm,私人收藏),另一幅是同年创作的《老屋》(65cm×53cm,机构收藏)。很显然,《老巷》和《老屋》为以后的《老巷记忆》系列提供了视觉叙事的依据。《老巷》的具象表达到《老屋》时已开始出现抽象与移情的端倪。具象的灰石板路已被意向化的平途所代替,流动的线条简洁而又明快,率气而有激情。至2006年《老巷记忆NO.1》,天空、路面、墙壁已浑融一气,具象表达逐渐消融在流动多姿的激情挥洒间,多余的叙事素材消失殆尽,点线面色块的和谐混融散发出一种淡淡的浪漫而又无尽的乡愁。这是一种现代性带给人们的茫然的孤独感及浪漫的怀旧与忧伤,亦夹杂着对不可逆转的现代化进程的憧憬与期盼,苍茫沉寂朴拙凝重的色调不仅仅只具有一种超自然的心理空间气象。这已不是简单的对“老巷”的记忆,实则是对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农耕文明遭遇现代工业文明、乡土社会向城镇化转型所带来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茫然和不知所措。王心耀以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凝重的笔调抒发出试图保留已逝传统和民族文化的一种努力的徒劳与伤悲。凌乱的电线、歪斜的电线杆、黄昏日落与那曲径通幽、绵绵无尽的里弄胡同营构出的是一种对孤寂的渴望与倾听及对空灵的感悟与守望,更有着一种对已逝文化的留恋与向往,对激变的社会潮流的一种静观与疏离,及对飞速发展的社会现实的一种淡淡的忧郁与忧伤。伴随着《老巷记忆NO.1》这个系列的视觉文本的徐徐展开,《城市印象》系列和《中国山水》系列再一次为阅读者带来了一个勤于思考、善于变化、精于表达的王心耀,更带来了一个不满足于在艺术上已获得一种所谓的成功认同而不断寻求突破与超越的王心耀。
由《老巷记忆》到《城市印象》再到《中国山水》,王心耀的视觉语言愈来愈走向了一种极简之路,不仅颜色越来越单纯、简洁,而且大面积充斥着一种内在精神力量的激情挥洒,一次次撞击着阅读者的心灵。在《城市·印象NO.1》中,颜色简洁到只有黑白灰的交响,黑色而又开张强悍的大色域体现出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速度所带来的一种激情和焦虑的生命体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及至《中国山水NO.1》和《中国山水NO.2》,视觉图像间只留下大面积的黑,隐隐约约忽闪忽显的白色增加了一种疏离感。由此亦不难发现,近期的《中国风》系列仅以黑白两色这种大胆浓烈而又简洁明快的视觉讲述不能不和《中国山水》系列构成王心耀视觉语汇的关键词语和笔调。如果没有对老屋、老巷的情有独钟和悉心的观照与描述,就不会有《老巷记忆》系列这批弥漫着自我深深的生存痕迹的生存风景。如果没有《老巷记忆》系列所带来的生活与生存的自然空间与希冀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存这么个心理空间的断裂之痛,就不会激发出王心耀以一种隐忍的激情去对《城市印象》和《中国山水》进行一番充斥着生命的激情、碎片化的记忆和极富生命的活力的重现。他以一种往昔梦幻般的视觉描述带你进入城市社会的魂牵梦萦之记忆的深处。而如果没有《中国山水》系列,很显然,《中国风》系列亦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实至《中国山水NO.1》和《中国山水NO.2》,王心耀已经隐隐约约找到了一种适合于自我的视觉讲述方式,纯粹而又纯净,简洁但不简单。而最传统的黑白两色,建构了王心耀浸透着一种内在光辉和弥漫着当代的情理与韵致的至纯至净至崇高之境。
王心耀走的是一条删繁就简,去粗取精的艺术之路。在其删繁就简的路径中亦让阅读者看到其由对自然空间的迷恋与关切,终至希望达到一种前所未见的圣洁之境,意即一种精神的心理空间的升华。那是一种对已逝的田园般的文化生活的守望与向往,弥漫着的是王心耀对传统文化的崇敬和真切表达,更倾注的是对不期而遇的现代化的激情与挥洒。但一个不可置疑的事实是,老街、老巷、老屋、城市、山水已内化在王心耀的精神血脉中,并一步步升华为一种精神语汇的视觉符码,深深地融汇在王心耀的笔端与画意中,浸透在他的激情与挥洒的瞬间,王心耀在题材与形式间找寻到了适合自我讲述的话语方式。
中国风NO.5
布面丙烯油画185cm×185cm2014年
湖北美术馆藏
三、由“既随物以婉转”至《中国风》的“亦于心而徘徊”
