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诗意的栖息之地 | “山海间——耿德法艺术展”1月5日将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来源: 文化视界 2025-01-02 09:40:12
听新闻

诗意的栖息之地 | “山海间——耿德法艺术展”1月5日将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学术顾问

庞茂琨

策展人

何桂彦

展览统筹

张琪、羊杰

视觉设计

汪宜康

主办单位

重庆市美术家协会

四川美术学院

承办单位

重庆市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

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

重庆锦瑟画廊

支持单位

中国油画学会

重庆市油画学会

媒体支持

《当代美术家》

重庆日报

ArtAlpha艺术阿尔法

雅昌艺术网

在艺

99艺术

Hi艺术

开幕时间

2025.01.05 03:30PM

展览时间

2025.01.05——1.15

展览地点

中国美术馆2号厅

耿德法是一位充满着诗性和理想主义的青年艺术家,带有一种脱离于真实世界的浪漫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幻想,作品中带有一种“诗意的栖息之地”的治愈性。去体会宇宙洪荒与生命虚无。作品中有中国禅意的清透之境,又有一种破壁而出的炸裂感、急速感,有挣脱一种束缚形成时的外在力量感。在他的心中,始终保留着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的精神属性的思考和敬畏。

文/庞茂琨,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主任,摘自《光色捕者——耿德法绘画》

展览前言

自然如何进入绘画,既涉及审美,也源于人们认识自然的观念。然而,作为审美客体,自然是无法表达自身的,因此,其审美的过程,就是将自然人格化,即在视觉上不断编码,实现自然的人化。换言之,自然是艺术家的心理投射,它呈现为一个视觉表征系统,反映艺术家的生命体验与人文思考。

诗意的栖息之地 | “山海间——耿德法艺术展”1月5日将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山海共生 120x150cm 水彩粉画 2024

作品在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获得第四届“中国美术奖”银奖

诗意的栖息之地 | “山海间——耿德法艺术展”1月5日将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诗意的栖息之地 | “山海间——耿德法艺术展”1月5日将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乘风 200x160cm 布面油画 2024年

本次展览展示了耿德法近年来以“山海”为主题的代表性作品。以“山海”作为绘画的主题,最直接的动因来源于艺术家儿时的生活记忆。在大部分作品中,艺术家以海岸景观作为表现对象,以夜空的静谧与海面的无垠,凝脂般的海滩、绵延不断的远山,以及蜿蜒的地平线形成一个视觉场域,以此表现海景的诗意与浪漫、壮丽与深邃。远处的城市景观、空中飘移的萤萤星火、与近景中那些不规则的贝壳、沙砾,包括人们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等,塑造了一个独特的“无人之境”。不过,一旦观众凝视这些画面,在这些景观中,无处不在的是生命的痕迹。

诗意的栖息之地 | “山海间——耿德法艺术展”1月5日将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海岸No.1 25x25cm 布面油画 2024年

诗意的栖息之地 | “山海间——耿德法艺术展”1月5日将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诗意的栖息之地 | “山海间——耿德法艺术展”1月5日将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星光 200x150cm 布面油画 2023年

展览以“山海与劳作”与“山海与远眺”等板块为主线,也包括一些小幅的风景。在这些作品中,大多数时候,人是缺席的,不在场的,隐匿在画面之后。但艺术家的巧妙在于,通过众多的视觉符号,在山海之间让无处不在的生命痕迹视觉化了。事实上,在《捕·自由》(2020)、《捕·深海》(2020)、《星光》(2023)、《希地》(2024)等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大量的视觉符号:海滩、贝壳、沙砾、羽毛、飞鸟、文字、城市、村庄等。这些符号让画面形成了一个意义系统,构成了一种具有生命存在的景观。然而,透过它们,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充满张力,甚至是二元对立的叙事。一方面表征的是生命的自由与自然的律动,另一方面则隐含着规则与规训、城市化或工业化等带来的异化,以及对大自然的剥夺。个体存在的宿命与艺术家对生命哲学化的反思最后的焦点汇聚到渔网之上。虽然在很多作品中,渔网被艺术家视觉化、浪漫化,或者作为个人的视觉符号,但它却是两类视觉叙事产生冲突的焦点。因此,山海从自然的风景化、人格化,逐渐发展成为生命的隐喻与存在的象征。

