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绘画实践中,相对而言,重视对传统笔墨的借鉴、归纳和梳理,重视章法的苦心经营、山水境象的营造。这构成了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基本要素,而实现这三者的方式,不外师古人、师造化、师心源三种路径。
师古人是前提,师造化是实践,师心源是艺术家在当代文化背景下的创新发展。师古之法,在于多研读历代传世经典之作,知悉中国山水发展之源流,明了法度精神之传承,才能活水源头浇灌出作品的时代风尚。五代荆浩曾提出师造化的要义,他在《笔记法》中提出,“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也就是说,无论写生还是创作,要用心揣度、感悟物象之形态特质,以得到对象真正的精神,即所谓“真”。当然,师古人与师造化,最终要统一在师心源之下。艺术家只有真正融入时代,获取真正属于这个时代的主流审美,才能在“心源”的导引下,从自发走向自觉,才能创作出具有中国笔墨气派,又有时代精神内涵的作品。
关于笔墨
石涛曾在《画语录》中写道:“笔与墨会,是为氤氲,氤氲不分,是为混沌,辟混沌者,舍一画而谁耶?画于山则灵之,画于水则动之,画于林则生之,画于人则逸之。”石涛笔墨得隶书之古拙质朴,在墨海中立定精神,所以,才能在“搜尽奇峰打草稿”之后“我有我法”。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规律,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的学习,须遵循这个清晰的逻辑路径,从丰富的传统资源知悉各派的“绘画特点”,并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语汇。
笔墨是一个中国画家核心的修养。黄宾虹先生曾谈道:“用笔一涉图绘,则有关乎全局,不可不慎。”笔乃提纲挈领之总枢纽,遍于全画,以通呼吸,一若血脉之贯注全身。由此可见,笔墨对于中国画之重要性。在一幅画中,从外在形态到内在精神气质,都是通过笔墨来表现的,具备了笔墨的丰富表现力,方能以意取象,笔笔生发,形态才会富有变化,气韵自然生动有致。
石峰 挂流三百丈 纸本青绿 136cm×68cm 2024年
关于章法
章法说白了就是画面的组织关系。我认为其首要是有整体感,又要注意局部细节,在整体单纯中求变化,求丰富的情致,让整个画面在矛盾中统一。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谈道:“画山水有体,铺舒为宏图而无余,消缩为小景而不少。”什么意思?就是说画山水要重视构图,要苦心经营,方能画为大幅而不空泛,画为小幅亦能丘壑井然,气象万千。无论大小,都游刃有余,从容不迫。
整体来看,要气脉贯通,层次俨然,在整体之中求单纯而丰富的韵致,在细节之中显出匠心。可染先生作画,用淋漓的墨气构建整体的气势,雄浑而大气,细节处精心刻画,点睛处的流水、房舍俨然;陆俨少先生作画,无论大幅还是小品,皆以一支笔从局部画起,笔笔生发,沉着痛快,富有节奏的笔墨构建出排山倒海的气势。
石峰 安得置身图画里 180cm×97cm 纸本设色
关于境象
历代山水画作品经典无数,但核心的主旨其实不变,就是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山水画一定是“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山水画其实是人对自然情感的内心观照,什么样的山水画才能“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呢?对于心灵敏感的画家而言,具有诗意情境的山水,才是触动人心的物象。山高水长,心向往之。山水画是文人心灵诗意的栖居,这就要求画家注重境象空间的营造,注重山水的诗性之美。
如果说笔墨和章法尚且属于“技”的层面,诗意境象的建构就属于“道”的哲思。要求画家多读书,懂得诗境之美,善造诗性之境,从心理层面引导观者进入你所营造的诗意山水之空间。或茂密或稀疏的树木,远近错落的峰峦峡谷,深藏的楼阁亭台,逶迤的山径栈道,大小高低的林泉山瀑,仿佛让时间静谧,让心灵得到洗涤。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这个时代的审美风尚。笔墨当随时代,需要艺术家在创作中既不拘泥古人,又不趋迎时流,由技进道,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独立精神、独立个性,从而真正创作出可以体现“时代”的价值、审美和精神的作品。
(文/石峰)
石峰山水画辑评