在《中国风》系列创作之前,王心耀的视觉表达还充斥着样式的多元化、多极化及视觉语义上又的确充斥着一种混杂化和多义化。期间大量的水墨、山水、人物、花鸟及游历世界的名胜古迹写生,特别是1998年的《高原的祈祷》(140cm×80cm,1998年,私人收藏)虽然带来了一定的赞誉,但他清醒地知道这并非他至高至纯的精神目标,但一时也难以寻找到艺术的突破口,于是在王心耀的艺术生涯中又充斥着一种“行走与观看”所带来的思维方式和艺术方式的渐进与发展。他深知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明•董其昌语)之理。一批批的写生作品油然而生扑面而来,他的游历目标没有拘泥于崇高的事件和人物,而以一种平民视角和底层文化关怀,去对那些高原上的朴实而又普通的藏民同胞投以热切的关怀,或以一种疏离的目光和与城市社会疏离的文化视角、碎片化的事件或细节缓缓展开其弥漫着强烈现代性叙事的话语讲述方式。其间不难发现,王心耀对生活的热爱的多姿与多彩,及其在艺术上的多重趣味。他以一个现代生活的颇有洞察力的观察者把值得留恋与记忆的名山大川、美景古迹、小巷流水,朴实的民众夹杂着目之所及的山山水水、草草木木,往昔的岁月、记忆的残片、悉收至自我的图像中,并一笔笔融入自我编制和营构的笔情墨意中,终至聚合而成现在的《中国风》这种完整而又恢弘的精神图景。
《中国风》系列扑面而来不仅散发出的是一种观看与品读的激情,更凝聚着悠久的历史与个体视觉经验的交响与交融。中国文化的整体性瞬间感悟被王心耀以黑白两极在控制、反抗、碰撞、交融、共鸣、平衡与不稳定间,在动与静、刚与柔之间,在经过其深思而熟虑及有序化的控制中,终于形成了一种妙和天趣,既有着北方势壮雄强之劲,亦不乏南方的钟灵毓秀之境。那种抛弃再现真实山水图景浸透着王心耀的神圣与光辉的激情在瞬间的挥洒,都被其定格在了黑白两极碰撞与交融的精神图景中。山水的流动多姿与情韵并茂,亦充斥着对细节的细读与细品的尊重,弥漫其间的仍是一种浪漫的乡愁。这里既让阅读者体验到了王心耀一种“天地在万物中,万物在我心中”的大气磅礴之势,亦让阅读者清晰地窥视一个当代视觉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这是一种源于传统但又超越了传统,是一种不囿于形似而独得于象外,有着一种超乎表象之外的精神传达。王心耀以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和坚持不懈的努力,透过《中国风》诠释着他孜孜以求的艺术人生。那种在黑白中立定精神,游走与观看中表达出才情与气韵不仅渗透着画布间,也浸透在他的油彩与混沌的山水气象中。这种黑白的交响碰撞出的精神图景,不仅令阅读者心驰神往、遐思飞扬,亦映衬了他那蓬勃灿烂的精神世界。他把对当代社会和艺术人生的真诚思考全部融汇在《中国风》中。石涛曾言“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阅读者在品读《中国风》的过程中不仅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也的确进入了一种心天挂碍、天人合一和物我两忘之境。
面对《中国风》,它又引发了我们不得不做如下思考:当传统的文化消失的愈来愈烈的时候,是保持传统文化的独立性呢?还是大胆引入西方当代文化来拓宽我们的文化发展路径?王心耀选择的是一种从去传统到再传统的视觉表达路径。其终极目的是期冀达到一种从去中国化到再中国化的既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又能够建构一个具有中国文化性格的现代文明秩序。由此,王心耀的《中国风》核心主旨清晰而又明确地呈现在阅读者面前。这其实是王心耀艺术经验、艺术观念、文化立场、批判精神、价值认同的集中呈现。到了《中国风》这个阶段的王心耀,已少了青春期的躁动与激愤,其实在其激情内敛的背后,他始终没有以一种激进的锋芒挑战传统和古典艺术,他亦没有以一种对抗或随波逐流去迎接当代艺术,他在不间断而又反复的视觉转向间,他让文化、社会、历史不再以时间之维来表达。他以一种并置的空间方式和精擅的对黑白两色的独到而又精熟的把握,把自我对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历史与未来、理想与现实、本土与全球化的思考和盘托出。期间的有形与无形,超然与超脱、梦幻与现实、激进与保守、清醒与陶醉、静观与疏离终汇聚而成《中国风》这种完整而又恢弘的梦幻之境,彰显出王心耀始终压抑着的内心沉寂的心灵。
如果说《老巷记忆》系列还停留在“既随物以婉转”的生活体验的层面的话,那么至《城市印象》系列和《中国山水》系列,他实则已经进入到了一种“亦于心而徘徊”的生命体验的精神空间中。只不过需要以一种别样的叙事方式来彰显自我对艺术与人生的真情呈现,而《中国风》即是王心耀“亦于心而徘徊”的真实写照。如果没有王心耀从山水、人物、花鸟的潜心观察与研究;如果没有王心耀在行走与观看间对生存的风景、人物和素材的经年累月的积累,就不会有《中国风》所弥漫着的那种空旷辽远之境;如果没有王心耀的从具象到抽象、从水墨到油画的多元探索,阅读者就不会看到《中国风》的那种混沌初开的雄浑与壮阔,及其书写的灵动与飘逸。当然及语词与笔调又经得起细读与细品的精雅与亲切。《中国风》为王心耀赢得了更多自由表达的空间,也建构起王心耀苦心孤诣所追寻的一种视觉修辞方式和话语讲述方式。他在流淌着黑白的韵律中倾注着自我张弛有度、有控制、又有激情,并始终坚持用心灵与自然对话的激情,终于进入到了《中国风》这一“前所未见的圣洁”之境。