诗意的栖息之地 | “山海间——耿德法艺术展”1月5日将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捕·环状物 200x300cm 布面油画 2021年 中国美术馆藏

诗意的栖息之地 | “山海间——耿德法艺术展”1月5日将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诗意的栖息之地 | “山海间——耿德法艺术展”1月5日将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远山近海 48x58cm 纸本综合 2024年

山海间所赋予的生命意向也得益于艺术家对“场域”性的强调。也就是说,在创作中,艺术家对山、海的表达,并不将视觉的真实或再现放在首位,它们更多的是一种总体性的视觉印象。艺术家并不刻意追求画面的三度空间,相反,它们倾向于平面化的表达。唯其如此,大海与渔网等才能显现自身的符号价值与象征价值。对平面性的倚重,使得“场域”徐徐展开,使其成为一种视觉景观,在审美心理上让观众产生共鸣。当然,平面性与场域化也离不开艺术家在语言上的实验。在语言的表达上,耿德法基本放弃了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借助光源与投影的方法来完成作品的塑造,反而更钟情于中国传统的意象审美,或者东方化的表现。因此,画面看不到太多的笔触,而是一些更为微观、感性的语言体验。比如,海面微波呈现拉丝细纹般的“丝线感”、星空与海滩的“皴法”、噪点式的“颗粒感”,感受到的是艺术家内敛的情感与语言上的克制。“皴法”是中国传统的语言表现方法,虽然它也有塑造功能,但对于艺术家来说,笔痕与墨迹,它们彼此之间的渗透与交融,更能承载个人化的内心体验。从这个角度讲,耿德法更认同写意与主观表现的结合,如此,作品中的山与海就能将视觉符号与场域化的审美体验诗意化、浪漫化。

诗意的栖息之地 | “山海间——耿德法艺术展”1月5日将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后会有期 80x160cm 布面油画 2018年

其实,《山海间》的魅力在于二者“之间”所形成的审美想象与人文思考。“之间”为自然与现实、视觉与想象、图像与景观、主体与他者提供了足够的张力与空间。事实上,从自然的人化,到形成一种景观化的风景,不仅体现了艺术家对传统中国文化观念——“天、地、人”和谐共生的思考,也试图回应着中国古典美学中那种诗性的东方意味。

(文/何桂彦,《山海之间——耿德法近期的绘画》,2024年12月30日于四川美院虎溪校区

(来源:当代美术家)



画家简介

诗意的栖息之地 | “山海间——耿德法艺术展”1月5日将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耿德法,1986年生于山东兰陵,先后毕业于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双硕士研究生,2020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任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巴渝学者/青年学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重庆市油画学会理事。

主持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人才创作项目,作品获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进京作品、最绘画——中国青年油画展青年奖、江南如画——中国油画展颜文梁艺术奖、可见之诗——中国油画风景展优秀奖等。2024年水彩·粉画作品《山海共生》获得第十四届全国美展银奖暨第四届“中国美术奖”银奖。油画作品《向光而生》是第十四届全国美展进京作品。

作品多次在国内外重要美术馆展出,包括中国美术馆(北京)、广州美术馆、苏州美术馆(江苏)、今日美术馆(北京)、上海油罐艺术中心(上海)、洛杉矶会展中心(美国)、釜山艺术馆(韩国)、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四川美院美术馆(重庆)、保利艺术博物馆(北京)等。作品亦被诸多美术馆和个人收藏。


策展人简介

诗意的栖息之地 | “山海间——耿德法艺术展”1月5日将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何桂彦美术学博士,批评家,策展人,现为四川美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批评家年会学术委员,中国策展委员会委员,中国雕塑学会理事,重庆雕塑学会副会长。研究领域有欧美现当代艺术、艺术批评与展览策划、中国当代艺术思潮等。曾在国内学术期刊《文艺研究》《美术研究》等发表批评文章70余篇,共50万字。2008年以来,先后出版个人著作与编著20余本,如《走向后抽象》(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年)、《形式主义批评的终结》(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建构之维:当代艺术家个案》(副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清晰的地平线——1978年以来的中国当代雕塑》(河北美术出版社,2011年)、《社会风景:中国当代绘画中的风景叙事》(河北美术出版社,2014年)、《前卫的没落》(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年)、《社会剧场:参与与共享》(副主编、重庆美术出版社、2017年)等。曾策划数十个当代艺术展与双年展。

[ 责任编辑:薛筱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