石峰的绘画创作,早年偏重水墨山水,现在则专注于青绿山水,但无论是水墨,还是青绿,都体现出一种苍茫清润之感。从本质上看,中国山水画重“道”轻“技”,而石峰山水画中的苍茫之境,正是他通过笔墨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之“道”的表现。同时他的山水画作品,苍茫中不乏清润,这同样源自石峰对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物我圆融思想的深刻领悟和表达。石峰通过他的作品告诉我们,中国画的创作始终需要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深入理解我们的文化传统,将传统的哲学思想和美学观念融入创作,是当下我们中国画创作者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文/刘万鸣,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石峰 千尺晴岚翠插天 纸本青绿 136cm×68cm 2023年
石峰的水墨山水,意象单纯、平实,充满了天机真趣,望进去,都是身边之景、眼前所见,层叠而成由近及远,却又是丘壑万千、寄意深远。宋代郭熙说山水之趣重在“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而石峰的山水又充满了“可忆”的故园诗意,久驻画前,不禁神往,思绪早已飞跃关山万重,回到了熟悉的故园。
(文/徐里,中国美术家协会原驻会副主席、分党组书记)
石峰的青绿山水,由于其笔墨的锤炼,使得他的山水画具有笔健、墨苍、色润的气质,画中布局大气,开合有致,丘壑跌宕,一反许多青绿山水那种过于矫饰的病态,而呈现出大刀阔斧的写意特质。这种以写意手法去画青绿山水,却依然保有其原来水墨山水画的品格,在青绿山水画的创作上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也使得石峰在当下的青绿山水体系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为青绿山水画如何以写意去表达山水精神另辟了一条十分可行的路径。
(文/何加林,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原馆长)
石峰 峭壁攒峰千万重 纸本青绿 240cm×200cm 2024年
石峰山水画风格含“微风从东来,好风与之俱”之品,石峰山水画体现了人与自然相照的情境,画面见满山淡淡青绿,若清风拂来,好似漫步山涧,与其中体味心灵,自然生发心远意新之感。走进石峰笔墨,山之厚,若青又清;石之空,若明若觉。又,扶松可守拙,白云若观雪,峭壁伫士气,峰峦自清凉。笔墨由外向内,静观自生,人与山水相语,心与山川映印。
(文/田黎明,中国画学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主任)
观石峰的作品,相对于古人多了一份人间的烟火气,相对于传统多了一份走出来的勇气,相对于当下多了一份与众不同的思考与判断,相对于自己多了一份不为人知的积累与坚守。他的艺术格体统筹在理性的思考与感性的实践中。他研究传统为的是博古开今,他移花接木为的是意境营造。石峰作品呈现出的妙在似与不似间,尽在万物心相中的格体,正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时空观与山水意象性的完美叠映,仿佛陶渊明人间仙境般的世外桃源在他的作品中被唤醒重现……
(文/陈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石峰 一路好山看不厌 纸本青绿 200cm×240cm 2024年
石峰在山水画的实践中,试图将北宗的笔法和南宗的审美巧妙结合在一起,这对石峰来说可能是一个比较大的课题。因为,从审美来讲,董其昌倡导南宗的披麻皴,之所以能够更加深入的体现文人画“以画为寄”的特点,是因为它的中锋用笔,可以达到既柔也刚、既枯也润的一个境界。石峰的基础用笔是北方的,来自碑学体系。方笔特点相对来说比较粗,比较强调力量、重拙。石峰在实践中,去掉了长披麻皴中的细节,使它变得更长,用这样的笔势来勾勒山石,再去用水墨皴擦或者用青绿晕染。因为青绿的晕染,可能会使他的皴法减弱,但从斧劈皴到披麻皴的转变,让石峰的画面显得既有北方的气势,又有南方的温润。
(文/尚辉,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
石峰师法自然,又深谙色墨美学。他以墨线勾形,赋色青绿,常常是“色中有墨,墨中有色”,却又“色不碍墨,墨不碍色”。其青绿色因墨色的介入而褪去了火气与浮躁,多了沉稳与静谧;墨色则因青绿色的融入而润活、丰富起来,带来“以色助墨光,以墨显色彩”的多维多变的精彩审美体验。“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他常以“水”作为整幅画作的生机和气机所在,动为飞瀑,静为湖溪。留白为山间云雾,自带光感和天趣。在外光与内光的共同作用下,虚室生白,使得画面整体明媚起来。皴擦点染则为层岩叠壑、翠霭晴岚、屋舍亭台、茂林密箐等,移步换景、多样态的表现方式极大地丰裕了视觉和心理的审美层次,产生了强烈的艺术冲击力和感染力。