还是林语堂说得好:“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文/冀少峰,湖北美术馆馆长、批评家)
王心耀作品欣赏
中国风NO.10
布面丙烯油画185cm×185cm2015年
武汉美术馆藏
中国风·红NO.6
布面丙烯、综合材料160cm×160cm2020年
特邀参加“百年辉煌武汉记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邀请展”
中国风·红NO.2
布面丙烯、综合材料180cm×180cm 2018年
特邀参加“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全国美术作品展”
中国风NO.6
布面丙烯油画185cm×185cm2014年
星艺术空间藏
中国风NO.81
布面丙烯油画185cm×185cm2016年
卓尔美术馆藏
中国风NO.8
布面丙烯油画185cm×185cm2015年
中国风NO.1
布面丙烯油画185cm×185cm×3 2014年
天津香格里拉大酒店藏
中国风NO.157
布面丙烯油画60cm×180cm2021年
星艺术空间藏
中国风NO.88
布面丙烯油画173cm×122cm2016年
中国风NO.22
布面丙烯油画60cm×180cm2015年
中国风NO.22(局部)
中国风NO.50
布面丙烯油画80cm×180cm2016年
武汉美术馆藏
中国风NO.50(局部)
中国风NO.102
布面丙烯油画80cm×120cm2016年
中国风NO.13
布面丙烯油画60cm×180cm2015年
私人收藏
中国风NO.77
布面丙烯油画100cm×100cm2016年
私人收藏
中国风·山河意象一
布面丙烯油画400cm×200cm2019年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主会场藏
中国风·山河意象二
布面丙烯油画400cm×200cm2019年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主会场藏
中国风NO.158
布面丙烯油画160cm×160cm2021年
中国风NO.155
布面丙烯油画40cm×160cm×2 2021年
中国风NO.7
布面丙烯油画185cm×185cm2015年
中国风NO.7(局部)
中国风NO.55
布面丙烯油画60cm×180cm2016年
中国风NO.55(局部)
中国风NO.21
布面丙烯油画60cm×180cm2015年
中国风NO.21(局部)
中国风·红NO.1
布面丙烯、综合材料180cm×180cm2018年
企业收藏
中国风·红NO.7
布面丙烯、综合材料40cm×160cm×2 2021年
中国风·红NO.7(局部)
(来源:星艺术空间)
画家简介
王心耀,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素质教育专业委员会专家顾问,湖北省美术与设计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湖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江汉大学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武汉市人民政府文史馆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先后任《幸福》杂志主编,江汉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设计学院院长、美术学院院长,武汉市人民政府文史馆书画院院长,汤湖美术馆馆长,@武汉2024轮值主席。
艺术作品《高原的祈祷》曾获“中国当代青年美展 ”金奖(中国国家博物馆),《老屋》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风》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山水》入选中国第三届油画展(中国美术馆),《中国风·红》特邀参加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全国美术作品展,《山河意象》被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主场馆收藏。
受邀参加国内外艺术大展,多次举办个展。作品被多家博物馆、美术馆、机构及私人收藏。艺术成就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史》《中国当代美术史文献集》。作品发表于《文艺研究》《美术》等核心期刊及报刊上。出版多部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