(文/张宜,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
石峰 有家皆掩映 纸本青绿 137cm×68cm 2024年
石峰作品起于水墨,水墨才是整幅作品的话语结构,是写意的。在写意的基础上,再加色彩,加青绿的颜色,是从写到染,染的过程可以增加层次性。石峰的作品很耐看,我非常喜欢看他的局部,局部放大之后,这个笔墨与色彩的关系会更清晰。在水墨底子上,不断叠加色彩,最终形成了一种浑厚华滋的感觉,这就让局部非常耐看,让整个画面更平衡,既有结构性的东西,也有充满趣味性的微妙细节。
(文/郑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石峰的绘画非常全面,水墨山水和青绿山水都非常擅长,既追求雄奇,在雄奇之中又有阴柔,他把这两种审美协调得非常好。他的青绿山水与传统的青绿山水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我们常说的《千里江山图》,还是比较工细的,而今天我看到石峰的青绿山水还是比较洒脱的,有很强的写意表现力,这是非常独特的。
(文/丁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石峰 山若屏风翠壁横
240cm×192cm 纸本设色 2022年
石峰水墨、青绿均擅长,尤其在墨、色结合这块,应该说是兼具了清雅虚和的笔墨精神在里面,既有非常肯定的笔意,又有湿染干皴以及色度的微妙结合,这让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丰富的意象。我们说人品即画品,大家都提到石峰的北人南意,从他的神采也能够看到他的画,在他身上是统一的。石峰从外表上看是那种高大的、清朗的,有魏晋人的风格,又有汉唐的气象,表现在他的画里,他的用笔和用墨都很明快、很爽朗,有一种快意的锐利。
(文/于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学研究部主任)
石峰的青绿山水在画法上有自己的特点,他基本上是墨稿画得很完善之后,在这个基础上再画青绿,这样他的墨色和青绿能够有一个很好的铺垫和呼应。用色上,石峰用色非常雅正。传统上的青绿,装饰性比较强,会让画面感觉上有一点俗。但石峰的青绿,注重与笔墨节奏的呼应,注重色彩本身的写意性,这让他的青绿一下子就与传统青绿拉开了距离。石峰是北方人,长于山东,学习工作在北京,他的作品既有追求雄强的一面,又有南方的文雅细腻,远观有大气势,近看有笔墨的意趣,这是跟其他山水画家所不同的。
(文/王平,中国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分党组成员)
石峰 雨过泉飞乱壑松 纸本青绿 137cm×68cm 2023年
石峰山水画作品的特点,我认为可总结为四个字:中正有变。大山大水,取法古人的雄奇一派,无取巧妩媚之态,同时又能在稳健里藏灵变,在统一的气质品格内开出一道活水,的确难得。他的青绿山水以笔墨为骨架,温润苍茫,改变了我们对青绿山水有时过为璀璨而造成的浮夸之病的看法。石峰的画力求整体,少苔点,多现体面的用心经营,开始形成自家面貌。而且,我发现他的山中常有亭。亭,停也。此展可视为石峰创作历程的一次短期总结。正可借画中之亭小憩,多多思考,未来的丹青之路自会别开生面。
(文/吴洪亮,北京画院院长,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请横屏欣赏)
石峰 青山看不厌
65cm×245cm 纸本设色 2020年
(来源:中国书画杂志)
艺术家简介
石峰,现任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院主题创作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民族美术艺委会委员,北京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国家画院特聘研究员、石峰山水画工作室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研究员,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友谊促进会理事,全国美展评审委员会专家,国家艺术基金评审委员会专家。其代表性作品有水墨山水系列如《雨过秋光映翠微》(2011年),青绿山水系列如《安得置身图画里》(2021年)、《客路青山云无尽》(2021年)、《黄岳晓云》(2021年)等。